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老回归
班老乡政府驻地全景
(上接第9052期第三版)
三、昂首走向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班老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紧跟党的步伐,沐浴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光辉,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使得一个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班老人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下足绣花功夫,全乡5个贫困村、5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4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于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至此,在快速发展60年后,回归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班老,大跨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产业帮扶政策支撑起“造血式”扶贫,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增能增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要求,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班老地区围绕“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脱贫产业发展目标,确立起“白胶、黑猪、红鸡、绿菜、金(坚)果、黄牛”六大支柱产业。目前,班老橡胶种植面积达5.5万亩,产量4500余吨,产值4950万元,全乡人均收入达5885元,为如期脱贫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劳动技能,建立起乡、村“就业服务站”,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累计组织外出务工2068人次,既增加了老百姓的直接收入,又让边疆佤族群众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比如,班老新寨村佤族女党员肖清,外出务工3年后,果断回乡创业,发展本地土鸡养殖业。期间,肖清积极主动参加省养殖女能手骨干培训班和农民科技培训养鸡培训班,带动村内10户养殖专业户,户均收益达3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越来越富裕。每当提起肖清时,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生态扶贫政策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对于生态环境特别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要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将生态扶贫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2018年1月,国家六部委共同制定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让班老贫困人民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实惠。班老位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都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护区逐渐向内地延伸,对班老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持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获得收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20年,国家累计发放退耕还林、地力保护补贴、天然林补贴等生态补偿金325.63万元,生态补偿建档立卡贫困户417户1674人,生态护林员66人如期实现脱贫。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以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为主的农村洁净能源扶贫工程,扎实开展村庄美化亮化工程,以“治污、治乱、治脏”为重点,新建排污沟5.5公里,新建公厕21个、垃圾池2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16盏。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班老地区认真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让知识之光照亮每个佤族孩子的心灵。1960年以前,班老地区只有部分头人及其亲属有机会接受教育,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几乎为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教育扶贫系列政策,保障各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9个校安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新建校舍10566.95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3442.7894万元。脱贫攻坚以来,班老地区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辍学,没有一个家庭因孩子上学而返贫,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截至2020年,班老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班老地区走出第一个佤族大学生肖庆明;2020年,班老新寨杨健明成为第一个研究生。
班老回归纪念碑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健康扶贫政策让班老人民能够看得上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按照国家出台的《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强化在档患病人群监管,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筛查,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四重机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个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5%,切实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和实行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2012年以来,班老乡建成标准化乡卫生院1所,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1.2张以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606份。据村民口述,回归前的班老寨子里超过50岁的人很少,经过党和政府60年的努力,现在的班老地区人均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0岁。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安全住房保障政策让班老人民告别茅草房、叉叉房,住上了安全稳固的山间“别墅”。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是让亿万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是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硬性指标。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于4类重点对象,严格执行国家农危改政策,科学鉴定危房、一户一策,分类推进。通过改造加固除危、原址重建、保护修缮提升、政府兜底等政策,实施“佤山幸福工程”易地搬迁安置等工程,累计改造危房1188户、易地搬迁37户,危房全部排除,彻底解决住房透风、漏雨、不抗震的问题,一个“新村新房、宜居宜业”的崭新班老展现在人们面前。
班老抗英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公园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班老乡大干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佤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回归前,班老地区道路交通闭塞,人们出行、货物运输长期停留在人背马驼、肩挑、徒步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难以满足班老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需要。经过60年的努力,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班老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班老乡通往外界的三级公路正加快建设,所有通行政村道路均实现硬化,实现了由“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土路到贯通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水泥路的巨大改变。上班老村老党员王老二回忆说:“八九十年代,班老就只有一条公路,还是土路,去城里得走两天,在路上歇一晚。另外,我们住的房子也都是茅草房,上面住人,下面关牛,臭得很。现在变化太大了,出门都不会把泥巴带到家了。”同时,大力发展邮电、广播电视等通讯设施,从1966年10月建立班老邮电所开始,到1967年开通班老乡广播,再到1982年8月小差转台的方式,解决了班老干部群众看电视的问题,再到如今4G网络、宽带、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班老地区全面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努力实现富边、美边、固边、睦边目标。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班老乡围绕构建“沿边公路、经济发展节点、基层组织力”三套体系,打造“产业村、旅游民族特色村、较大村、口岸和边境贸易通道、边境维稳”五种形态,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重点以讲好班老回归故事,保护开发茂隆银矿营盘炼银遗址、班老前哨排战壕、龙头山抗英战场旧址、班老回归交接仪式旧址,建设“忠魂班老红色旅游环线”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整合边境派出所、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班老分站、驻军部队(驻军11连)、中心校、卫生院、6个边境村等11个单位党组织,成立班老乡国门党工委,构建“党建引领、一方统筹、多方联动、齐抓共建”的一体化新格局,特别是在边境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班老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质朴、勤劳的班老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班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的班老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刻都在发展。正如市委书记杨浩东同志所说:“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让世世代代的‘守边人’率先奔小康,是我们建设最美丽地方的‘临沧答卷’。”
第三篇 听党话 跟党走 幸福生活在前头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此前仆后继、迎难而上、不懈奋斗。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回首班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回归祖国,奋力创造幸福生活的历程,汲取前进力量,继续走好新时代临沧长征路,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在梳理班老回归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要厘清班老回归这一伟大事件必须从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给班老王、绍兴王、摩邦王、碗莫王的回信内容入手。中央办公厅的回信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中国,是各族人民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将随着祖国的建设走向繁荣和富裕的道路,卡瓦族也将和各族兄弟一道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是60多年前党向边疆少数民族、向班老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各族兄弟一道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个也不能少,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
班老乡卫生院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说:“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如期兑现对班老人民的郑重承诺,阿佤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对人民永怀赤子之心,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克服重重阻力,与缅甸联邦政府开展了长达6年的谈判,为班老地区回归祖国扫清了主要障碍,创造了政治前提;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紧密团结各族人民,通过艰辛努力为班老地区回归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960年10月1日,班老人民回归祖国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自1961年6月4日中国正式接管班老地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真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耐心化解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积极发扬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接续奋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班老地区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迎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共产党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正如歌词里所唱:“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
班老乡政府街道
1954年,中央办公厅给班老人民回信,信中写道:“希望你们密切团结卡瓦族人民,为巩固祖国国防和发展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而努力。”这是党中央对边疆人民的殷殷嘱托和殷切期望,班老人民始终记在心头,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面对帝国主义侵略、“1941年线”事件,无数班老爱国人士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抵御外辱,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向广大人民展示了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回归祖国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班老人民坚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彻底改变了原始、封建、落后的社会面貌,走上了和平、稳定、发展的道路。班老人民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党中央的嘱托和期望。
倾听老党员讲述20世纪班老人民的故事,说到共产党、毛主席的时候,老党员眼神中写满了坚定,诠释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坚韧与执着。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曾经英勇的佤族人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为保卫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为守护国家的珍贵矿产资源,手拿大刀长矛、土枪土炮与入侵的英军作殊死战斗的画面;又可以看到曾经在刀耕火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极其艰苦环境下,班老人民辛勤劳作、努力生产生活的画面。我们为班老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壮举感到震撼,为根植于班老人民心中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到骄傲。
帕浪村芒黑新寨
今天的班老充满生机活力,人民安居乐业,明天的班老无限美好。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临沧各民族人民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继续发扬“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临沧新篇章,描绘好新时代临沧发展新画卷。
市档案馆供稿 市档案馆、沧源县档案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