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巨变与临沧机遇:临沧不止于临沧

刊发时间:2021-06-09 A1版  作者: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
  在临沧火车站,充满佤乡特色的候车楼成为游客竞相拍照的新地标,在这里,每天进出的旅客将临沧的新变化带向世界。今年“五一”假期,临沧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46.49%,这其中,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功不可没。
  作为地级市,临沧直到2017年底才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直到2020年底才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临沧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金泉说,没有一米高速,没有一寸铁轨,是曾经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一度成为临沧给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临沧的车牌以“云S”开头,而弯弯曲曲的“S”,正映照了临沧交通的过去。见识了临沧山路之曲折颠簸后,外地来临沧的人甚至提到“云S”就头晕。
  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修建滇缅铁路的构想,就把临沧作为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把临沧孟定作为滇缅铁路的最佳出境点。这条铁路1938年开工建设,1942年因战争和历史原因,被迫毁路拆轨。至今依然矗立在临沧南汀河上的滇缅铁路遗址,充分印证了临沧孟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临沧人对铁路的执着也由此可见一斑。
  从没有一寸铁轨到“百年铁路情”圆梦,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开工667公里、建成200公里……如今的临沧交通条件已显著提升,长期制约临沧发展的交通瓶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临沧的改变,不止于综合交通体系的巨变,城乡发展亦取得历史性跨越。临沧所辖8个区县均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过接续奋斗,全市36.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7.04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中,9.01万“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临沧成为云南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的州市之一,千百年来困扰当地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距边境沿线300米,距永和口岸600米,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隔桥相望,这里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走进村里,一条条串户路纵横交错,一栋栋特色民居绿树掩映,村庄干净整洁,庭院鸟语花香。村民组长鲍艾保说,他们是从旧居搬迁安置来此的。原来的老寨受地形限制,100多户人家挤在一个小山包。新村有效解决了原来佤族村寨住房简陋拥挤和居住环境差的问题。
  如今,佤族同胞实现了安居,生活垃圾全收集,自然村路灯全覆盖。“寨子旧貌换新颜,旅游的人气也跟着旺了起来。”佤族青年李明搬进国门新村后,率先开起农家乐,主营鸡肉烂饭、牛干巴等佤族美食。农家乐有一道汤,名为“德美汤”。李明说,现在生活好了,要明白这汤的含义,懂得感恩,感党恩。鲍艾保说,沧源佤族群众的日子很令隔桥相望的缅甸佤族人羡慕。
  沧源县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自治县,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5%,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新中国成立初期,佤、独龙等民族及部分民族地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沧源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沧源县委书记杨志厅说,沧源几十年的变迁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近几年,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则是最为动人的一章。
  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有时代新机遇。
  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临沧示范区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肩负起为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的重任。这在全国仅批复6个城市。
  国家为何对临沧寄予厚望?
  从中国地图看临沧,临沧在中国边疆;从世界地图看临沧,临沧在亚洲中央。“地位极其重要,区位无可替代”,临沧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有3个国家级口岸,经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境,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直通印度洋最短也是最可能最快建成的陆上通道。可以说,临沧是中国联动南亚、东南亚的十字形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的物流枢纽。
  2021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临沧举行现场办公会,为临沧“十四五”发展确定了目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云南为何对临沧寄予厚望?
  在临沧市干部群众看来,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因为临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早,开启了乡村振兴“临沧实践”,有条件、有能力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出示范。成为兴边富民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是因为临沧作为边境市,既要肩负起镇守边关、为国守门的重大职责,又要积极推进开放,从开放中获得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贡献。
  临沧曾经的困难在边,障碍在边。过去,临沧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较突出。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发展滞后,产业联动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突出;沿边开发开放层次低,有边不富突出。总体看,长期面临着“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问题,沿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优质的乡村资源未能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
  临沧如今的优势在边,出路也在边。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说,临沧已实现“第一次大的跨越”,正向着“第二次大的跨越”持续发力。临沧位于全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临沧发展的滞后性正在迅速转化为后发性优势,边远封闭的劣势开始转化为对外开放的优势。
  临沧绝不止于临沧。
  记者手记优势在区位。不到临沧的人,很难明白,区位能够唤起多少激情,凝聚多少力量。临沧的跨越式发展起步不算早,却适逢其会。有了第一次大跨越,就有更多次大跨越。
  本文节选自《阿佤新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作者:经济日报调研组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903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佤山巨变与临沧机遇:临沧不止于临沧

刊发时间:2021-06-09 A1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
  在临沧火车站,充满佤乡特色的候车楼成为游客竞相拍照的新地标,在这里,每天进出的旅客将临沧的新变化带向世界。今年“五一”假期,临沧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46.49%,这其中,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功不可没。
  作为地级市,临沧直到2017年底才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直到2020年底才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临沧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金泉说,没有一米高速,没有一寸铁轨,是曾经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一度成为临沧给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临沧的车牌以“云S”开头,而弯弯曲曲的“S”,正映照了临沧交通的过去。见识了临沧山路之曲折颠簸后,外地来临沧的人甚至提到“云S”就头晕。
  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修建滇缅铁路的构想,就把临沧作为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把临沧孟定作为滇缅铁路的最佳出境点。这条铁路1938年开工建设,1942年因战争和历史原因,被迫毁路拆轨。至今依然矗立在临沧南汀河上的滇缅铁路遗址,充分印证了临沧孟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临沧人对铁路的执着也由此可见一斑。
  从没有一寸铁轨到“百年铁路情”圆梦,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开工667公里、建成200公里……如今的临沧交通条件已显著提升,长期制约临沧发展的交通瓶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临沧的改变,不止于综合交通体系的巨变,城乡发展亦取得历史性跨越。临沧所辖8个区县均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过接续奋斗,全市36.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7.04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中,9.01万“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临沧成为云南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的州市之一,千百年来困扰当地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距边境沿线300米,距永和口岸600米,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隔桥相望,这里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走进村里,一条条串户路纵横交错,一栋栋特色民居绿树掩映,村庄干净整洁,庭院鸟语花香。村民组长鲍艾保说,他们是从旧居搬迁安置来此的。原来的老寨受地形限制,100多户人家挤在一个小山包。新村有效解决了原来佤族村寨住房简陋拥挤和居住环境差的问题。
  如今,佤族同胞实现了安居,生活垃圾全收集,自然村路灯全覆盖。“寨子旧貌换新颜,旅游的人气也跟着旺了起来。”佤族青年李明搬进国门新村后,率先开起农家乐,主营鸡肉烂饭、牛干巴等佤族美食。农家乐有一道汤,名为“德美汤”。李明说,现在生活好了,要明白这汤的含义,懂得感恩,感党恩。鲍艾保说,沧源佤族群众的日子很令隔桥相望的缅甸佤族人羡慕。
  沧源县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自治县,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5%,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新中国成立初期,佤、独龙等民族及部分民族地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沧源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沧源县委书记杨志厅说,沧源几十年的变迁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近几年,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则是最为动人的一章。
  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有时代新机遇。
  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临沧示范区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肩负起为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的重任。这在全国仅批复6个城市。
  国家为何对临沧寄予厚望?
  从中国地图看临沧,临沧在中国边疆;从世界地图看临沧,临沧在亚洲中央。“地位极其重要,区位无可替代”,临沧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有3个国家级口岸,经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境,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直通印度洋最短也是最可能最快建成的陆上通道。可以说,临沧是中国联动南亚、东南亚的十字形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的物流枢纽。
  2021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临沧举行现场办公会,为临沧“十四五”发展确定了目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云南为何对临沧寄予厚望?
  在临沧市干部群众看来,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因为临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早,开启了乡村振兴“临沧实践”,有条件、有能力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出示范。成为兴边富民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是因为临沧作为边境市,既要肩负起镇守边关、为国守门的重大职责,又要积极推进开放,从开放中获得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贡献。
  临沧曾经的困难在边,障碍在边。过去,临沧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较突出。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发展滞后,产业联动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突出;沿边开发开放层次低,有边不富突出。总体看,长期面临着“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问题,沿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优质的乡村资源未能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
  临沧如今的优势在边,出路也在边。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说,临沧已实现“第一次大的跨越”,正向着“第二次大的跨越”持续发力。临沧位于全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临沧发展的滞后性正在迅速转化为后发性优势,边远封闭的劣势开始转化为对外开放的优势。
  临沧绝不止于临沧。
  记者手记优势在区位。不到临沧的人,很难明白,区位能够唤起多少激情,凝聚多少力量。临沧的跨越式发展起步不算早,却适逢其会。有了第一次大跨越,就有更多次大跨越。
  本文节选自《阿佤新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作者:经济日报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