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民族安置点的“美丽嬗变”
一栋栋充满浓郁现代化气息的白墙蓝瓦别墅式联排楼房,在绿树掩映中十分亮眼;房与房之间有序布局,房前屋后道路宽阔通畅,道路两旁的果树郁郁葱葱,邻里间在路上碰面相互打招呼,村部旁的小学里不时传出琅琅书声……走进临翔区平村乡永平村银盘山安置点,一幅美丽和谐画卷映入眼帘。
银盘山集中安置点为“10·7”地震后新建成的旅游小镇,居住着来自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的彝、傣、汉族农户200余户。
“开始不愿搬,干部反复做工作,后来决定搬下来。现在不但住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洋楼,小孩学校就在家门口,看病的地方走两步就到,生活越来越便捷,国家定期还发给移民补贴,平时我在农贸市场摆摊卖菜,偶尔做做散工,收入稳定,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来自换良村岔河组的陈大哥满脸笑容地说。
平村乡党委政府为促进安置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带动集中安置村民增收,按照“铺位租赁+村级管理”的模式,建设集商贸、绿色生态农产品、特色美食为一体的农贸市场,市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内设商铺房8间,大小棚摊位60个,农户可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租赁摊位进行农产品或商品售卖,从而增加收入。
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院子内还有小菜园,门前条条水泥路通向四方,家门口就是学校、医院、养老院和村委会,功能齐全,十分便利。
“村委会的广场建好后,依托民族习俗,组织开展了‘文艺汇演'’彝族摸黑脸‘’篝火晚会‘’傣族泼水节‘’祭祀‘等活动,不但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还进一步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在未来规划中,我们还打算在广场旁建个泼水广场,进一步融合彝族傣族文化。”永平村村党支部书记表示。
由于搬迁群众来自不同民族、村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村组邻里的关系需磨合。为此,平村乡积极探索“民族元素基础设施+民族文化活动”新模式,融合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元素,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将传统的民族习惯与文化、经贸活动结合,积极开展节庆活动,不断融合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