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产业大户的蜕变

刊发时间:2020-08-09 A2版  作者:赵玉雪 亢永

复件-20200808195145qnqozd.jpg

  天刚蒙蒙亮,李老春就和妻子驾着三轮车,前往距家10多公里的甘蔗地开始一天的劳忙。一片片茂密碧绿的甘蔗林尽收眼底,焕发着勃勃生机,李老春忙碌着给剩下的100多亩甘蔗林喷洒农药。
  李老春是镇康县凤尾镇深度贫困村小水井村人,几年前,为供孩子上学以及照顾老人,加上没有技术和资金,他只能在附近打零工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困难。2013年,李老春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补助盖新房、修路、架饮水管道,经过一系列帮扶,解决了他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员对贫困户的尽心帮扶,李老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主动作为摘掉“穷帽子”,努力拔除穷根。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发展甘蔗产业增收致富。
  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非常支持李老春的想法,并四处联系帮忙贷款,最后在农村信用社顺利贷到款,为李老春解决了无启动资金的难题。随后村委会又帮助李老春沟通协调,把村里300多亩土地通过流转的方式交给李老春发展甘蔗产业使用。李老春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糖厂组织的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班,同时,还到附近甘蔗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和有经验的产业大户交流取经,慢慢地掌握了甘蔗种植的各项技术。
  李老春说:“今年已经种植第四年,收益很可观,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多亏了政府的引导和帮扶。”文化水平不高的他,能吃苦,肯钻研,再加上政府的产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李老春家现在一年纯收入大概10万元左右,日子越来越红火,成了村里的产业大户。
  群众看到李老春家的变化后,纷纷向他取“致富经”。李老春毫不犹豫地分享摸索出来的致富经验、甘蔗种植管护技术,还主动给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他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裕。下步我要继续把甘蔗产业规模做大、品质做优,继续带动村里的父老乡亲发展产业,一起改变贫困面貌。”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873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从贫困户到产业大户的蜕变

刊发时间:2020-08-09 A2版  作者:赵玉雪 亢永 【字体:大 中 小】

复件-20200808195145qnqozd.jpg

  天刚蒙蒙亮,李老春就和妻子驾着三轮车,前往距家10多公里的甘蔗地开始一天的劳忙。一片片茂密碧绿的甘蔗林尽收眼底,焕发着勃勃生机,李老春忙碌着给剩下的100多亩甘蔗林喷洒农药。
  李老春是镇康县凤尾镇深度贫困村小水井村人,几年前,为供孩子上学以及照顾老人,加上没有技术和资金,他只能在附近打零工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困难。2013年,李老春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补助盖新房、修路、架饮水管道,经过一系列帮扶,解决了他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员对贫困户的尽心帮扶,李老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主动作为摘掉“穷帽子”,努力拔除穷根。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发展甘蔗产业增收致富。
  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非常支持李老春的想法,并四处联系帮忙贷款,最后在农村信用社顺利贷到款,为李老春解决了无启动资金的难题。随后村委会又帮助李老春沟通协调,把村里300多亩土地通过流转的方式交给李老春发展甘蔗产业使用。李老春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糖厂组织的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班,同时,还到附近甘蔗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和有经验的产业大户交流取经,慢慢地掌握了甘蔗种植的各项技术。
  李老春说:“今年已经种植第四年,收益很可观,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多亏了政府的引导和帮扶。”文化水平不高的他,能吃苦,肯钻研,再加上政府的产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李老春家现在一年纯收入大概10万元左右,日子越来越红火,成了村里的产业大户。
  群众看到李老春家的变化后,纷纷向他取“致富经”。李老春毫不犹豫地分享摸索出来的致富经验、甘蔗种植管护技术,还主动给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他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裕。下步我要继续把甘蔗产业规模做大、品质做优,继续带动村里的父老乡亲发展产业,一起改变贫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