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栗香

刊发时间:2021-05-01 A3版  作者:李学成

  33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和哥哥、另有一同学和他的父亲急急往凤庆城里赶,为的是辗转去省城昆明读书。
  进城需两天,第一天宿永新,次日到城。最艰难的路途莫过于第二日由江岸至三沟水梁子的那一段,行至中午,秋阳似火,困乏至极,移步渐乎滞。同学的父亲李叔说歇一会吧,一行四人便在村边的林子里寻凉歇息。李叔见我们饥饿难耐,一只手摸索着从他身背的麻布挎包中取出10余粒本来要捎去给城里亲戚的毛栗子,每人分食了几粒。清香鲜甜的栗入口,便觉腹中饱满了很多,人也精神了几分,添了些赶路的力气。那时栗子还算是稀罕物,少数人家房前屋后零星几棵,所产栗子常不舍自食,要拿去市上换些钱贴补家用。之前在放学的路上曾偷食过几回,却从未有这般滋味,后来每食到栗子,总会想起那次赴学路上食栗救饥的情形。
  栗是五果之一,其他四果是枣、李、杏、桃。《黄帝内经》说“五果为助”,栗对人是很有益养的。首先有食用之功,栗中多含淀粉、糖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自古就有以栗代粮的说法。《名医别录》中有记栗子“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清异录》中记载了以栗代粮的“河东饭”故事:“晋王尝穷追汴师,粮运不继,蒸栗以食,军中遂呼栗为‘河东饭’”。栗可谓“胜利果”。《史记》中早有记:“秦饥,应侯请发五苑枣、栗”。祖先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了栗饱人耐饥的特点,开始大量的种植,陕西半坡遗址中就发现了栗子,中国可谓栗的故乡。《史记》中载:“春秋帝王曾大力嘉奖,凡栽栗干株,封干户候”。可见栗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其实在此之前,《礼记》中就已经将栗和枣、饴、蜜作为奉养长辈的重要食谱进行了规式。
  栗有饱食功用的同时有着药用之效。《本草纲目》有记:“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枚,顿愈”。又说:“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方》中亦有记:“治肾虛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10余个,再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可见栗作为药用首先是益肾的。清代名医黄宫绣:“栗,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补气,凡人肾气亏损而见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饮此无不效”。
  自古有食药两用之说,栗就是一例,食之药也。食栗有三种吃法最好,各有益处,一为生食鲜果,利于治腰腿病,《随息居饮食谱》有记:“凡食均须细嚼,连液吞咽有益”。但不能吃多,“若顿食至饱,反壅气伤脾”,吃东西亦有辩证法,把握度量,才能使身体的内环境和谐。二为风干而食,李时珍说:“风干之栗,胜于日曝”。三为粉而食用,李时珍主张“栗作粉食,胜于菱芡”。同粳米煮成粥,早晚服食,于肾虚之人颇有裨益,老年人尤甚。
  小时最初食栗是放学路上偷食。由学校回家的路上有户独户人家,村名起了户主“杨成象干沟”的名,虽不伦不类,却也人说就知。杨成象家有几棵栗树长在屋后的林边,秋天放学除了偷食他家的桃梨便是栗子。栗子硬壳利毛,像刺猬,每次靠近树都要小心翼翼,怕被扎了脚。有时抛石击打树上下掉栗果,不小心掉身上,毛刺扎在身上痛得锥心。有次偷食被主人发现后慌不择路,赤着脚被树下的栗壳毛刺扎了,弄得很是狼狈,回家哭着叫母亲用针挑刺,从脚板上挑出足十余细小毛刺。后来上中学,路过名叫红茂村的地方,见路上有一片栗树很想去偷食却不敢了,一是怕扎二是怕被骂,中学生的我内心添了些自觉与自重。到昆明读书方知栗也可有糖炒的吃法,远远地就闻到阵阵幽甜的栗香,可惜只尝过几粒,还是同学请客。工作后生活好了些,栗早成了平常食物,只是那种怀念还在心里。
  栗树近似家山的麻栗树,只是果不同,看着无特别,是平常的故乡乔木,如今只要想种植便是。平常栗树于我会催起乡情,在《诗经》中它却是一棵爱情树。《郑风》有诗:“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此章之前是男孩子的咏叹,说东门有座小山坡,长满了草,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就住在那,她的房子离我很近,可她的心离我却很遥远。此章是女孩的应答:东的之外的栗树,枝条早已伸进了我的院子,我的情郎啊,怎能说我不想念你呢,是你不来呀。栗,不仅是古老的爱情,也曾是故国的民心。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汴京名厨李和儿,因外族入侵,带着糖炒栗的绝计流落他邦燕山,见故国使者来,便献上炒栗,挥涕而去。献给使者之栗是洒落胡尘的血泪。
  栗作为最益之果,当然为历代文士诗人的喜爱。杜甫:”人村樵经引,尝果栗园开“”山家燕栗暖“。离乱中的诗圣因栗而得开心的闲暇。苏东坡:”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光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辗转一生的旷才,因栗的食治腰腿好了许多。
  庾信有诗:”秋林栗正肥“。方回说:”擘黄新栗嫩“。秋风起,栗子香,满市的栗让人馋眼。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899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秋来栗香

刊发时间:2021-05-01 A3版  作者:李学成 【字体:大 中 小】

  33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和哥哥、另有一同学和他的父亲急急往凤庆城里赶,为的是辗转去省城昆明读书。
  进城需两天,第一天宿永新,次日到城。最艰难的路途莫过于第二日由江岸至三沟水梁子的那一段,行至中午,秋阳似火,困乏至极,移步渐乎滞。同学的父亲李叔说歇一会吧,一行四人便在村边的林子里寻凉歇息。李叔见我们饥饿难耐,一只手摸索着从他身背的麻布挎包中取出10余粒本来要捎去给城里亲戚的毛栗子,每人分食了几粒。清香鲜甜的栗入口,便觉腹中饱满了很多,人也精神了几分,添了些赶路的力气。那时栗子还算是稀罕物,少数人家房前屋后零星几棵,所产栗子常不舍自食,要拿去市上换些钱贴补家用。之前在放学的路上曾偷食过几回,却从未有这般滋味,后来每食到栗子,总会想起那次赴学路上食栗救饥的情形。
  栗是五果之一,其他四果是枣、李、杏、桃。《黄帝内经》说“五果为助”,栗对人是很有益养的。首先有食用之功,栗中多含淀粉、糖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自古就有以栗代粮的说法。《名医别录》中有记栗子“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清异录》中记载了以栗代粮的“河东饭”故事:“晋王尝穷追汴师,粮运不继,蒸栗以食,军中遂呼栗为‘河东饭’”。栗可谓“胜利果”。《史记》中早有记:“秦饥,应侯请发五苑枣、栗”。祖先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了栗饱人耐饥的特点,开始大量的种植,陕西半坡遗址中就发现了栗子,中国可谓栗的故乡。《史记》中载:“春秋帝王曾大力嘉奖,凡栽栗干株,封干户候”。可见栗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其实在此之前,《礼记》中就已经将栗和枣、饴、蜜作为奉养长辈的重要食谱进行了规式。
  栗有饱食功用的同时有着药用之效。《本草纲目》有记:“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枚,顿愈”。又说:“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方》中亦有记:“治肾虛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10余个,再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可见栗作为药用首先是益肾的。清代名医黄宫绣:“栗,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补气,凡人肾气亏损而见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饮此无不效”。
  自古有食药两用之说,栗就是一例,食之药也。食栗有三种吃法最好,各有益处,一为生食鲜果,利于治腰腿病,《随息居饮食谱》有记:“凡食均须细嚼,连液吞咽有益”。但不能吃多,“若顿食至饱,反壅气伤脾”,吃东西亦有辩证法,把握度量,才能使身体的内环境和谐。二为风干而食,李时珍说:“风干之栗,胜于日曝”。三为粉而食用,李时珍主张“栗作粉食,胜于菱芡”。同粳米煮成粥,早晚服食,于肾虚之人颇有裨益,老年人尤甚。
  小时最初食栗是放学路上偷食。由学校回家的路上有户独户人家,村名起了户主“杨成象干沟”的名,虽不伦不类,却也人说就知。杨成象家有几棵栗树长在屋后的林边,秋天放学除了偷食他家的桃梨便是栗子。栗子硬壳利毛,像刺猬,每次靠近树都要小心翼翼,怕被扎了脚。有时抛石击打树上下掉栗果,不小心掉身上,毛刺扎在身上痛得锥心。有次偷食被主人发现后慌不择路,赤着脚被树下的栗壳毛刺扎了,弄得很是狼狈,回家哭着叫母亲用针挑刺,从脚板上挑出足十余细小毛刺。后来上中学,路过名叫红茂村的地方,见路上有一片栗树很想去偷食却不敢了,一是怕扎二是怕被骂,中学生的我内心添了些自觉与自重。到昆明读书方知栗也可有糖炒的吃法,远远地就闻到阵阵幽甜的栗香,可惜只尝过几粒,还是同学请客。工作后生活好了些,栗早成了平常食物,只是那种怀念还在心里。
  栗树近似家山的麻栗树,只是果不同,看着无特别,是平常的故乡乔木,如今只要想种植便是。平常栗树于我会催起乡情,在《诗经》中它却是一棵爱情树。《郑风》有诗:“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此章之前是男孩子的咏叹,说东门有座小山坡,长满了草,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就住在那,她的房子离我很近,可她的心离我却很遥远。此章是女孩的应答:东的之外的栗树,枝条早已伸进了我的院子,我的情郎啊,怎能说我不想念你呢,是你不来呀。栗,不仅是古老的爱情,也曾是故国的民心。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汴京名厨李和儿,因外族入侵,带着糖炒栗的绝计流落他邦燕山,见故国使者来,便献上炒栗,挥涕而去。献给使者之栗是洒落胡尘的血泪。
  栗作为最益之果,当然为历代文士诗人的喜爱。杜甫:”人村樵经引,尝果栗园开“”山家燕栗暖“。离乱中的诗圣因栗而得开心的闲暇。苏东坡:”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光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辗转一生的旷才,因栗的食治腰腿好了许多。
  庾信有诗:”秋林栗正肥“。方回说:”擘黄新栗嫩“。秋风起,栗子香,满市的栗让人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