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小协商”助推边疆“大治理”
——耿马自治县政协“抓三建促三化”推进“协商在基层”工作落地见效
自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政协被确定为“协商在基层”的工作试点县以来,县政协党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以“抓三建促三化”推进“协商在基层”工作落地见效,全面助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
建立“三个平台” 推进工作制度化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建立协商议事会议平台。分别设立由党组织书记任第一召集人,挂包的政协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和单位分管领导任第二召集人,政协委员、相关站所(车间)负责人、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等为成员的乡镇(农场)、村(社区)、企业协商议事会议。同时,结合孟定镇为副县级镇的实际,成立由县政协主席担任镇协商议事会议第一召集人,县委常委、镇党委书记和1名县政协副主席担任第二召集人,“县政协专委会+政协委员孟定履职组+镇相关代表”三方为成员的协商议事会议。每年至少开展2次协商议事活动。二是增强广泛性,建立协商议事会议智库平台。按照党组织确定、相关组织及行业推荐产生的原则,建立各级协商议事会议成员智库,将党政领导、市县政协委员及各族各界各行业各领域的代表纳入智库。全县13个试点单位共建立智库人员967人。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协商议事阵地平台。以“一块阵地、多种服务、一批人马、一套机制”的方式。整合为民服务站、调解室、政协委员工作室等资源,按照“有场所、有桌椅、有设备、有制度、有记录”的“五有”标准,设立协商议事会议室。
建立“三个清单” 推进工作规范化
一是建立议事清单,规范协商内容。坚持“五议两不议”(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重大民生问题、利益矛盾问题、移风易俗工作,不议涉及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有明文规定禁止的事项,不议仅属于个别群众利益诉求的事项),规范协商内容。二是建立流程清单,规范协商程序。建立协商议事工作规则、工作流程等制度。按照“确定协商议题、组织协商讨论、落实协商成果”的流程,协商议题提出后报同级党组织审核同意。协商议题确定后,邀请协商成员进行会前协商调研,提出协商草案,并按照提出意见、互动协商、归纳意见、提请确定的步骤,组织协商议事会议成员、利益相关代表、议题有关人员召开协商议事会议,找到不同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凝聚各方共识的协商成果。比如:县政协聚焦孟定镇市政建设中的“脏、乱、差”问题,确定“洁净城市共商共建共享”议题,以协商议事会议成员为主,组织宗教协会、企业商会、边防检查站、学校医院代表,村组干部群众等40余人,并邀请5名缅籍代表人士参加,安排佤语、傣语、缅语现场翻译,围绕“洁净城市怎么建、如何治”平等协商,达成了“开展一次洁净城市专项行动、制订一个洁净城市市民公约、组织一次洁净城市集中宣传月”的广泛共识。三是建立成果清单,规范落实机制。协商成果按照办理权限进行分级落实。属于村(社区)办理的,由村(社区)党组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等决策会议通过后执行;属于乡镇办理的,由乡镇党委政府按程序交办落实;涉及县级部门办理的,经县政协报县委同意后,由县委、政府交办落实。比如,对开展的孟定镇协商议事会议形成的 “一意见一方案一公约一活动”协商成果进行了分级抓好落实,县政协党组报县委研究并以县委文件印发《孟定镇“协商在基层”协商议事会议成果交办意见》,孟定镇党委制定《“洁净城市孟定行动”工作方案》、《市民公约》和《宣传月活动工作方案》。
建立“三个支点” 推进工作实效化
一是建立改革发展为重要支点,确保协商成果实效性。紧扣中心,找准重点,聚焦全县改革发展大事要事开展协商议事。比如,开展的孟定镇协商议事会议以“凝聚共识,共商共建共享美丽城市”为题,按照“洁净城市”“美丽城市”“友好城市”三步走的方式开展协商议事。二是建立疫情防控为重要支点,确保协商成果针对性。把疫情防控与“协商在基层”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用协商成果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比如,耿马镇白马社区抓住当前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契机,从一个居民小区为入口,以“优化网格化管理,完善小区疫情防控常态化体系”为题开展协商议事。三是建立民生难事为重要支点,确保协商成果的普惠性。关注民生实事难事,通过开展“协商在基层”工作,切实把政协的“看家本领”嵌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之中,协助做好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的工作。比如,耿马南华糖业有限公司结合美丽县城建设,以“住宿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为题开展协商议事,住宿区群众纷纷点赞:政协协商到基层,离我们很近、与我们很亲,有效、管用、能解决问题,是个好东西。
耿马县政协主席王军表示,通过“抓三建促三化”,探索了一条既符合县政协工作实际,又紧扣基层期盼、顺应群众所需的协商路径,达到了“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实现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扛实了政协“协商”的主责主业,取得了“政协协商延伸下去、边疆治理活跃起来”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