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刊发时间:2020-10-02 A3版  作者:何岩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真理,但当今浪费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并且有些地方愈演愈烈,熟视无睹,触目惊心。众所周知,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小学课本中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明镜。古人懂得勤俭节约,而我们现代人为何就不能呢?究其原因,应该是思想意识在作祟。
  认真分析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浪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还是和我们生活最密切的“餐桌”上的浪费。其次,是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据,创造这么多的价值需要付出多少的劳动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这又是多少人的口粮?
  上述两个方面的浪费,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较明显比较大的浪费,除了这两个方面的浪费,其实,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领域的浪费。诸如: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复建设、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监督不力腐败现象的豆腐渣工程和社会生活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些攀比陋习等等。
  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的思想意识有着重要的联系,就拿“餐桌”上的浪费来说,虽然,国家一直三令五申,严禁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学校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也在培养灌输这些思想,但浪费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改观,也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归根结底,思想教育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一些要求禁令没有成为法律性条款,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是根本性原因。
  笔者认为,根治“浪费”这个社会弊病,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做好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首先,应该从基础性工程抓好,即从幼儿教育入手开始抓好。当然,要抓好这一环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下,将倡导“勤俭节约、杜绝浪费”这一良好的社会风尚贯穿于一个人的所有学生期,将“勤俭节约”这一思想美德深深地融入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打牢社会基础。其次,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监督工具,通过长期的监督,让人们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行为习惯。再次,应该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法律条款,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总之,浪费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应该大家共同抵制;相反“勤俭节约”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被人们所追崇。只有形成一种社会风尚,一种文明习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879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刊发时间:2020-10-02 A3版  作者:何岩 【字体:大 中 小】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真理,但当今浪费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并且有些地方愈演愈烈,熟视无睹,触目惊心。众所周知,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小学课本中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明镜。古人懂得勤俭节约,而我们现代人为何就不能呢?究其原因,应该是思想意识在作祟。
  认真分析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浪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还是和我们生活最密切的“餐桌”上的浪费。其次,是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据,创造这么多的价值需要付出多少的劳动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这又是多少人的口粮?
  上述两个方面的浪费,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较明显比较大的浪费,除了这两个方面的浪费,其实,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领域的浪费。诸如: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复建设、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监督不力腐败现象的豆腐渣工程和社会生活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些攀比陋习等等。
  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的思想意识有着重要的联系,就拿“餐桌”上的浪费来说,虽然,国家一直三令五申,严禁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学校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也在培养灌输这些思想,但浪费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改观,也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归根结底,思想教育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一些要求禁令没有成为法律性条款,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是根本性原因。
  笔者认为,根治“浪费”这个社会弊病,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做好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首先,应该从基础性工程抓好,即从幼儿教育入手开始抓好。当然,要抓好这一环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下,将倡导“勤俭节约、杜绝浪费”这一良好的社会风尚贯穿于一个人的所有学生期,将“勤俭节约”这一思想美德深深地融入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打牢社会基础。其次,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监督工具,通过长期的监督,让人们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行为习惯。再次,应该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法律条款,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总之,浪费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应该大家共同抵制;相反“勤俭节约”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被人们所追崇。只有形成一种社会风尚,一种文明习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