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花艳红塘村
红塘村,位于凤庆县北部,离县城5公里。是茶马古道“顺下线”(顺宁到下关)上的第一个村子,634户人家,均以种茶为生。红塘村茶叶种植,可追溯到明朝。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双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土司,送茶籽数百斤,在顺宁繁殖变异后,形成了凤庆长叶茶群体品种。现在,红塘村红木村小组张廷鲜家的承包地上,还有一片超过3亩的古茶园,依然有勐库大叶种茶的诸多特质。380年前的秋天,大旅行家徐霞客路过此地,正是核桃成熟时,徐霞客随手栋了几枚落在路上的核桃,于是有了凤庆最早记录下核桃的文字:“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薄而肉嵌,锥碎蒸之,箍敲为油,胜芝麻、菜籽者多矣。”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时第一次进城,到达红塘村已是天黑,只好就近找了户人家投宿。那时村民们也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我住的那户人家却把斩新的棉被拿出来给我盖,我知道那一定是要留给儿子结婚用的,但怎么推都没推掉。这是我今生盖过的最好被子,除了清新的棉香,还有伸手可触的温暖。听着屋外嘈嘈切切的雨声,我失眠了,直到凌晨古道上的马帮铃声由远及近。等我起床,主人已做好饭,缺少油水但不影响菜肴的精致。
我在红塘村呆得最长的时间是“社教工作”期间。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我仍然记得与群众谈心帮乡亲想办法致富的许多往事。当时我很年轻,许多想法甚是幼稚,原以为规划一出来,乡亲们就可以步入小康生活,就能脱贫致富,但三个月后,我仍旧没有给红塘想出过什么切实可行的致富妙招。我对红塘的歉意一直潜藏在心头。
红塘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却因为加工技术等原因,一直都只能卖到低端的茶叶市场,做得好的可以有个工钱,稍不留心就会亏损。村里的两个茶叶初制所连年出现亏损,甚至成了村里的包袱,几易其主依旧生产不出好的产品。当年让徐霞客赞不绝口的核桃也因为与农业生产“打架”,就只留几棵孤零零地立在高埂之上,收成自然不会如意。
一晃30多年过去,我回老家的公路绕开了红塘,但关于红塘的好消息还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先是茶叶生产,原先两家成为鸡肋的茶叶初制所经过改制办成了两家红红火火的茶企。其中大摆田茶厂年产值近亿元,红木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卖遍了整个东北。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共有茶叶生产加工单位40多家。再就是泡核桃生产也得到发展,共有1.2万亩泡核桃,其中百分之七十都已挂果投产。今年秋天去参加红塘村音乐节。还没到红塘村就已闻到金丝皇菊的香气。进入金丝皇菊基地,感觉整座山都用纯金锻造而成。“我们种植的百亩金丝皇菊,是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来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除草除虫,是原生态无公害产品。”项目建设单位红塘村负责人说:“虽然菊田今年遭遇了雨量过多等灾害,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村民们的精心照料,菊花长势喜人。”
原来,去年7月,红塘村经过调研规划、反复商讨后,决定从地理位置较好的红木村自然村小河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切入口,积极申请取得安置点临近96亩闲置公有土地使用权,作为发展乡村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带贫增收的基础资源。村里选定集食用、观赏、药用一体的金丝皇菊作为先期培育产业,从而使产业基地衍生出生产与观光价值。最终村里于2020年初与一家金丝皇菊种植投资企业达成合作地协议,同合作企业一道建设皇菊种植基地。
除了参观菊花,还可以品尝到菊花茶,经过特殊工艺烘烤后,金丝皇菊色泽不变,开水冲泡,形容枯槁的花朵刹那还原为鲜菊花,那种绽开在水中的姿容令人心动。音乐节的舞台就搭在菊花园里的中央,当埙与古琴勾勒出一段长长的历史,一万朵金丝皇菊便微启香唇。这是一个村子的音乐节,演员多是采菊的农民,他们的家就在金丝皇菊园周围,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一朵金丝皇菊把他们从远方招回,在自家门前实现创收。那款叫金丝红的红茶,虽然才开始试制,就知道这是一个绝美的配对。村支书郭红生告诉我,已接到许多茶企合作意向。
走在金丝皇菊园里,不时遇上城里的亲朋好友,他们说太好了,晚饭后都可以到这里赏花喝茶。是的,红塘村离县城也就5公里,便捷的交通使得这个古老的村子与县城的吃喝扯上了关系。因为是无公害种植,红塘的青白菜一到县城的市场很快便卖光;红塘的水果一入市便告罄。在金丝皇菊园里,甜笑、寒暄、合影、自拍之后,把家常拉到满眼黄金的田畴,几乎每一张脸都是沐过春风。男子顾盼神飞,衣着体面;女子恍若仙子神妃,笑靥如花。绘画的人,在画板上调整细腻到不见痕迹的金黄,逗引粉蛾多情地游弋;拈花微笑的女人们,用自拍的方式,丈量或剪裁着暖色的景致。累了,可以顺着小河找到桥亭休憩,再往前,是自助农家乐,自己垂钓,自己烹煮。
作为一个有五百年茶叶栽培史的村子,红塘自然会迎来许多爱茶的商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福建、湖南、广东的茶叶老板前来红塘办厂。每年春茶季,红塘村的每一棵古茶树下,都有游客留连忘返,而大摆田茶厂和红木村茶叶专业合作社更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茶商喜欢的就是红塘茶叶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环保型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