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扶贫协作为凤庆发展注入新动力

刊发时间:2020-12-02 A1版  作者:双春天

精准对接 深化合作

沪滇扶贫协作为凤庆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报讯 (通讯员 双春天) 近年来,凤庆县立足自身发展的瓶颈和优势,注重供需精准对接,不断深化同对口帮扶本县的上海市崇明区的交流协作,工作成效明显,为当地发展注入崭新动力。
  注入人才活水激活发展内生动力。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崇明区各派出1名县级干部和科级干部到凤庆挂职帮扶,凤庆先后派出4名县管干部到崇明区挂职学习;崇明区组团式选派优秀教师、优秀医生入驻凤庆支教支医,做好“传帮带”;围绕时代主题,为凤庆培训党政干部人才18次1006人、专业技术人才16次1716人。
  靶向发力助力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崇明区立足凤庆核桃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一县一业”核桃产业示范县建设,支持全产业链打造,率先在大寺乡马庄村、德乐村、路山村、清水村实施核桃提质增效6000亩,建成标准化核桃水洗果加工站4个,实现合作社与果农责、权、利有效联结,真正让核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以实现茶农稳定增收为导向,助力凤山镇水箐村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合作经营发展路子,让茶农的茶叶不愁卖、收入更可观。通过举办推介会、组织消费扶贫等方式帮助凤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核桃、茶叶等农产品在上海的销售额达2409万元,带动贫困人口4603人。
  瞄准“农旅”融合为乡村旅游添活力。以实施沪滇扶贫协作项目作为重要支点,凤山镇着力将二道河自然村打造成以苗族文化为特色、山水景观为补充、户外休闲为亮点,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凤庆旅游扶贫新样板、城市慢生活体验区。
  雪山镇依托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启动王家寨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重点围绕古茶园、古核桃园、玉兰园、冬桃园、樱桃园、枇杷园“六大园”建设,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以千年玉兰为主题的特色村庄,助推乡村旅游。
  结对贫困村携手共奔小康路。崇明区3个经济强镇和70家企业与凤庆县5个贫困乡镇、159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关系,因村因贫采取帮扶措施,以项目化、清单化倾心倾力做好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所盼的事情。共投入帮扶资金1390万元,实施项目225个,培育壮大贫困村特色产业,有效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884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沪滇扶贫协作为凤庆发展注入新动力

刊发时间:2020-12-02 A1版  作者:双春天 【字体:大 中 小】

精准对接 深化合作

沪滇扶贫协作为凤庆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报讯 (通讯员 双春天) 近年来,凤庆县立足自身发展的瓶颈和优势,注重供需精准对接,不断深化同对口帮扶本县的上海市崇明区的交流协作,工作成效明显,为当地发展注入崭新动力。
  注入人才活水激活发展内生动力。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崇明区各派出1名县级干部和科级干部到凤庆挂职帮扶,凤庆先后派出4名县管干部到崇明区挂职学习;崇明区组团式选派优秀教师、优秀医生入驻凤庆支教支医,做好“传帮带”;围绕时代主题,为凤庆培训党政干部人才18次1006人、专业技术人才16次1716人。
  靶向发力助力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崇明区立足凤庆核桃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一县一业”核桃产业示范县建设,支持全产业链打造,率先在大寺乡马庄村、德乐村、路山村、清水村实施核桃提质增效6000亩,建成标准化核桃水洗果加工站4个,实现合作社与果农责、权、利有效联结,真正让核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以实现茶农稳定增收为导向,助力凤山镇水箐村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合作经营发展路子,让茶农的茶叶不愁卖、收入更可观。通过举办推介会、组织消费扶贫等方式帮助凤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核桃、茶叶等农产品在上海的销售额达2409万元,带动贫困人口4603人。
  瞄准“农旅”融合为乡村旅游添活力。以实施沪滇扶贫协作项目作为重要支点,凤山镇着力将二道河自然村打造成以苗族文化为特色、山水景观为补充、户外休闲为亮点,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凤庆旅游扶贫新样板、城市慢生活体验区。
  雪山镇依托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启动王家寨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重点围绕古茶园、古核桃园、玉兰园、冬桃园、樱桃园、枇杷园“六大园”建设,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以千年玉兰为主题的特色村庄,助推乡村旅游。
  结对贫困村携手共奔小康路。崇明区3个经济强镇和70家企业与凤庆县5个贫困乡镇、159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关系,因村因贫采取帮扶措施,以项目化、清单化倾心倾力做好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所盼的事情。共投入帮扶资金1390万元,实施项目225个,培育壮大贫困村特色产业,有效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