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教书生活

刊发时间:2021-02-21 A3版  作者:邹永发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经济学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而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位良师时时刻刻都在指引着我,就像一个知识的海洋任我遨游,就像一个面包当饥饿时给我能量。
  刚工作时,我在一所乡村初级中学任教,生活很单调,除了上课,读书就成了我的寄托。因为一本《教苑耕耘录》,我知道了于漪老师以及她的“教文育人”教学观,教学中她“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科能力的培养”;因为读《和青年教师谈教学》,我了解了钱梦龙,他主张导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走出课本小天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因为《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我知道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法”,即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读书是最高贵的精神装扮。在那段青葱的岁月,书是我的精神伴侣,让我这个大山深处的年轻教师心中有了五彩斑斓的教育梦想。
  “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我信奉书能启智,注重阅读。此后20多年,我从来没有间断过读书;读教育理论,丰富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找准了专业成长的方向,抓住了教学实践的准绳;读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方面的书,丰富了我的教学设计,体会到“同课异构”的奇妙,品尝了解读文本的乐趣;读名师的教学随笔,懂得了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明白了教学的美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热爱;读教育教学杂志,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名家大师,通过文字和他们对话……
  于漪老师说,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就会形成一种好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甚至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让你终身受益。2008年我在重庆参加全国课题培训会时,重庆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黄开虹教授给我的赠言是:让写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那次培训,除了见到黄开虹教授,我还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潜江一中历史名师庞友海及全国特级教师李惠军的专题讲座,从他们身上我领悟到,优秀的教师总是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睿智和视阅读、写作为生活常态的诗意人生。于是,我开通了教育博客,不间断地写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文本解读、课堂实录、教研论文等,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中,我常常和学生同题作文,这样不仅师生能彼此走进心底,而且在讨论历史小论文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我在各种群里通过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探讨教学、讨论写作,遇见了一大批志趣相同的人,并且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写作。有了写作的习惯就有了思考的能力。理性思考促使我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从2009年开始,我连续十多年做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参与省市级相关课题。课题研究中以写带读,以读促写,不仅让我在学科专业领域的思考有了突破,也更明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面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我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围绕中高考考点进行重难点教学,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学校给我指定了一位业务指导师傅,师傅说,初中教学起步阶段主要是课堂管理,而高中教学则要首先熟悉高考。我当时是初、高中跨年级任教,初中课堂管理确实让人头疼,高中的备课又让我应接不暇,怎么办?思来想去,觉得还是用笨办法——“脸皮厚+勤听课”来解决。于是,高中年级的课,我有意和师傅同课头,师傅上一节,我听一节,我保持比他慢一节课的节奏,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录听课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再钻研;如果有时候我俩的课在同一时间,我没法去听师傅的课,课余我就把他所带班学生的课堂笔记借来学习,即使我带高一时,也没落下师傅的高三复习课。师傅见我如此“脸皮厚”,由起初的不习惯到随后的习以为常,后来甚至直接把他的课件提前发给我学习讨论。除了听师傅的课,我还听其他老师其他科目的课,通过听课看他们是如何引领课堂教学的。
  从听课中我发现,熟悉教材很重要,好好把教材熟读,最起码要知道重点在书本的第几页第几行,慢慢地弄清楚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整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我总结出的经验有两点:一是细读课本导读(言),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就是围绕中外历史的政治发展线索而编写的,让我带领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事件和人物的活动,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便能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懈努力的方向。二是阅读目录,弄清楚单元主题、单元和单元之间、单元和每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线索,再去细读每课。当然,现在逐渐启用部编教材,我还需要结合新教材找出其教材编写变化,引用新说法,慢慢熟悉新教材,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后来我发现出去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当时只有我的资历浅,所以但凡有初、高中历史方面的教材培训,学校都派我去参加。在培训中我认识了一些专业非常突出的名师名家,他们给了我不少帮助。外出培训不断拓展了我的朋友圈,而且使我“蹭课”的渠道更多了。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很有名望的郭富城和李惠君两位前辈的示范课,我只要有时间就去“蹭课”,还有一些业内名师名家的讲座、报告,我也去“蹭”。大量“蹭课”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如今,线上学习资料日益增多,我很注意搜集专业领域的培训资料,进行适当选择后有效学习。比如,我前不久在网上参加了一个中学历史阅读论文分享会,有幸聆听多位全国名师对高考全国卷的分析,非常受益;群里“大咖们”对阅读书目的专业推荐,对于微课高效录制和经验介绍,关于思维导图的软件绘制等等,都让我从中获益。
  通过听名师的示范课以及和他们交谈,我知道专业阅读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于是,我每年都给自己定任务,读多少历史书籍,读多少专业期刊;尝试自觉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加深自己对每一课的认识,尤其是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学生的追问质疑,加上自己的反思,更能提高教学水平。
  2015年9月,我申请加入了中学历史教学名师创建的审辩教学团队,从写心得体会到团队集体备课,就这样一课一磨,从磕磕绊绊到逐渐成长;如何培养学生的追问质疑能力,如何引领他们搜索求证,自己解决问题,既加深了自己对每课的认识,又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不知不觉提升了学生的成绩,自己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其实不管是教育本身,还是教师个人的成长,抑或是人的生命走向,结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生活得到充实,生命得以丰盈。作家路遥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是的,教育需要诗和远方,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892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的读书教书生活

刊发时间:2021-02-21 A3版  作者:邹永发 【字体:大 中 小】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经济学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而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位良师时时刻刻都在指引着我,就像一个知识的海洋任我遨游,就像一个面包当饥饿时给我能量。
  刚工作时,我在一所乡村初级中学任教,生活很单调,除了上课,读书就成了我的寄托。因为一本《教苑耕耘录》,我知道了于漪老师以及她的“教文育人”教学观,教学中她“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科能力的培养”;因为读《和青年教师谈教学》,我了解了钱梦龙,他主张导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走出课本小天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因为《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我知道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法”,即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读书是最高贵的精神装扮。在那段青葱的岁月,书是我的精神伴侣,让我这个大山深处的年轻教师心中有了五彩斑斓的教育梦想。
  “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我信奉书能启智,注重阅读。此后20多年,我从来没有间断过读书;读教育理论,丰富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找准了专业成长的方向,抓住了教学实践的准绳;读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方面的书,丰富了我的教学设计,体会到“同课异构”的奇妙,品尝了解读文本的乐趣;读名师的教学随笔,懂得了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明白了教学的美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热爱;读教育教学杂志,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名家大师,通过文字和他们对话……
  于漪老师说,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就会形成一种好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甚至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让你终身受益。2008年我在重庆参加全国课题培训会时,重庆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黄开虹教授给我的赠言是:让写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那次培训,除了见到黄开虹教授,我还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潜江一中历史名师庞友海及全国特级教师李惠军的专题讲座,从他们身上我领悟到,优秀的教师总是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睿智和视阅读、写作为生活常态的诗意人生。于是,我开通了教育博客,不间断地写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文本解读、课堂实录、教研论文等,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中,我常常和学生同题作文,这样不仅师生能彼此走进心底,而且在讨论历史小论文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我在各种群里通过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探讨教学、讨论写作,遇见了一大批志趣相同的人,并且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写作。有了写作的习惯就有了思考的能力。理性思考促使我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从2009年开始,我连续十多年做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参与省市级相关课题。课题研究中以写带读,以读促写,不仅让我在学科专业领域的思考有了突破,也更明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面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我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围绕中高考考点进行重难点教学,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学校给我指定了一位业务指导师傅,师傅说,初中教学起步阶段主要是课堂管理,而高中教学则要首先熟悉高考。我当时是初、高中跨年级任教,初中课堂管理确实让人头疼,高中的备课又让我应接不暇,怎么办?思来想去,觉得还是用笨办法——“脸皮厚+勤听课”来解决。于是,高中年级的课,我有意和师傅同课头,师傅上一节,我听一节,我保持比他慢一节课的节奏,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录听课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再钻研;如果有时候我俩的课在同一时间,我没法去听师傅的课,课余我就把他所带班学生的课堂笔记借来学习,即使我带高一时,也没落下师傅的高三复习课。师傅见我如此“脸皮厚”,由起初的不习惯到随后的习以为常,后来甚至直接把他的课件提前发给我学习讨论。除了听师傅的课,我还听其他老师其他科目的课,通过听课看他们是如何引领课堂教学的。
  从听课中我发现,熟悉教材很重要,好好把教材熟读,最起码要知道重点在书本的第几页第几行,慢慢地弄清楚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整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我总结出的经验有两点:一是细读课本导读(言),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就是围绕中外历史的政治发展线索而编写的,让我带领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事件和人物的活动,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便能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懈努力的方向。二是阅读目录,弄清楚单元主题、单元和单元之间、单元和每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线索,再去细读每课。当然,现在逐渐启用部编教材,我还需要结合新教材找出其教材编写变化,引用新说法,慢慢熟悉新教材,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后来我发现出去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当时只有我的资历浅,所以但凡有初、高中历史方面的教材培训,学校都派我去参加。在培训中我认识了一些专业非常突出的名师名家,他们给了我不少帮助。外出培训不断拓展了我的朋友圈,而且使我“蹭课”的渠道更多了。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很有名望的郭富城和李惠君两位前辈的示范课,我只要有时间就去“蹭课”,还有一些业内名师名家的讲座、报告,我也去“蹭”。大量“蹭课”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如今,线上学习资料日益增多,我很注意搜集专业领域的培训资料,进行适当选择后有效学习。比如,我前不久在网上参加了一个中学历史阅读论文分享会,有幸聆听多位全国名师对高考全国卷的分析,非常受益;群里“大咖们”对阅读书目的专业推荐,对于微课高效录制和经验介绍,关于思维导图的软件绘制等等,都让我从中获益。
  通过听名师的示范课以及和他们交谈,我知道专业阅读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于是,我每年都给自己定任务,读多少历史书籍,读多少专业期刊;尝试自觉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加深自己对每一课的认识,尤其是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学生的追问质疑,加上自己的反思,更能提高教学水平。
  2015年9月,我申请加入了中学历史教学名师创建的审辩教学团队,从写心得体会到团队集体备课,就这样一课一磨,从磕磕绊绊到逐渐成长;如何培养学生的追问质疑能力,如何引领他们搜索求证,自己解决问题,既加深了自己对每课的认识,又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不知不觉提升了学生的成绩,自己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其实不管是教育本身,还是教师个人的成长,抑或是人的生命走向,结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生活得到充实,生命得以丰盈。作家路遥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是的,教育需要诗和远方,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