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重在培好根铸好魂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思政课只有筑牢信仰之基,厚植红色基因,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真正为学生培好根铸好魂。
全方位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只有充分汲养、科学滋养,才能真正培好根铸好魂。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从始至终厚植红色基因。将家国天下的大格局融入学校的小课堂,厚植家国情怀,增进国家认同,做到“两个维护”。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让学生懂得共和国是红色的,没有英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如今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要利用清明节,广泛开展缅怀先烈的各种活动,如祭扫英烈墓、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故事演讲、在网上祭奠英烈等,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全面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中小学思政课的基本内容,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要始终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遵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为己任,通过不断实践训练和意志努力的保证,千方百计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