防止返贫关键在巩固脱贫成果

刊发时间:2020-07-20 A3版  作者:孙阳俊

  距2020年底完成脱贫任务越来越近,全国各地脱贫的步伐也在加快,其中一些地方已实现全部脱贫,整省、整州(市)实现全部脱贫的不在少数,目前,全国97%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94%的贫困县实现了摘帽。在全力合击剩余“硬骨头”的同时,如何巩固好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成了重中之重。怎么才能做到巩固好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呢?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这几个方面。
  做实产业发展
  脱贫增收,产业是基础支撑。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有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贫困户,主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推动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环境,环境不一样,发展的产业就不一样。各地要认真考察论证适合该地脱贫攻坚产业,所选产业要适合当地的情况,比如是建工业园区、还是发展种植业、还是电商扶贫等等,只要适合大多数贫困群众,通过论证能带动贫困群众真正富裕的,就可以实施。通过产业发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户脱贫动能。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筋骨脉络,是决定人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基础,可以说,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往往发展成本高、困难多、阻力大,改善基础设施实属必要。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以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党委政府为求辖区内的贫困群众顺利实现脱贫可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人财物毕竟有限,只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发挥出有限扶贫资源的最大功效,这个“刀刃”就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果我们只是将有限的帮扶物资用于改善他们表面的生活状况,那我们只是起到了“授之以鱼”的帮扶成效,而要真正帮助他们拔除穷根,实现自我长效发展,达到“授之以渔”的帮扶目的,首要就是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打好脱贫致富的底子。只有路修通了,群众才能走出去看看,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实现物资的自由流通,帮助自己增加收入,提升致富本领;电、水、网络修通了群众的生活才能接轨现代,才能在享受便利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更好的生产和学习,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只有抓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帮助那里的群众实现拔穷根、真脱贫、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不断提升群众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如果只强调外部帮扶而不注重内生动力,不注意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外部帮扶力度减弱,已经脱贫的群众很可能再度返贫。这就告诉我们,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培养,变“输血”为“造血”,既解决物质贫困,更解决“素质贫困”,在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意愿,提振“精气神”。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要着重帮助贫困地区培育现代发展理念、加快融入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把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建设贯穿于党组织各项建设之中,保持党员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和促进基层党组织各项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积极探索建立村“两委”人才吸纳使用机制,选好基层党组织的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建强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和农村骨干三支队伍,切实把农村最优秀的人、最能干的人使用起来,最大限度地集聚组织力量,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党支部规范化、服务阵地、党组织体系、基本保障五项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返回
2025年05月10日  第871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防止返贫关键在巩固脱贫成果

刊发时间:2020-07-20 A3版  作者:孙阳俊 【字体:大 中 小】

  距2020年底完成脱贫任务越来越近,全国各地脱贫的步伐也在加快,其中一些地方已实现全部脱贫,整省、整州(市)实现全部脱贫的不在少数,目前,全国97%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94%的贫困县实现了摘帽。在全力合击剩余“硬骨头”的同时,如何巩固好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成了重中之重。怎么才能做到巩固好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呢?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这几个方面。
  做实产业发展
  脱贫增收,产业是基础支撑。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有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贫困户,主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推动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环境,环境不一样,发展的产业就不一样。各地要认真考察论证适合该地脱贫攻坚产业,所选产业要适合当地的情况,比如是建工业园区、还是发展种植业、还是电商扶贫等等,只要适合大多数贫困群众,通过论证能带动贫困群众真正富裕的,就可以实施。通过产业发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户脱贫动能。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筋骨脉络,是决定人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基础,可以说,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往往发展成本高、困难多、阻力大,改善基础设施实属必要。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以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党委政府为求辖区内的贫困群众顺利实现脱贫可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人财物毕竟有限,只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发挥出有限扶贫资源的最大功效,这个“刀刃”就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果我们只是将有限的帮扶物资用于改善他们表面的生活状况,那我们只是起到了“授之以鱼”的帮扶成效,而要真正帮助他们拔除穷根,实现自我长效发展,达到“授之以渔”的帮扶目的,首要就是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打好脱贫致富的底子。只有路修通了,群众才能走出去看看,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实现物资的自由流通,帮助自己增加收入,提升致富本领;电、水、网络修通了群众的生活才能接轨现代,才能在享受便利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更好的生产和学习,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只有抓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帮助那里的群众实现拔穷根、真脱贫、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不断提升群众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如果只强调外部帮扶而不注重内生动力,不注意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外部帮扶力度减弱,已经脱贫的群众很可能再度返贫。这就告诉我们,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培养,变“输血”为“造血”,既解决物质贫困,更解决“素质贫困”,在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意愿,提振“精气神”。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要着重帮助贫困地区培育现代发展理念、加快融入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把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建设贯穿于党组织各项建设之中,保持党员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和促进基层党组织各项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积极探索建立村“两委”人才吸纳使用机制,选好基层党组织的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建强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和农村骨干三支队伍,切实把农村最优秀的人、最能干的人使用起来,最大限度地集聚组织力量,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党支部规范化、服务阵地、党组织体系、基本保障五项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