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刊发时间:2021-08-23 A3版  作者:李名丽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结合自身绿色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聚焦生态美,打好“保卫战”。临沧不断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临沧“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地更绿”的目标。一是群策群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累计建成联网运行机动车环保检测站16个,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116家,23户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安装运行大气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设备35套。加强施工扬尘管控,督促重点部门、重点企业落实清洁施工“六个100%”和“六不准”等防尘降尘措施。2020年,临沧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9.5%,主城区空气质量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是用心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澜沧江嘎旧和景临桥、罗闸河黑箐、小黑江检查站、南汀河孟定大桥5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率为100%。三是持续发力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土壤污染详查,加强源头预防,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建立临沧市污染地块名录。颁布实施《临沧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临沧市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临沧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试行)》《临沧市水土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有力开展环境执法监管。
  聚焦发展美,打好“三张牌”。我市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持续向人民群众释放“生态红利”,绿色能源产值达50.8亿元,绿色食品产值达787.2亿元,健康生活目的地产值达244.2亿元。一是退耕还林助推产业集群。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88.15万亩,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多万亩。二是美丽乡村助推旅游发展。全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启动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村102个,建设沿边小康旅游村8个;规划打造大农业庄园集群8个、茶旅园区4个、田园综合体12个、农业特色庄园33个。三是生态搬迁助推可持续发展。我市采取生态搬迁方法,减轻人们对古茶园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古茶园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是技术创新助推绿色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对甘蔗产业实施“一根甘蔗吃干榨尽”新技术,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聚焦风气美,营造“好氛围”。持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日趋浓厚。一是弘扬优秀特色生态文化。全市以佤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民族文化逐步彰显魅力,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融,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区域提供了和谐发展的样板。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意识。加大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在开发上明确方向、完善政策、控制强度、规范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绿色、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子,推进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规模化集聚效应;做大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业竞争软实力;加快转换生物资源优势为产业、市场、品牌优势;重点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业,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文化的深入融合,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带动产业发展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三是强化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以制糖、造纸、建材、有色等为重点,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提高工业产品的单位能效。探索发展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新机制,鼓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创客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和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发展。
  四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建设与管理,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区位和生态脆弱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形成有效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五是培育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多元民族生态文化,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营造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返回
2025年07月10日  第910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刊发时间:2021-08-23 A3版  作者:李名丽 【字体:大 中 小】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结合自身绿色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聚焦生态美,打好“保卫战”。临沧不断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临沧“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地更绿”的目标。一是群策群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累计建成联网运行机动车环保检测站16个,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116家,23户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安装运行大气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设备35套。加强施工扬尘管控,督促重点部门、重点企业落实清洁施工“六个100%”和“六不准”等防尘降尘措施。2020年,临沧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9.5%,主城区空气质量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是用心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澜沧江嘎旧和景临桥、罗闸河黑箐、小黑江检查站、南汀河孟定大桥5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率为100%。三是持续发力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土壤污染详查,加强源头预防,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建立临沧市污染地块名录。颁布实施《临沧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临沧市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临沧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试行)》《临沧市水土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有力开展环境执法监管。
  聚焦发展美,打好“三张牌”。我市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持续向人民群众释放“生态红利”,绿色能源产值达50.8亿元,绿色食品产值达787.2亿元,健康生活目的地产值达244.2亿元。一是退耕还林助推产业集群。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88.15万亩,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多万亩。二是美丽乡村助推旅游发展。全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启动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村102个,建设沿边小康旅游村8个;规划打造大农业庄园集群8个、茶旅园区4个、田园综合体12个、农业特色庄园33个。三是生态搬迁助推可持续发展。我市采取生态搬迁方法,减轻人们对古茶园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古茶园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是技术创新助推绿色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对甘蔗产业实施“一根甘蔗吃干榨尽”新技术,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聚焦风气美,营造“好氛围”。持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日趋浓厚。一是弘扬优秀特色生态文化。全市以佤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民族文化逐步彰显魅力,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融,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区域提供了和谐发展的样板。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意识。加大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在开发上明确方向、完善政策、控制强度、规范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绿色、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子,推进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规模化集聚效应;做大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业竞争软实力;加快转换生物资源优势为产业、市场、品牌优势;重点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业,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文化的深入融合,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带动产业发展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三是强化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以制糖、造纸、建材、有色等为重点,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提高工业产品的单位能效。探索发展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新机制,鼓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创客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和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发展。
  四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建设与管理,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区位和生态脆弱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形成有效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五是培育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多元民族生态文化,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营造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