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滇红”换回十吨外国钢板
“滇红”茶叶创制于1939年抗战时期的顺宁(凤庆)实验茶厂,曾经为换取中国抗战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大了对“滇红”茶叶生产的扶持投入,首批组建36个红茶初制所,生产红毛茶20吨,将红茶产区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地域,扩大到1084平方公里。1953年后,凤庆3335平方公里县域内的宜茶村寨,都先后建起了红毛茶初制所,并将红茶生产技术、设备向云县、临沧县、双江县、昌宁县等地推广,“滇红”茶稳步成为云南省出口创汇重要物资,凤庆县也被确定为全国优质红茶出口基地县。
在全面扩大红茶生产区域和产量的同时,顺宁茶厂被扩建为年产15000担的红茶精制厂,产品全部外销。1953年,凤庆茶厂向苏联出口红茶9000担(折合450吨),换回新中国紧缺的厚钢板4500吨,比例是1斤茶叶换回10斤厚钢板,创下了“一吨‘滇红’换回十吨钢材”的出口佳绩,“一吨茶叶十吨钢”也成为凤庆茶厂职工引以为豪的口号。
1951至1965年,凤庆茶厂共生产红茶20100吨,全部出口原苏联等国家,按照当时出口180担(9吨)“滇红”茶可换回1台拖拉机(收割机)计算,15年间共为国家换回相当于2200台拖拉机(收割机)价值的紧缺物资,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滇红”茶叶生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脱胎换骨般变化,再次创造了中国茶叶出口国际市场的辉煌成绩。1964年,“滇红”茶创制人冯绍裘在重返凤庆茶厂考察时,由衷赞叹“现在‘滇红’由几千担发展到几万担,数量质量双丰收……是在党的领导下茶叶生产发展的象征。”
1961年,“滇红”特级功夫茶被指定为国家外事礼茶,特制后上调供外事专用。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昆明,凤庆茶厂生产的“滇红”茶被作为国礼赠送。
中共凤庆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