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刊发时间:2021-04-05 A3版  作者:邹红

  市委作出了“加快推进临沧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全面推动临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强调“要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统筹,树立现代化理念,统筹推进农业、工业、城市、乡村、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现代化,发挥现代化‘乘数’效应”。要加快推进临沧现代化进程,实现“两次跨越”总体目标,必须立足临沧经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创新示范区是一把“金钥匙”,可以解决临沧存在的短板弱项,可以破解临沧发展滞后的症结,是临沧实现跨越发展最科学、最直接、最可行的路径。推进临沧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以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突出“对缅开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三大特点,抓好“创新、改革”两个引擎,聚焦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瓶颈问题,集成应用绿色能源、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林特资源高效利用、现代信息等技术,全力推进“对接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绿色产业推进、边境经济开放合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提升、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五大行动,着力破解特色资源与经济业态之间、沿边优势与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有效提升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二、准确分析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和症结
  临沧具有独特的沿边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整体上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较低,属于全国、全省产业发展滞后地区,差异化、特色化不突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一是绿色产业开发不充分,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万亩,其中,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叶和甘蔗种植面积全省第一,核桃和咖啡种植面积全省第二,橡胶种植面积全省第三,特色资源极为富集。但由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数量少、水平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大产业无品牌、大品牌小产业”问题突出,绝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地域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企业创新需求和内生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推进缓慢。在当前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多数企业仅限于保生存、保运转,缺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和动力,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无钱投入、也不愿投入、更不敢冒风险投入,只满足于上一些短平快的传统粗加工项目,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加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引入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在临沧建立主要开展研发活动且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难度较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
  三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作用不明显。多年来我市开展的科技活动主要以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为主,在产业链延伸上自主研发实力不足,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高层次人才(团队)严重匮乏,产学研结合推进缓慢,区域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不高,科技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用未能充分显现。目前,全市仅有研发活动的创新型企业21户、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两类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1人、省级创新团队1个。
  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作用
  构建临沧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准确把握临沧发展的新定位、新特点和新要求,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驱动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体制机制,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围绕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瓶颈问题和重点产业行业重大科技需求,抓住对口帮扶院校、沪滇合作、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合作等机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符合我市产业技术发展导向的市外大中型创新型企业落户临沧。
  二是突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立足培育新动能打造“三张牌”,聚焦“一县一业”“一园一主导”,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集成应用绿色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态环保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效应。推动锗材料、硅材料等重点矿产业精深加工以及太阳能开发利用,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及资源环保综合利用水平,以科技创新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推进甘蔗、茶叶、核桃、澳洲坚果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做精做深。
  三是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全方位的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建立连接省内外技术、人才(团队)、金融资本高效配置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大平台,以协同创新促进跨越发展。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创新型企业在临沧建立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结合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辐射中心的总体目标,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临沧市科创中心(院士专家综合工作站)建设。
  四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实施更加宽松、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措施,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专家团队建立专家智库,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重点引进省内外拥有领先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能助推我市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临服务,为推动临沧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骨干企业搭建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吸引一批高水平人才入临从事科研、教学、医疗等公益事业及兴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导向,积极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的人才开发模式。持续加强省级两类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认定工作,启动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工作,统筹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五是围绕科技惠及民生,实施乡村振兴科技综合示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的基本导向,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强化科技支撑引领,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积极探索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乡村发展路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障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施沿边小康村建设科技示范,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着力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配套沿边旅游要素、改善沿边人居环境、发展边境贸易、提升边民素质、边境民族特有疾病防控、边境管控、对缅科技合作、生态安全屏障、替代种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沿边小康村辐射带动典型示范样板。

返回
2025年07月02日  第896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刊发时间:2021-04-05 A3版  作者:邹红 【字体:大 中 小】

  市委作出了“加快推进临沧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全面推动临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强调“要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统筹,树立现代化理念,统筹推进农业、工业、城市、乡村、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现代化,发挥现代化‘乘数’效应”。要加快推进临沧现代化进程,实现“两次跨越”总体目标,必须立足临沧经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创新示范区是一把“金钥匙”,可以解决临沧存在的短板弱项,可以破解临沧发展滞后的症结,是临沧实现跨越发展最科学、最直接、最可行的路径。推进临沧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以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突出“对缅开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三大特点,抓好“创新、改革”两个引擎,聚焦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瓶颈问题,集成应用绿色能源、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林特资源高效利用、现代信息等技术,全力推进“对接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绿色产业推进、边境经济开放合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提升、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五大行动,着力破解特色资源与经济业态之间、沿边优势与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有效提升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二、准确分析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和症结
  临沧具有独特的沿边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整体上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较低,属于全国、全省产业发展滞后地区,差异化、特色化不突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一是绿色产业开发不充分,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万亩,其中,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叶和甘蔗种植面积全省第一,核桃和咖啡种植面积全省第二,橡胶种植面积全省第三,特色资源极为富集。但由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数量少、水平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大产业无品牌、大品牌小产业”问题突出,绝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地域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企业创新需求和内生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推进缓慢。在当前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多数企业仅限于保生存、保运转,缺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和动力,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无钱投入、也不愿投入、更不敢冒风险投入,只满足于上一些短平快的传统粗加工项目,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加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引入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在临沧建立主要开展研发活动且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难度较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
  三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作用不明显。多年来我市开展的科技活动主要以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为主,在产业链延伸上自主研发实力不足,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高层次人才(团队)严重匮乏,产学研结合推进缓慢,区域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不高,科技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用未能充分显现。目前,全市仅有研发活动的创新型企业21户、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两类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1人、省级创新团队1个。
  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作用
  构建临沧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准确把握临沧发展的新定位、新特点和新要求,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驱动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体制机制,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围绕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瓶颈问题和重点产业行业重大科技需求,抓住对口帮扶院校、沪滇合作、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合作等机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符合我市产业技术发展导向的市外大中型创新型企业落户临沧。
  二是突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立足培育新动能打造“三张牌”,聚焦“一县一业”“一园一主导”,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集成应用绿色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态环保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效应。推动锗材料、硅材料等重点矿产业精深加工以及太阳能开发利用,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及资源环保综合利用水平,以科技创新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推进甘蔗、茶叶、核桃、澳洲坚果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做精做深。
  三是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全方位的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建立连接省内外技术、人才(团队)、金融资本高效配置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大平台,以协同创新促进跨越发展。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创新型企业在临沧建立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结合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辐射中心的总体目标,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临沧市科创中心(院士专家综合工作站)建设。
  四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实施更加宽松、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措施,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专家团队建立专家智库,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重点引进省内外拥有领先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能助推我市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临服务,为推动临沧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骨干企业搭建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吸引一批高水平人才入临从事科研、教学、医疗等公益事业及兴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导向,积极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的人才开发模式。持续加强省级两类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认定工作,启动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工作,统筹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五是围绕科技惠及民生,实施乡村振兴科技综合示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的基本导向,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强化科技支撑引领,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积极探索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乡村发展路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障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施沿边小康村建设科技示范,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着力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配套沿边旅游要素、改善沿边人居环境、发展边境贸易、提升边民素质、边境民族特有疾病防控、边境管控、对缅科技合作、生态安全屏障、替代种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沿边小康村辐射带动典型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