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遇见灵魂而阅读

刊发时间:2021-01-03 A3版  作者:杨红旗

  今年先读完的是美国作家戴维·伽特森的《雪落香杉树》。我很喜欢这本书,并不断向别人推荐,还送了朋友几本。我认为作者的写作技巧非常成熟,情节复杂,细节丰富饱满,极具说服力,人物形象鲜明清晰,人物语言自然而真切。小说以渔夫卡尔·海因意外死亡的庭审调查为主线,交织展现了战争、种族、爱情和道德等主题,讲述了少年伊什梅尔和日裔少女初枝的美好初恋,但战争打破了这种平静,日裔居民被遣去集中营,初枝被迫和伊什梅尔分手,然后嫁给了同学宫本天道。伊什梅尔和宫本天道都去了战场,战后又回到海岛,伊什梅尔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手臂,内心极度痛苦。初枝和天道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天道想买回他家战前的一块土地,这样并和海因有了接触,但海因却在一天夜里意外死亡,案件便扑朔迷离,悬念迭起。当然,对于一个小说来说,这些都只是外壳,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故事肌理的密实生动的编织,有跳跃,有回顾,有穿插,而能长驱直入。特别是律师调查的一些细节,我认为对小说创作很有启示,简单地说,就是必须不厌其烦地构筑细节发展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才能赋予情节韧性十足的张力,使故事有颠扑不破的严密逻辑。
  2019年,班宇可以说是赚足了风头。他的中篇《盘锦豹子》写得非常顺溜,简直是太顺溜了,毫无滞涩感,细思下来,觉着这种叙述并不可取,是一种庸俗的叙事,仿佛是为迎合粗浅的阅读者而采取的谄媚态度。这样说可能不妥,这仅仅是我的感觉。小说很少描写迂回,而是采用传统话本的方式,如同一个说书人滔滔不绝地讲故事,讲了孙旭庭和小姑结婚、离婚、上班、分房、带孩子、赚钱等平凡而艰难的生活。这些生活司空见惯,具有普遍性,小说应该有一点洞见。所以说,写得有点平。顺便说一点,这种写法近几年似乎形成一种风气,好几个人都这么写,而且还挺受认可的,其可怪也欤。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如何取胜的,这是我在想的一个问题。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鲜明个性显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是什么呢?虽然按译者的说法,“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他叙述故事的特长,有时直叙,有时追述,有时旁白,插入一点议论,有时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讲一段轶事作为补充”,这当然也重要,而更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人物行为所引起的思考,作者自己在里面也阐述了很多,但那是小说里面的,跳开文本,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马尔克斯做记者时的报道,写于一九五五年,他二十八岁时。由于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整个故事是线性叙述,讲述了水兵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遭遇海难,艰难自救,海上漂流,获救和成为英雄的整个过程。主体部分是他海上漂流的十天,这十天的经历比较单调,但作者却将它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按作者的序言,他只是记述贝拉斯科的讲述,当时的署名也是贝拉斯科。如果仅从叙事文本的角度看,它还是有些单薄,无法和马尔克斯后来创作的小说那种繁复绵密的文本相比,但作为一部早期的作品,而且是新闻作品,其叙事的能力可见一斑。
  对于寻常生活来说,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故事还是过于夸张了些,但在了解了哥伦比亚的文化生活背景和马尔克斯祖辈的大致情况后,这个故事就具备合理性了。因为我们的语境中,伦理、道德、忠诚是一贯被褒扬的品质,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跨越五十三年的爱情传奇却没有这些束缚,他们是为爱而爱。而这中间的五十三年,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数百个情人交往的经历,并不构成终极之爱的阴影。在叙事风格上依然沿用的是高密度的主观叙述方式,对具体情节不做精细描写,支撑这种叙事风格的是丰富、大胆而逻辑严密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完成这本书的核心基础。
  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我早就想看的一本书,但迟迟就这次契机才读完了。小说叙述的是废纸打包工汉嘉三十五年的生活经历,通过他的独白表现了他的深情和复杂的内心感受。开初我有一个疑虑,一个小小的城市,如何能源源不断地送来那么多的废弃书籍,作者到最后也没点明,但我以为,这或许是对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录,许多书籍被销毁,其中不乏大量的珍贵作品。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小说故事的逻辑才能成立。汉嘉看到这些珍贵的书籍在自己的手上被销毁,心痛不已,趁机捡拾一些回去珍藏,阅读。因此,这个故事不能仅仅从包装工的经历来看,而是要以小见大,看到一个时期,一个社会对文化的毁灭,同时也表现了见证者的良知。如果从叙述的方式看,这不是最令我愉悦的一种书写方式,整个故事显得过于沉闷,情节几乎没有起伏,平直舒缓,人物单调,但作者的深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抵消了这其中的一部分不足。
  第一次接触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多年前张雷借我的,但那本书我没有读完就还他了,后来我自己买了一本,断断续续地读,几乎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借助相关的资料和说明来加以理解,但它的叙述方式和结构还是很值得用心去揣摩的,所以很有必要再读一遍,反正也不长。补记:不久后的一晚,我一气读了半本,第二天早上就读完了,基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和文本的结构。这本书是我心中最神秘的小说之一。
  古华的《芙蓉镇》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它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可以说是如实记载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芙蓉镇的斗争风云,可称之为信史。人物类型较多,可代表不同阶层不同倾向的民众。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已经忘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但这部书将它较生动地展现出来,人物活灵活现。在文本方面,现在看来还是比较简单直白了,以主观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叙述,细节刻画还不够到位,人物塑造有些刻板,但在成书的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先锋了,而且作者是冒着一定的危险来写的,因为前面二十年,政治运动反复出现,平静了四五年后,谁知道以后将会如何,在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古华是非常有勇气的。另外,遗憾的是,此后,他就没有写出重要作品了。
  在瘟疫横行闭门不出的日子里读完加缪的《鼠疫》,总有些莫名其妙的伤怀。小说完成于1946年,当时加缪三十三岁,从文本看,有点和这个年龄不匹配的老成(同时我也想到三岛由纪夫,他的文字也很老成)。当然,更早的是写于1942年的《局外人》。《鼠疫》以阿尔及利亚阿赫兰城闹鼠疫为背景,讲述了医生里厄及其朋友熟人在这场灾难中的种种表现。作者用异常冷静的笔调细致地描述人物的种种行为,并作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这就使得小说超越故事而具有更多的哲学意味。在没有看之前,我猜想鼠疫这一题材非常难以表现,会格外沉闷且缺少文学性,但作者都轻松突破了这些,使小说成为一部沉甸甸的耐读的作品。
  长篇小说《伊甸园》写于1946年,是海明威未完成的长篇作品中的一部分,他去世后由出版人整理出版。从题材上看来,这部作品多少有一些无聊,但可以看作是他对逝去的青春生活的回忆。小说描写的是20年代青年作家戴维与妻子凯瑟琳及女友玛丽塔逍遥浪漫的旅居生活。我关注的是作者的叙事技巧。创作这部作品时,海明威已经完成了他的大部分代表作品,写作技巧成熟圆润,叙事自然真切不留痕迹,主要情节以日常琐事为主,多用对话形式展开,平实而简洁。有的评论家说这个时候海明威的创作已显颓意,但这部作品却能显现年轻人的活力与热情。确实如此。而且,对往事的追忆大抵是多数人的一种心理趋向,不过他将它写得浪漫香艳,令人神往。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888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为遇见灵魂而阅读

刊发时间:2021-01-03 A3版  作者:杨红旗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先读完的是美国作家戴维·伽特森的《雪落香杉树》。我很喜欢这本书,并不断向别人推荐,还送了朋友几本。我认为作者的写作技巧非常成熟,情节复杂,细节丰富饱满,极具说服力,人物形象鲜明清晰,人物语言自然而真切。小说以渔夫卡尔·海因意外死亡的庭审调查为主线,交织展现了战争、种族、爱情和道德等主题,讲述了少年伊什梅尔和日裔少女初枝的美好初恋,但战争打破了这种平静,日裔居民被遣去集中营,初枝被迫和伊什梅尔分手,然后嫁给了同学宫本天道。伊什梅尔和宫本天道都去了战场,战后又回到海岛,伊什梅尔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手臂,内心极度痛苦。初枝和天道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天道想买回他家战前的一块土地,这样并和海因有了接触,但海因却在一天夜里意外死亡,案件便扑朔迷离,悬念迭起。当然,对于一个小说来说,这些都只是外壳,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故事肌理的密实生动的编织,有跳跃,有回顾,有穿插,而能长驱直入。特别是律师调查的一些细节,我认为对小说创作很有启示,简单地说,就是必须不厌其烦地构筑细节发展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才能赋予情节韧性十足的张力,使故事有颠扑不破的严密逻辑。
  2019年,班宇可以说是赚足了风头。他的中篇《盘锦豹子》写得非常顺溜,简直是太顺溜了,毫无滞涩感,细思下来,觉着这种叙述并不可取,是一种庸俗的叙事,仿佛是为迎合粗浅的阅读者而采取的谄媚态度。这样说可能不妥,这仅仅是我的感觉。小说很少描写迂回,而是采用传统话本的方式,如同一个说书人滔滔不绝地讲故事,讲了孙旭庭和小姑结婚、离婚、上班、分房、带孩子、赚钱等平凡而艰难的生活。这些生活司空见惯,具有普遍性,小说应该有一点洞见。所以说,写得有点平。顺便说一点,这种写法近几年似乎形成一种风气,好几个人都这么写,而且还挺受认可的,其可怪也欤。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如何取胜的,这是我在想的一个问题。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鲜明个性显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是什么呢?虽然按译者的说法,“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他叙述故事的特长,有时直叙,有时追述,有时旁白,插入一点议论,有时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讲一段轶事作为补充”,这当然也重要,而更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人物行为所引起的思考,作者自己在里面也阐述了很多,但那是小说里面的,跳开文本,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马尔克斯做记者时的报道,写于一九五五年,他二十八岁时。由于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整个故事是线性叙述,讲述了水兵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遭遇海难,艰难自救,海上漂流,获救和成为英雄的整个过程。主体部分是他海上漂流的十天,这十天的经历比较单调,但作者却将它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按作者的序言,他只是记述贝拉斯科的讲述,当时的署名也是贝拉斯科。如果仅从叙事文本的角度看,它还是有些单薄,无法和马尔克斯后来创作的小说那种繁复绵密的文本相比,但作为一部早期的作品,而且是新闻作品,其叙事的能力可见一斑。
  对于寻常生活来说,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故事还是过于夸张了些,但在了解了哥伦比亚的文化生活背景和马尔克斯祖辈的大致情况后,这个故事就具备合理性了。因为我们的语境中,伦理、道德、忠诚是一贯被褒扬的品质,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跨越五十三年的爱情传奇却没有这些束缚,他们是为爱而爱。而这中间的五十三年,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数百个情人交往的经历,并不构成终极之爱的阴影。在叙事风格上依然沿用的是高密度的主观叙述方式,对具体情节不做精细描写,支撑这种叙事风格的是丰富、大胆而逻辑严密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完成这本书的核心基础。
  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我早就想看的一本书,但迟迟就这次契机才读完了。小说叙述的是废纸打包工汉嘉三十五年的生活经历,通过他的独白表现了他的深情和复杂的内心感受。开初我有一个疑虑,一个小小的城市,如何能源源不断地送来那么多的废弃书籍,作者到最后也没点明,但我以为,这或许是对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录,许多书籍被销毁,其中不乏大量的珍贵作品。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小说故事的逻辑才能成立。汉嘉看到这些珍贵的书籍在自己的手上被销毁,心痛不已,趁机捡拾一些回去珍藏,阅读。因此,这个故事不能仅仅从包装工的经历来看,而是要以小见大,看到一个时期,一个社会对文化的毁灭,同时也表现了见证者的良知。如果从叙述的方式看,这不是最令我愉悦的一种书写方式,整个故事显得过于沉闷,情节几乎没有起伏,平直舒缓,人物单调,但作者的深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抵消了这其中的一部分不足。
  第一次接触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多年前张雷借我的,但那本书我没有读完就还他了,后来我自己买了一本,断断续续地读,几乎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借助相关的资料和说明来加以理解,但它的叙述方式和结构还是很值得用心去揣摩的,所以很有必要再读一遍,反正也不长。补记:不久后的一晚,我一气读了半本,第二天早上就读完了,基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和文本的结构。这本书是我心中最神秘的小说之一。
  古华的《芙蓉镇》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它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可以说是如实记载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芙蓉镇的斗争风云,可称之为信史。人物类型较多,可代表不同阶层不同倾向的民众。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已经忘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但这部书将它较生动地展现出来,人物活灵活现。在文本方面,现在看来还是比较简单直白了,以主观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叙述,细节刻画还不够到位,人物塑造有些刻板,但在成书的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先锋了,而且作者是冒着一定的危险来写的,因为前面二十年,政治运动反复出现,平静了四五年后,谁知道以后将会如何,在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古华是非常有勇气的。另外,遗憾的是,此后,他就没有写出重要作品了。
  在瘟疫横行闭门不出的日子里读完加缪的《鼠疫》,总有些莫名其妙的伤怀。小说完成于1946年,当时加缪三十三岁,从文本看,有点和这个年龄不匹配的老成(同时我也想到三岛由纪夫,他的文字也很老成)。当然,更早的是写于1942年的《局外人》。《鼠疫》以阿尔及利亚阿赫兰城闹鼠疫为背景,讲述了医生里厄及其朋友熟人在这场灾难中的种种表现。作者用异常冷静的笔调细致地描述人物的种种行为,并作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这就使得小说超越故事而具有更多的哲学意味。在没有看之前,我猜想鼠疫这一题材非常难以表现,会格外沉闷且缺少文学性,但作者都轻松突破了这些,使小说成为一部沉甸甸的耐读的作品。
  长篇小说《伊甸园》写于1946年,是海明威未完成的长篇作品中的一部分,他去世后由出版人整理出版。从题材上看来,这部作品多少有一些无聊,但可以看作是他对逝去的青春生活的回忆。小说描写的是20年代青年作家戴维与妻子凯瑟琳及女友玛丽塔逍遥浪漫的旅居生活。我关注的是作者的叙事技巧。创作这部作品时,海明威已经完成了他的大部分代表作品,写作技巧成熟圆润,叙事自然真切不留痕迹,主要情节以日常琐事为主,多用对话形式展开,平实而简洁。有的评论家说这个时候海明威的创作已显颓意,但这部作品却能显现年轻人的活力与热情。确实如此。而且,对往事的追忆大抵是多数人的一种心理趋向,不过他将它写得浪漫香艳,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