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东酱菜“抱团”闯市场
本报讯 (通讯员 段庭延 字伟志) 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腊东自然村酱菜制作历史久远、风味独特、有一定知名度,但是由于制作酱菜分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该村酱菜产业发展。为了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该村成立产业党支部采取“引项目+建基地”“定机制+抓统一”“线上推+线下售”的方式,让腊东酱菜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一改往日的粗放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引项目+建基地”强势带动扩规模。通过引进项目,完善生产功能,积极建设萝卜种植基地,以实现生产功能“系统化”及生产原料“本土化”为目标,为酱菜产业升级打牢坚实的基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用于建设酱菜厂,对原邦腊煤矿宿舍旧址进行改造,于2020年1月建成占地面积约2.75亩,集清洗车间、包装车间、产品展示区等功能为一体的酱菜厂,同步购入了价值30万元的设施设备,进一步补齐了生产功能缺失的短板,并就近雇佣7名傣族群众到酱菜厂务工,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广泛种植酱菜生产原材料,动员农户在冬季开展萝卜种植40亩。
积极探索建立“三项机制”,构建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利益联合体,在选种、培训、加工、包装四个环节进行统一,进一步打牢品牌基础、强化品牌效应。制定抵御市场风险机制,对直接将原料售卖到酱菜厂统一加工或到酱菜厂进行成品包装销售的农户,按市场价进行收购,农户每到酱菜厂销售一次可直接为农户节省运输及人工成本约60元,并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订单任务奖励机制,完成订单任务的,酱菜厂每公斤奖励0.2元,超额完成订单任务的,超额部分每公斤再奖励0.2元。建立利益分红机制,合作社每年按总利润的35%给予村集体分红,30%用于支付酱菜厂劳务人员酬劳,5%进行产业户奖励,其余部分由合作社用于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实施“三项机制”,可带动酱菜产业户户均增收7000元,带动原料种植户户均增收3200元。产业党支部综合历年种植情况、市场价格等推选议定品质效益有保障的原料种子,跟踪督促种子购买、发放全过程,实行统一选种。选派党员干部、产业大户、农技人员等5名工作人员成立腊东自然村酱菜产业发展技术专班,邀请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校、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对酱菜制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对切条、腌渍、晾晒到拌料各环节进行统一标准。申请设立“腊东现拌萝卜干”品牌,办理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根据消费者生活不同需求,设计开袋即食装、家庭分享装、实惠大瓶装、散装等不同的产品类型,实现统一包装。
采取“线上推+线下售”的模式,以平台推广、支书带货、定点销售、订单销售为具体抓手,进一步推动腊东酱菜产业逐步向好发展。开展平台推广,成立宣传小分队,编辑图文或制作小视频等,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类自媒体平台,进行线上产品推广。目前,开展支书、乡长直播带货线上推广2次,点击率达1万余次,实现销售额1万余元,突破了传统的产业推广模式,对提升产品知名度起到积极助推作用。进行定点销售,在临沧城区开设章驮乡农特产品直营店1个,以腊东自然村特色酱菜为主打产品,搭配章驮乡土鸡、茶叶、蜂蜜等农特产品实行定点销售。开展订单销售,积极主动与学校、饭店等消费主体联系,建立优质稳定的销售渠道。目前,以订单销售方式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