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定镇:文旅融合助振兴 傣乡突围焕生机

刊发时间:2020-09-23 A1版  作者:李垚沛 张正霖 黄翘楚 艾青

  发源于临沧的南汀河,蜿蜒流淌后,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缓缓出境。受此滋养,这个和缅甸山水相连的富庶小镇四季长绿瓜果飘香,古朴浓郁的傣族风情和热带亚热带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孟定”的傣语意思是“会弹琴的坝子”,各种元素的集聚,不仅孕育了这里富饶的水土,也衍生出了独有的文化氛围。对于当地南汀画院的主人何新国而言,孟定,是自己艺术梦想抵达的地方。
  何新国1976年出生于孟定农场,1997年从湖南永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20岁出头的他回到家乡中学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之后兜兜转转,先后在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进修油画专业,南下厦门油画公司工作深造,最后又返回孟定,2007年在遮哈村弄棒组正式创办成立南汀画院。
  “孟定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也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走进南汀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里颇具传统傣家气息的杆栏式建筑、绿竹荷花以及原始的悬索桥,何新国说,在此建设画院,除了方便学生绘画写生外,也是想让更多外地的游客了解体验傣族的特色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内涵。
  南汀画院一开业,就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游客、学生的一致好评和欢迎。写生基地、农家乐每年都吸引着上千大学生来此写生,观光游客达5万余人次,年营业额达200余万元。见此情景,何新国又进行了画院二期的扩建,油画展厅、码头、民宿等硬件设施相继建设完成,画院下步还将进行湿地公园的建设,为游客提供划船饮茶、小吃酒吧等旅游服务。
  在经营南汀画院的同时,何新国的艺术事业也迎来蓬勃发展期。《翁丁部落》《临沧沧源糯良大寨》《佤族阿妈》等一批作品受到认可,在临沧市多次举办画展得到肯定和欢迎,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何新国创作的热情。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临沧独有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通过纸笔记录、见证和发掘传统的民风民俗,让曾经璀璨的民族文化重焕光彩。”何新国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除了做好本职的工作外,他还大力推动民族工艺品的挖掘与开发,竹筐、竹篓、手工白棉纸灯……这些文创产品的大受欢迎,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也促进了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和何新国一样,遮哈村芒团组90后村民艾叶也致力于以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创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面对历史悠久的傣族传统古法造纸,艾叶在认真的钻研和试验之后,在传统制作白棉纸的基础上,采用新鲜花朵或树叶进行个人设计的摆放和拼接,让傣族白棉纸的制作更具灵活性和艺术性。
  “优秀的民族手工艺要实现继承和发扬,必须得适应市场,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开发贴近生活的新产品,才能提高从业人员数量,改变手工艺后继乏力的现状。”作为临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叶除了在造纸工艺上下工夫外,还开发了台灯、灯罩、墙纸、茶盒、纸扇等系列产品,让传统的白棉纸成为生态的艺术品。
  艾叶介绍,如今全村的造纸产品都通过自己成立的芒团傣影手工艺术公司进行销售,2019年销售额达460万元,村内120名造纸妇女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

返回
2025年07月18日  第878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孟定镇:文旅融合助振兴 傣乡突围焕生机

刊发时间:2020-09-23 A1版  作者:李垚沛 张正霖 黄翘楚 艾青 【字体:大 中 小】

  发源于临沧的南汀河,蜿蜒流淌后,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缓缓出境。受此滋养,这个和缅甸山水相连的富庶小镇四季长绿瓜果飘香,古朴浓郁的傣族风情和热带亚热带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孟定”的傣语意思是“会弹琴的坝子”,各种元素的集聚,不仅孕育了这里富饶的水土,也衍生出了独有的文化氛围。对于当地南汀画院的主人何新国而言,孟定,是自己艺术梦想抵达的地方。
  何新国1976年出生于孟定农场,1997年从湖南永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20岁出头的他回到家乡中学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之后兜兜转转,先后在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进修油画专业,南下厦门油画公司工作深造,最后又返回孟定,2007年在遮哈村弄棒组正式创办成立南汀画院。
  “孟定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也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走进南汀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里颇具传统傣家气息的杆栏式建筑、绿竹荷花以及原始的悬索桥,何新国说,在此建设画院,除了方便学生绘画写生外,也是想让更多外地的游客了解体验傣族的特色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内涵。
  南汀画院一开业,就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游客、学生的一致好评和欢迎。写生基地、农家乐每年都吸引着上千大学生来此写生,观光游客达5万余人次,年营业额达200余万元。见此情景,何新国又进行了画院二期的扩建,油画展厅、码头、民宿等硬件设施相继建设完成,画院下步还将进行湿地公园的建设,为游客提供划船饮茶、小吃酒吧等旅游服务。
  在经营南汀画院的同时,何新国的艺术事业也迎来蓬勃发展期。《翁丁部落》《临沧沧源糯良大寨》《佤族阿妈》等一批作品受到认可,在临沧市多次举办画展得到肯定和欢迎,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何新国创作的热情。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临沧独有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通过纸笔记录、见证和发掘传统的民风民俗,让曾经璀璨的民族文化重焕光彩。”何新国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除了做好本职的工作外,他还大力推动民族工艺品的挖掘与开发,竹筐、竹篓、手工白棉纸灯……这些文创产品的大受欢迎,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也促进了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和何新国一样,遮哈村芒团组90后村民艾叶也致力于以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创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面对历史悠久的傣族传统古法造纸,艾叶在认真的钻研和试验之后,在传统制作白棉纸的基础上,采用新鲜花朵或树叶进行个人设计的摆放和拼接,让傣族白棉纸的制作更具灵活性和艺术性。
  “优秀的民族手工艺要实现继承和发扬,必须得适应市场,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开发贴近生活的新产品,才能提高从业人员数量,改变手工艺后继乏力的现状。”作为临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叶除了在造纸工艺上下工夫外,还开发了台灯、灯罩、墙纸、茶盒、纸扇等系列产品,让传统的白棉纸成为生态的艺术品。
  艾叶介绍,如今全村的造纸产品都通过自己成立的芒团傣影手工艺术公司进行销售,2019年销售额达460万元,村内120名造纸妇女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