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退耕还林“双赢”效益日益凸显
“十二五”以来,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退耕还林贡献0.6个百分点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 李维鲜 通讯员 任淑娟) 我市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抢抓机遇,高位推动,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始终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山区脱贫致富的惠民工程来抓,退耕还林带来的实惠日益凸显出“双赢”效益。
国家累计下达我市耕地退耕还林任务208.3万亩,其中,前一轮退耕还林55.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53万亩。退耕还林耕地退耕项目总投资41.68亿元,已到位资金36.8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目前,2014年至2019年退耕还林任务已全面完成,前一轮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省陡坡耕地生态治理22.3万亩都已全面完成。工程覆盖全市8个县(区)、77个乡(镇)、791个村、20万户农户、80万农民,直接兑现给退耕农户的补助资金达31.64亿元。
坚持退耕还林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面积27.42万亩,涉及4.62万户、8.48万人,户均退耕5.9亩,人均退耕3.2亩;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陡坡地生态治理面积1.6万亩,涉及0.2万户、0.85万人,户均陡坡地生态治理8亩,人均1.8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实施1亩以上,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贫困人口人均林产业基地5亩以上。让广大农民在享受完国家的政策补助后,很快实现“以林养农,以林增收”的过渡。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市国土绿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以来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退耕还林贡献0.6个百分点,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境内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特色经济林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更加优化,生态补偿脱贫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