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继往开来的发展之歌

刊发时间:2021-06-26 A3版  作者:

4---副本.jpg

县城全景

  解放前的云县,万户萧疏,饥催遍地,饿殍满城,匪患瘟疫,民不聊生,人民糠菜果腹,鹑衣百结。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974万元,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571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3元,人均国民收入为57元。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数,不到现在的一个建制村的收入,甚至不到现在一家中小私营企业的年产值。那时的云县没有一寸公路,没有电,没有电话, 医疗器械价值不足百元,无住院设备。这一组组历史数据,反映出旧时云县的辛酸,昭示着百废待兴的云县将要走过多么艰难的创业之路。
  1949年7月,共产党员李珪率8名“民青”成员和20余名进步学生,从昆明启程赴云县开辟革命新区,于同年9月创立了临沧地区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中共云县地下党支部,开辟了云县地下革命活动根据地,党的组织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发展壮大。1950年7月,中共云县委成立后,历届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坚持真理,正视困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恢复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作出了艰辛努力,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巩固了政权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云县委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云县实际,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云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如期出列,11897户4685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的辉煌战绩,云县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脱贫摘帽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后,云县不停步、不止步、不等待、不观望,统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持不懈抓巩固,抓人居环境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建成传统特色产业基地260万亩,建成新兴特色产业基地16万亩以上;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531个、家庭农场达32个、种养大户达1630户、产业协会达44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7个;围绕“干净、宜居、特色”目标,全面启动“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多规合一”自然村村庄规划17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云县昔宜村、安乐村入选云南省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云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抓重点、补短板、提质量,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202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30.9亿元,年均增长11%;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5.17亿元,年均增长6.3%;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3亿元,年均增长6.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01亿元,年均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亿元,年均增长1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8元,年均增长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1元,年均增长9.7%。

 

基础设施提速跨越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以“五网”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387个。大临铁路、云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铁路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554公里,建制村道路实现通畅化。全县共创建全国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11个、市级文明单位39个,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社区)4个、市级文明村56个。


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共创建民族团结示范乡(镇)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6个、民族特色村1个、民族团结示范社区1个。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深化改革创新 活力动力显著增强


  扎实推进“三张牌”打造,农业产业基地达257万亩,认定“三品一标”面积176万亩,注册的特色农产品商标达393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1户。全国常规产粮大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地位持续巩固提升,连续获评全国茶叶产业百强县、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县名录,省级连评认定云县为“云药之乡”,被评定为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新材料光伏产业园区被列为保留的48个省级开发区之一,园区聚集效应基本形成,入园企业从“十二五”末的60户增加到86户。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分别达36户和42户,批零住餐业营业(销售)额年均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市全省全国前列,被列为全国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创造了医改的云县模式。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前,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光辉思想解读云县、谋划云县、发展云县。牢牢把握机遇,深度服务和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云县,作为临沧市第一个地下党组织的诞生之地,始终秉承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决心与毅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勇争先。回望过去,云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非凡成就;展望未来,云县已经准备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全市“三个示范区”建设,唱响继往开来的云县发展之歌。

返回
2025年07月03日  第904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唱响继往开来的发展之歌

刊发时间:2021-06-26 A3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4---副本.jpg

县城全景

  解放前的云县,万户萧疏,饥催遍地,饿殍满城,匪患瘟疫,民不聊生,人民糠菜果腹,鹑衣百结。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974万元,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571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3元,人均国民收入为57元。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数,不到现在的一个建制村的收入,甚至不到现在一家中小私营企业的年产值。那时的云县没有一寸公路,没有电,没有电话, 医疗器械价值不足百元,无住院设备。这一组组历史数据,反映出旧时云县的辛酸,昭示着百废待兴的云县将要走过多么艰难的创业之路。
  1949年7月,共产党员李珪率8名“民青”成员和20余名进步学生,从昆明启程赴云县开辟革命新区,于同年9月创立了临沧地区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中共云县地下党支部,开辟了云县地下革命活动根据地,党的组织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发展壮大。1950年7月,中共云县委成立后,历届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坚持真理,正视困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恢复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作出了艰辛努力,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巩固了政权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云县委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云县实际,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云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如期出列,11897户4685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的辉煌战绩,云县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脱贫摘帽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后,云县不停步、不止步、不等待、不观望,统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持不懈抓巩固,抓人居环境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建成传统特色产业基地260万亩,建成新兴特色产业基地16万亩以上;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531个、家庭农场达32个、种养大户达1630户、产业协会达44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7个;围绕“干净、宜居、特色”目标,全面启动“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多规合一”自然村村庄规划17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云县昔宜村、安乐村入选云南省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云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抓重点、补短板、提质量,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202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30.9亿元,年均增长11%;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5.17亿元,年均增长6.3%;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3亿元,年均增长6.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01亿元,年均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亿元,年均增长1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8元,年均增长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1元,年均增长9.7%。

 

基础设施提速跨越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以“五网”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387个。大临铁路、云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铁路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554公里,建制村道路实现通畅化。全县共创建全国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11个、市级文明单位39个,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社区)4个、市级文明村56个。


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共创建民族团结示范乡(镇)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6个、民族特色村1个、民族团结示范社区1个。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深化改革创新 活力动力显著增强


  扎实推进“三张牌”打造,农业产业基地达257万亩,认定“三品一标”面积176万亩,注册的特色农产品商标达393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1户。全国常规产粮大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地位持续巩固提升,连续获评全国茶叶产业百强县、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县名录,省级连评认定云县为“云药之乡”,被评定为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新材料光伏产业园区被列为保留的48个省级开发区之一,园区聚集效应基本形成,入园企业从“十二五”末的60户增加到86户。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分别达36户和42户,批零住餐业营业(销售)额年均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市全省全国前列,被列为全国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创造了医改的云县模式。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前,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光辉思想解读云县、谋划云县、发展云县。牢牢把握机遇,深度服务和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云县,作为临沧市第一个地下党组织的诞生之地,始终秉承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决心与毅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勇争先。回望过去,云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非凡成就;展望未来,云县已经准备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全市“三个示范区”建设,唱响继往开来的云县发展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