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理向治理迈进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心得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围绕加快推进沧源佤族自治县边疆民族直过区乡村治理现代化主轴,坚持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坚持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民族团结的新时代乡村。
深刻认识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治理效能,走乡村善治之路,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边疆民族地区不仅是国家的“窗口”,更是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边疆民族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民族责任和民族担当,是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全面正视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的特殊性。沧源县作为边疆民族直过区,与国内其他区域农村相比,存在着农村社会整体发育水平偏低、宗教信仰复杂、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境外干扰因素多等实际现状,由此带来的走私、偷渡、毒品蔓延等边境问题;群众生活生产能力低、居家建设和自我发展能力弱等民族问题;陈规陋习、不良风气和宗教势力渗透影响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等宗教问题以及组织带领群众发展方式滞后、各项社会事业组织化程度低等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和现状,让沧源县的乡村治理工作更具特殊性和挑战性。
机制建设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理向治理迈进。对标实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的总体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以24个试点示范形成适合本地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路径和模式,将试点成果转化为有效措施,不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理向治理迈进,全面治理好边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发展问题。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以推进一套机制,用活活动场所、村史室“两个阵地”,抓实老党员、年轻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三个人”的“123”党建模式为抓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自我革新力,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并落实资源统筹机制、农村发展机制、农村自治机制、优化党组织体系机制、落实基本保障体系机制等一套机制;建成93个村史室、697个党员活动室,实现村民小组自然村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252个基层党组织完成“规范化达标创建党支部”建设,强化边疆民族地区阵地建设;实现93个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全覆盖,8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关心关爱老党员,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创新培养年轻党员,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大力扶持“带头人”。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推进乡村治理法治机制。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依托村民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建立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机制。全县93个行政村(社区)和644个自然村完成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形成“自然村长—乡村治理理事会—村规民约—议事活动场所”的乡村治理模式,农村“治理有效”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紧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村霸”、宗族恶势力、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净化、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对乡村治理的法治指导,全县93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通过以案说法、法治讲座、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强化群众教育引导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机制。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自强、诚信、感恩”为抓手,教育、引导、塑造群众,使边疆人民维护核心跟党走成为自觉行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村庄文化,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科学精神和时代新风,抵制封建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对农村、农民的侵蚀,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服务开展和公益事业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庄建设治理机制。“美丽乡村”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治理成效的一个重要目标。
沧源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通过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保持乡村的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庭院建设为重点,抓好“人畜分离、改厕改灶、种花种菜”,解决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问题。依托“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全面完成并启动实施559个自然村规划,全覆盖落实村庄规划建设专管员制度。重点打造59个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46个美丽宜居乡村、56个“鲜花盛开村庄”、57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军警地共建”推进边境安宁治理机制。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实行组织联建、党课联讲、活动联过、党员联管、边防联固。健全完善处突维稳机制,做好民情民意收集、异常情况摸排、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突发事件救援等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党支部+综治网格员+党员+群众”的全覆盖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党员“边境安宁”责任区,全面清除边境管控盲点,筑牢边境维稳第一道防线。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严厉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和零星贩毒,全面维护边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