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辣椒酱的诗与远方
沪滇协作第五年,崇明与耿马已亲如兄妹。上海崇明,用大哥哥的宽大臂膀出资金促脱贫项目,促交流助劳务输出,助产业引企业驻耿,引代言带特产出滇……边疆耿马,如养在深闺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丽人,借沪滇春风,舒展风采。
耿马,一直有自己的特产特色,只是缺少土货“飞”出去的途径。譬如那一碗稀豆粉,勾起多少留沪游子的乡愁。抓一把白白的细米线浇上稠稠的、黄澄澄的稀豆粉,放一勺蒜末、几滴酱油,少许味精,一勺阿佤芫荽,散发着浓浓的豆香与醇味。配一根油条,没入稀豆粉碗中周身裹满豆粉而出,入口,有油条的香留豆的味,唇齿飘香。愿乡愁牵一段沪滇姻缘引异乡的你回家助力振兴。
一根甘蔗。一个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白糖厂,一群掌握传统红糖制作手艺的傣家人,一株株成熟的甘蔗,在他们手中华丽转身,成为供人食用的白糖、红糖。耿马“景戈塔”白砂糖,早在1997年就已被中国社会调查评价中心认定为“中国公认品牌产品”。近年来,孟定下坝、贺海、河西等村寨古法制作的手工红糖远销上海、北京、山东、广东、海南等地。
一个金丝凤梨。肉色金黄、香味浓郁、酸甜可口、脆嫩多汁的芒抗金丝凤梨,在援滇挂职干部的推介下,成功入选上海市对口帮扶“百县百品”(第二批)水果类第一名,成功打入了上海市场,加快了“云品入滇”的步伐。
一粒小米辣。傣族和佤族都嗜辣,催生了小城各种各样的辣椒酱牛肉酱、火烧辣椒酱、香辣椒酱、油淋双椒、蒜蓉小米辣……
这粒小米辣的远行还得从姐姐的沪滇交流说起。临沧是上海市崇明区的对口帮扶单位,每年都有人才输送交流学习。2018年,临沧的姐姐有幸走出临沧得以到大城市去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党建经验、社区活动;学习严谨的财经管理知识、业务技能;组建球队,切磋篮球、羽毛球技艺,分享两地人文、风情与美食。上海饮食偏甜,我有好几个同学在上海工作,我理解云南人这种于味蕾的奇妙乡愁。于是给姐姐寄去两瓶耿马特产——辣椒酱。没几日,酱收到了,姐姐说,有了这酱每顿饭都能多吃一碗,一起在食堂吃工作餐的同事也都说好吃,纷纷表示要买。乡愁之外,那一瓶瓶我们习以为常的辣椒酱绝对想不到它们将因此开启一段入沪之旅。上海的同事和临沧的姐姐打听,姐姐说是耿马的特产,问来问去,辗转一圈后,找到了我,说要买好几十瓶,让我联系卖家,我于是联系了香姐。
香姐是耿马有名的制酱达人,她家做的每一种酱都美味下饭。作为老主顾,她家新品一出,我常常会选购一些寄给远方的同学,让他们尝尝家乡的特色,解乡愁。
那天我去时,香姐正在熬制山胡椒牛肉酱,整条巷子都是山胡椒的香味。选用原生态的食材是香姐一直坚守的底线,精选当地放养的小黄牛肉,大蒜、当地产的小米辣、花椒。还有来自大山深处的木姜子,拥有独特的香味,我们当地叫山胡椒,是当地人非常喜欢的佐料,所有佐料就着热油一起入锅,翻炒,呲呲爆香,酱味四溢。
这次购买的香辣椒酱,是她家的招牌酱。我不嗜辣,也不喜欢吃辣,但唯独他们家的辣椒酱我欲罢不能。香辣椒酱选用耿马当地野生的小番茄和大蒜、小米辣一起剁碎腌制。这种野生的小番茄当地人称小红果果,比市场上的番茄酸,这种野果果的酸香调制而出的辣椒酱,烤肉用生菜蘸食、炒海鲜、做火锅底料、拌饭拌面条、做各种野菜的蘸汁,简直就是百搭酱料。
小心翼翼地装瓶,装箱,邮寄,至上海,再经由上海的朋友推广至北京……这一瓶瓶辣椒酱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远行之旅。这一张张快递面单,一头凝聚着这粒小米辣的诗情辣意,一头连接着一瓶瓶辣椒酱的诗与远方,我想这也是边疆人民诗与远方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