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赞阿佤新生活

——评《临沧市社科联歌曲创作作品集》
刊发时间:2021-02-21 A3版  作者:杨逸平 杨昆林

  佤族是临沧6个直过民族之一,24万多人口分布在全市七县一区,在中缅边境跨境而居,族群迁徙历史可追溯至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广大区域。“沧源崖画”“翁丁部落文化遗存”、耿马“石佛洞文化遗址”,布饶支系“司岗里史诗”等古老佤文化历史备受世人关注,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持续深入佤族社会调查研究并取得瞩目成果。1934年“班洪抗英斗争”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红色文化的历史载入史册,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成为临沧民族文化精神一部分。
  那么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于2019年实现了“直过民族整族脱贫”,一个人也不少地与全市各族人民一道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列,堪称“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他们,会怎样来赞美自己的新生活呢?“毛主席怎么说阿佤人民就怎样做”的坚定信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如何表达自己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呢?面对临沧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面对“十四五规划”迈好步、开好局,面对巩固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形势,佤族干部群众呈现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为此,市社科联组织了一次深入佤族山乡采风调研活动,通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亲密接触和亲身体验,率先创作出一批民族歌曲,并结集成册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为临沧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结集出版的《临沧市社科联歌曲创作作品集》中有高清华、杨昆林作词,杨昆林作曲的《山风一样的黄衣阿佤》;高清华、李柏松、杨昆林作词,杨昆林作曲的《美丽帕亚》《美丽帕亚我的家乡》;沈文武作词,李春赟、赵静作曲的《暖阳》等几首佤族歌曲。歌中这样唱道:“三声鼓响创辉煌,马樱花开满山岗,明媚阳光把佤乡照亮,你的恩情永不忘”“美丽的勐简帕亚我的家乡,阿佤的歌舞唱响边疆。美丽的勐简帕亚人间天堂,歌声和舞姿让你流连忘返”“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阿佤的少女美如水,阿佤的少年壮如山,江山木落——边关佤山我的家园”,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作为“直过”民族的阿佤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执着,对佤族山寨和佤族人翻天覆地的改变充满自豪,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自信,对跟随全市步伐以团结拼搏姿态发展繁荣佤山具有坚定信念。在这些歌曲背后所展现出来的是临沧佤族社会惊喜的时代魅力。仅临沧一隅,2489公里公路网、全覆盖4G光纤网,2016年通航的佤山机场,使闭塞但神秘的阿佤山跟世界联系起来,曾经的“部落族人”理解了什么是“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面积达231万亩,曾经刀耕火种的历史仅在老一辈人心中留下一点记忆。2012年开始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的“佤山幸福工程”完成之后,告诉人们的是千百年的“草”变“瓦”的历史。翁丁村、葫芦村和崖画谷被打造成A级景区,一年接待游客475万多人次,有47亿多元收入。从临翔区的“佤山凤城”“佤医医院”建设开始,过双江到沧源、下耿马抵镇康走永德至凤庆的佤族社区村落,一步步丰富和提升着“世界佤乡”的品位、内涵及其影响力。
  雄壮阿佤山,承载民族梦。
  一个不能少追逐小康路,
  春风一路踏歌来,
  越是困难越奋进。
  全面小康千年梦圆,
  决战决胜民族同心。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挑上金扁担大家一起走,
  圆梦就在2020年。
  这是由高清华作词,杨昆林、张燕作曲的一首原创歌曲《一起走》,歌曲用热情质朴的语言,反映出临沧各族人民在2020年实现历史跨越时刻,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激奋心情。
  2020年,临沧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消除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51万户农户全部住上安居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7.3万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4.1%。建成美丽乡村2000个,美丽公路4200公里。凤庆和沧源两县成为全省首批“美丽县城”,“边疆民族山区贫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60万临沧人民都可骄傲地说,我们临沧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列。
  临沧的各少数民族是最懂得和珍惜知恩图报传统美德的民族,也是最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歌舞表达情感的民族。在“2020”年这个辉煌的历史节点上,背负了多少年“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经济单薄,生活贫困”帽子的临沧人,在党的边疆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团结拼搏,实现了一次丰碑性的跨越,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壮丽的临沧篇章。此时此刻,各族干部群众有很多话想说,很多的歌想唱,想用最美的语言感谢党的正确领导,感谢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感谢故乡这无私奉献的热土。
  为了用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文化自觉讲好临沧的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赞美临沧在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炼铸起来的“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中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新时代精神,振奋起260万各族人民创造实现“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大美临沧梦,临沧市社科联组织了部分社科和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到基层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群众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汲取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心声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愿望,精心创作出《幸福就在实干中》等16首歌曲。
  组织歌曲作品创作实践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临沧边疆民族地区,把23个民族260万人的大家庭团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去追逐中国梦,开创临沧更加美好的篇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一个很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课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贴近临沧各民族的生活,联合组织更多的力量,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临沧更多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892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歌赞阿佤新生活

——评《临沧市社科联歌曲创作作品集》

刊发时间:2021-02-21 A3版  作者:杨逸平 杨昆林 【字体:大 中 小】

  佤族是临沧6个直过民族之一,24万多人口分布在全市七县一区,在中缅边境跨境而居,族群迁徙历史可追溯至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广大区域。“沧源崖画”“翁丁部落文化遗存”、耿马“石佛洞文化遗址”,布饶支系“司岗里史诗”等古老佤文化历史备受世人关注,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持续深入佤族社会调查研究并取得瞩目成果。1934年“班洪抗英斗争”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红色文化的历史载入史册,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成为临沧民族文化精神一部分。
  那么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于2019年实现了“直过民族整族脱贫”,一个人也不少地与全市各族人民一道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列,堪称“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他们,会怎样来赞美自己的新生活呢?“毛主席怎么说阿佤人民就怎样做”的坚定信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如何表达自己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呢?面对临沧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面对“十四五规划”迈好步、开好局,面对巩固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形势,佤族干部群众呈现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为此,市社科联组织了一次深入佤族山乡采风调研活动,通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亲密接触和亲身体验,率先创作出一批民族歌曲,并结集成册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为临沧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结集出版的《临沧市社科联歌曲创作作品集》中有高清华、杨昆林作词,杨昆林作曲的《山风一样的黄衣阿佤》;高清华、李柏松、杨昆林作词,杨昆林作曲的《美丽帕亚》《美丽帕亚我的家乡》;沈文武作词,李春赟、赵静作曲的《暖阳》等几首佤族歌曲。歌中这样唱道:“三声鼓响创辉煌,马樱花开满山岗,明媚阳光把佤乡照亮,你的恩情永不忘”“美丽的勐简帕亚我的家乡,阿佤的歌舞唱响边疆。美丽的勐简帕亚人间天堂,歌声和舞姿让你流连忘返”“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阿佤的少女美如水,阿佤的少年壮如山,江山木落——边关佤山我的家园”,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作为“直过”民族的阿佤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执着,对佤族山寨和佤族人翻天覆地的改变充满自豪,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自信,对跟随全市步伐以团结拼搏姿态发展繁荣佤山具有坚定信念。在这些歌曲背后所展现出来的是临沧佤族社会惊喜的时代魅力。仅临沧一隅,2489公里公路网、全覆盖4G光纤网,2016年通航的佤山机场,使闭塞但神秘的阿佤山跟世界联系起来,曾经的“部落族人”理解了什么是“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面积达231万亩,曾经刀耕火种的历史仅在老一辈人心中留下一点记忆。2012年开始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的“佤山幸福工程”完成之后,告诉人们的是千百年的“草”变“瓦”的历史。翁丁村、葫芦村和崖画谷被打造成A级景区,一年接待游客475万多人次,有47亿多元收入。从临翔区的“佤山凤城”“佤医医院”建设开始,过双江到沧源、下耿马抵镇康走永德至凤庆的佤族社区村落,一步步丰富和提升着“世界佤乡”的品位、内涵及其影响力。
  雄壮阿佤山,承载民族梦。
  一个不能少追逐小康路,
  春风一路踏歌来,
  越是困难越奋进。
  全面小康千年梦圆,
  决战决胜民族同心。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挑上金扁担大家一起走,
  圆梦就在2020年。
  这是由高清华作词,杨昆林、张燕作曲的一首原创歌曲《一起走》,歌曲用热情质朴的语言,反映出临沧各族人民在2020年实现历史跨越时刻,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激奋心情。
  2020年,临沧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消除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51万户农户全部住上安居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7.3万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4.1%。建成美丽乡村2000个,美丽公路4200公里。凤庆和沧源两县成为全省首批“美丽县城”,“边疆民族山区贫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60万临沧人民都可骄傲地说,我们临沧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列。
  临沧的各少数民族是最懂得和珍惜知恩图报传统美德的民族,也是最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歌舞表达情感的民族。在“2020”年这个辉煌的历史节点上,背负了多少年“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经济单薄,生活贫困”帽子的临沧人,在党的边疆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团结拼搏,实现了一次丰碑性的跨越,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壮丽的临沧篇章。此时此刻,各族干部群众有很多话想说,很多的歌想唱,想用最美的语言感谢党的正确领导,感谢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感谢故乡这无私奉献的热土。
  为了用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文化自觉讲好临沧的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赞美临沧在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炼铸起来的“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中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新时代精神,振奋起260万各族人民创造实现“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大美临沧梦,临沧市社科联组织了部分社科和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到基层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群众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汲取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心声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愿望,精心创作出《幸福就在实干中》等16首歌曲。
  组织歌曲作品创作实践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临沧边疆民族地区,把23个民族260万人的大家庭团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去追逐中国梦,开创临沧更加美好的篇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一个很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课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贴近临沧各民族的生活,联合组织更多的力量,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临沧更多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