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照见生活

——2020年读书笔记(二)
刊发时间:2021-01-10 A3版  作者:杨红旗

  《枯枝败叶》是马尔克斯的第一个长篇作品,写于1955年,当时他28岁。那时他虽然年纪轻,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技巧都比较成熟。当然,后来的作品结构更宏大,思路更明晰,人物更繁复多样。小说情节是围绕一场丧事展开的,叙写了香蕉公司入驻马孔多后“枯枝败叶”对小镇的影响。所谓枯枝败叶,大抵就是随香蕉公司而来的各种人员,如老板、管事、工人、军人、妓女;各种现象,如开公司、开妓院、开商店、修铁路、扩大种植园;各种风气,如吃喝玩乐、腐朽堕落、剥削斗争。小说首先在选材上十分敏锐,其次是不断改变叙事人身份,第三是叙事风格简洁而准确,描述生动而直接。另外,这部小说可看作是《百年孤独》的一个雏形,或者一种初步的演练,许多人名、地名和事件,后来都出现在《百年孤独》中。
  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短九万字的篇幅里,马尔克斯极尽叙事之能事,花样百出,眼花缭乱,光辉灿烂,到最后简直是惊心动魄,令人恐惧,将一个杀人事件写出史诗的意味。他摒弃线性的叙述方式,采用采访与追忆的手段,让众多相关人物出场,简直群星闪耀,可是这么多知情者,却没有阻止一场凶杀事件。凶杀来源于巴亚尔多·圣罗曼将新婚妻子安赫拉·维卡里奥退回娘家,娘家俩兄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为保全名誉,必须除掉肇事者圣地亚哥·纳萨尔。而事实上,他是不是真正的肇事者,叙述者并没有说清,但受害者安赫拉·维卡里奥说就是他,不过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任何细节进行交代。有人认为,她指认纳萨尔,是为了保护真情人,这样,纳萨尔就成了一个纯粹的牺牲品。关于贞洁的问题,我有点疑惑,从马尔克斯的作品和他的传记中可知,哥伦比亚里奥阿查一带是比较开放的,都比较寻常,而安赫拉·维卡里奥一家却将它看得比生命重要,她的母亲甚至希望这姑娘自我了断,不过她顽强地活了下来,甚至对抛弃她的巴亚尔多·圣罗曼产生感情,只是圣罗曼始终没有改变态度。
  读完马尔克斯的中篇《纯真的埃伦蒂拉和她残忍的祖母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后,确实怅然良久。这个故事可能只有在那种极端环境里才会发生,虽然作者做了夸张。埃伦蒂拉未成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不知所终。她总是被祖母使唤,甚至在做事时已经睡着了。于是蜡烛点燃了房子,烧光了全部家当。为了偿还债务,祖母带着她四处卖身。这样,她认识了青年尤利西斯,但她却无法逃脱祖母的控制。最后,尤利西斯杀死了她的祖母,埃伦蒂拉顾自走了,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儿。小说的叙述延续了马尔克斯小说的传奇性与跳跃性的特点,文笔简洁,但叙事有力,情节曲折起伏,读者的好奇心不断被他带着跑。有的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是隐喻,埃伦蒂拉象征被债务拖累的拉丁美洲,这当然是另一回事。
  老舍《四世同堂》确乎中国少有的具有史诗气质的大作,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跌宕,由于背景和题材的特殊性,作者的倾向也很明确。这部书解决了我对敌占区普通人家生活境况认知的空白,具有很可贵的史料价值。逃出城去,日常管控,物资紧缺,小人嘴脸,凡人心事,都写得生动活泼。日本占领北平后,各样人物纷纷上场,主要人物自不待说,次要人物也写得意味深长,比如白巡长、丁约翰和金三爷这样的人物,更见作者心思的缜密,同时也见出此背景下平民生活的复杂性。他杜绝脸谱化的人物命运安排(当然,不可能一点没有),在厄运来临时,好人遭殃,坏人也不得好死。到最后,坏人都覆灭了,这是必然的结果,或许也是读者的期待。胖菊子,他没有让她死,她还不够坏,只让她堕落,浑身长疮,指缝流脓,煎熬受苦。另外在钱默吟身上,是否寄予着作者对传统文脉的信心?此书如果说有缺憾,大抵是情节上张力不足,语言上又拖沓冗杂,不够简练精准,叙事的主观意味太浓。在看了一些资料后得知,老舍本来想修改,但没改成,而且这部书命运曲折,今能读全本,已是幸运。
  读了张新颖写的《沈从文的前/后半生》,让我对沈从文的生平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忍不住又买了几本他写的和写他的书。我感叹的是他坎坷颠扑的生活却从未熄灭生命之火,希望之火,在自己确定的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一个湘西农村出来的青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一步步确立自己的地位,概言之也不过是稳扎稳打,勤苦努力。他比别人高明且幸运的是他确认的方向后来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努力又有了回报。那种特殊历史时代的动荡,使生活陷于困顿,虽有悲苦,但总算忍过去了。前后两部作品材料都较为翔实,叙述都较为客观,但读后我略有疑心,沈从文的性格真是一直这么温柔敦厚,儒雅宽和吗?作者恐怕还是写得过于扁平了。后来参阅了一些其他资料,发现他可能有更为丰富甚至凌厉的一面,只是不为众人所知罢了。作者大概是为传主讳,才略去不提。
  《老舍自传》是徐德明选编的,属于“非连续性”作品,选了一些老舍自叙经历的作品,对了解他的一生有较大帮助,从出生、成长读书、教书、游学、婚姻、创作、避难、办社团、编刊物、做访问学者、作品翻译、回国、写剧本、下基层、“歌德”种种,囊括了其一生的主要经历。因为都是他自己的文字,对个性和私人生活涉及较少,也缺少其他资料的辅助,如书信、日记、别人的回忆、亲友的访谈、家人的看法等,看起来有些单薄。
  在朋友的影响下,第一次读王小波的作品。王小波真是浊流滚滚,泥沙俱下,写起来非常大胆,不管不顾,纵横恣肆,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在各种文学潮流风起云涌的八九十年代,他自成一种风格,一种气势。在他去世后,更得一些人追捧。得到追捧,正说明这作品通俗性很强。我后来想,或许有取媚读者的意思。看过《黄金时代》之后,我再次感叹,作品真有它的命运,换个时代,它就出不来,如余华《活着》,贾平凹《废都》,陈忠实《白鹿原》,莫言《丰乳肥臀》,九十年代,有一种开阔的丰富。
  永井荷风的名字早就知道了,但迟迟才读到他的书。从文笔上来说,《竞艳》写得细腻温婉,充满生活的趣味和情爱的叹息,也看到了很大一部分艺伎的生活与命运。平常的爱情我们见得多了,但艺伎的情爱生活,却很不了解,这个题材,旧小说里是有,但不易写好。它舒缓的叙述语调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我很是喜欢。
  村上春树的随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写的是他成为作家的经历和一些个人感悟,但对小说内部的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对学习写小说的人来说,没什么帮助,除非你想知道的是如何建立写作信心。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888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阅读照见生活

——2020年读书笔记(二)

刊发时间:2021-01-10 A3版  作者:杨红旗 【字体:大 中 小】

  《枯枝败叶》是马尔克斯的第一个长篇作品,写于1955年,当时他28岁。那时他虽然年纪轻,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技巧都比较成熟。当然,后来的作品结构更宏大,思路更明晰,人物更繁复多样。小说情节是围绕一场丧事展开的,叙写了香蕉公司入驻马孔多后“枯枝败叶”对小镇的影响。所谓枯枝败叶,大抵就是随香蕉公司而来的各种人员,如老板、管事、工人、军人、妓女;各种现象,如开公司、开妓院、开商店、修铁路、扩大种植园;各种风气,如吃喝玩乐、腐朽堕落、剥削斗争。小说首先在选材上十分敏锐,其次是不断改变叙事人身份,第三是叙事风格简洁而准确,描述生动而直接。另外,这部小说可看作是《百年孤独》的一个雏形,或者一种初步的演练,许多人名、地名和事件,后来都出现在《百年孤独》中。
  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短九万字的篇幅里,马尔克斯极尽叙事之能事,花样百出,眼花缭乱,光辉灿烂,到最后简直是惊心动魄,令人恐惧,将一个杀人事件写出史诗的意味。他摒弃线性的叙述方式,采用采访与追忆的手段,让众多相关人物出场,简直群星闪耀,可是这么多知情者,却没有阻止一场凶杀事件。凶杀来源于巴亚尔多·圣罗曼将新婚妻子安赫拉·维卡里奥退回娘家,娘家俩兄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为保全名誉,必须除掉肇事者圣地亚哥·纳萨尔。而事实上,他是不是真正的肇事者,叙述者并没有说清,但受害者安赫拉·维卡里奥说就是他,不过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任何细节进行交代。有人认为,她指认纳萨尔,是为了保护真情人,这样,纳萨尔就成了一个纯粹的牺牲品。关于贞洁的问题,我有点疑惑,从马尔克斯的作品和他的传记中可知,哥伦比亚里奥阿查一带是比较开放的,都比较寻常,而安赫拉·维卡里奥一家却将它看得比生命重要,她的母亲甚至希望这姑娘自我了断,不过她顽强地活了下来,甚至对抛弃她的巴亚尔多·圣罗曼产生感情,只是圣罗曼始终没有改变态度。
  读完马尔克斯的中篇《纯真的埃伦蒂拉和她残忍的祖母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后,确实怅然良久。这个故事可能只有在那种极端环境里才会发生,虽然作者做了夸张。埃伦蒂拉未成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不知所终。她总是被祖母使唤,甚至在做事时已经睡着了。于是蜡烛点燃了房子,烧光了全部家当。为了偿还债务,祖母带着她四处卖身。这样,她认识了青年尤利西斯,但她却无法逃脱祖母的控制。最后,尤利西斯杀死了她的祖母,埃伦蒂拉顾自走了,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儿。小说的叙述延续了马尔克斯小说的传奇性与跳跃性的特点,文笔简洁,但叙事有力,情节曲折起伏,读者的好奇心不断被他带着跑。有的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是隐喻,埃伦蒂拉象征被债务拖累的拉丁美洲,这当然是另一回事。
  老舍《四世同堂》确乎中国少有的具有史诗气质的大作,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跌宕,由于背景和题材的特殊性,作者的倾向也很明确。这部书解决了我对敌占区普通人家生活境况认知的空白,具有很可贵的史料价值。逃出城去,日常管控,物资紧缺,小人嘴脸,凡人心事,都写得生动活泼。日本占领北平后,各样人物纷纷上场,主要人物自不待说,次要人物也写得意味深长,比如白巡长、丁约翰和金三爷这样的人物,更见作者心思的缜密,同时也见出此背景下平民生活的复杂性。他杜绝脸谱化的人物命运安排(当然,不可能一点没有),在厄运来临时,好人遭殃,坏人也不得好死。到最后,坏人都覆灭了,这是必然的结果,或许也是读者的期待。胖菊子,他没有让她死,她还不够坏,只让她堕落,浑身长疮,指缝流脓,煎熬受苦。另外在钱默吟身上,是否寄予着作者对传统文脉的信心?此书如果说有缺憾,大抵是情节上张力不足,语言上又拖沓冗杂,不够简练精准,叙事的主观意味太浓。在看了一些资料后得知,老舍本来想修改,但没改成,而且这部书命运曲折,今能读全本,已是幸运。
  读了张新颖写的《沈从文的前/后半生》,让我对沈从文的生平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忍不住又买了几本他写的和写他的书。我感叹的是他坎坷颠扑的生活却从未熄灭生命之火,希望之火,在自己确定的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一个湘西农村出来的青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一步步确立自己的地位,概言之也不过是稳扎稳打,勤苦努力。他比别人高明且幸运的是他确认的方向后来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努力又有了回报。那种特殊历史时代的动荡,使生活陷于困顿,虽有悲苦,但总算忍过去了。前后两部作品材料都较为翔实,叙述都较为客观,但读后我略有疑心,沈从文的性格真是一直这么温柔敦厚,儒雅宽和吗?作者恐怕还是写得过于扁平了。后来参阅了一些其他资料,发现他可能有更为丰富甚至凌厉的一面,只是不为众人所知罢了。作者大概是为传主讳,才略去不提。
  《老舍自传》是徐德明选编的,属于“非连续性”作品,选了一些老舍自叙经历的作品,对了解他的一生有较大帮助,从出生、成长读书、教书、游学、婚姻、创作、避难、办社团、编刊物、做访问学者、作品翻译、回国、写剧本、下基层、“歌德”种种,囊括了其一生的主要经历。因为都是他自己的文字,对个性和私人生活涉及较少,也缺少其他资料的辅助,如书信、日记、别人的回忆、亲友的访谈、家人的看法等,看起来有些单薄。
  在朋友的影响下,第一次读王小波的作品。王小波真是浊流滚滚,泥沙俱下,写起来非常大胆,不管不顾,纵横恣肆,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在各种文学潮流风起云涌的八九十年代,他自成一种风格,一种气势。在他去世后,更得一些人追捧。得到追捧,正说明这作品通俗性很强。我后来想,或许有取媚读者的意思。看过《黄金时代》之后,我再次感叹,作品真有它的命运,换个时代,它就出不来,如余华《活着》,贾平凹《废都》,陈忠实《白鹿原》,莫言《丰乳肥臀》,九十年代,有一种开阔的丰富。
  永井荷风的名字早就知道了,但迟迟才读到他的书。从文笔上来说,《竞艳》写得细腻温婉,充满生活的趣味和情爱的叹息,也看到了很大一部分艺伎的生活与命运。平常的爱情我们见得多了,但艺伎的情爱生活,却很不了解,这个题材,旧小说里是有,但不易写好。它舒缓的叙述语调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我很是喜欢。
  村上春树的随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写的是他成为作家的经历和一些个人感悟,但对小说内部的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对学习写小说的人来说,没什么帮助,除非你想知道的是如何建立写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