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推动沧源乡村振兴
——赴湖南长沙县培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学习体会
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前沧源阿佤山乡村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很庆幸有机会参加县委安排的赴湖南省长沙县委党校举办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第三期培训。通过课堂教学提升了对什么是乡村振兴?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和“五个振兴”等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现场观摩,直观地触摸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方法和途径,边看边分析,对比湖南长沙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别人的可学经验是哪些?我们的优势和弱项在哪里?学习培训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感触很大。县委下大力气,用心用力,大规模地组织外出学习培训,旨在进一步推动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知信行能力,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下面结合沧源现实状况,联系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治理试点工作,笔者认为要提升沧源边疆阿佤山农村基层组织治理,并以有效的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谁来组织带领群众的问题;二是脱贫后如何巩固提升与再发展的问题;三是抓落实的方法和措施问题。
一、抓党建引领这个根本,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解决好谁带领群众组织实施的问题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根本途径,而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就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一要发挥好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文章,确保换届后的新班子有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农村面貌和风气焕然一新。二要突出群众主体作用。打造以村民为核心的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要全面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完善 “两委一会”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等农村治理体系运作,村“两委”“平常上班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有效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将支部引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双向互动、充分讨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引导群众学习西畴县“5分钱”工程经验,主动交纳卫生保洁费,积极支持农村公共建设,努力取得群众真心支持和拥护。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融入乡村振兴。如,传承好岩帅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精神。发挥好沧源革命烈士陵园、沧源县档案馆、班洪胡家大院、村史馆等本地优秀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焕发乡风、村风文明新气象。四要大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加强村风家风教育,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高群众法治素养,全面推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二、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好脱贫后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努力健全完善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效,有效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开展先行先试,逐步完成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我国两大国家战略,两大战略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我国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更是贫困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文章,夯实基础,顺势而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做好近郊农业和全域旅游大文章,把握方向,开拓市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
三、强化示范引领关键措施,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
从沧源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发展振兴的实践来看,要落实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最大的短板和弱项是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而农村的产业发展又是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其实,归结起来,还是要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
(一)深化改革,打破城乡地域身份界限,解决“人”的问题。一是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上做文章,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激发群众自我振兴内在动力。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努力革除“等、靠、要”思想,做足“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思想转变文章,大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激发自主干事创业热情,着力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
(二)深化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解决好“地”的问题。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编制衔接好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村庄,分类规划指导,逐步梯次推进。二要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三)多渠道融通整合,解决“钱”的问题。一要真正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多方整合项目资金;要真刀真枪地干,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二要努力提高资金筹措力度,持续实施资金投入机制,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的资金筹措方式,继续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和主体作用、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以及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