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
乡镇党校是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对辖区内党员干部进行短期培训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农村全体党员和乡镇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阵地。乡镇党校在乡镇、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中扮演着“阵地”角色,发挥着基础且关键的阵地作用。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对乡镇党校阵地作用的认识
乡镇党校的培训教育对象主要包括农村党员和乡镇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就农村党员而言,其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农村党员能否敢于亮明身份、能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影响着党在基层农村的执政根基。同时农村党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阵地作用、组织作用以及示范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就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他们是基层政权机关的主体,是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基层执政骨干力量,处在乡镇党政事务的最前沿和第一线,直接与农民群众相“衔接”。因此,需要抓好乡镇党校教育,真正发挥其阵地作用,以提高辖区内农村党员和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乡镇党校存在问题
乡镇党校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乡镇党校软硬件条件不足。在软件方面,乡镇党校师资力量薄弱,其教师基本都是兼职,因此他们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党校工作上,使他们在党校教育方面的业务能力欠缺。在硬件方面,乡镇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和教学基地,且相关的电子教学设备缺乏,培训内容和方式与现实脱节。一是培训内容与乡镇和农村工作脱节,实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缺乏,不能与党政干部和农村党员的现实需要相衔接。二是培训方式单一化,多以课堂和会议作为培训的主要形式,仍然维系着“灌输式”的教学逻辑,培训教育气氛沉闷,难以引起学员的兴趣。
发挥乡镇党校作用的建议
一是增加对乡镇党校的投入,夯实教育培训基础。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提升乡镇党校的培训场地等硬件设施;另一方面,需要组建较高水平的专职党校教师队伍,增强党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注重优化教师结构,可以从乡镇班子成员、中小学教师、站所专业技术人员、上级党校中聘请高素质人员担任党校兼职教师。通过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实现专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也可以实现培训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使党校教育更“接地气”。
二是强化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完善乡镇党校培训内容体系,不仅依托乡土实际打造精品课程、编写“农村教材”,而且应在注重基本政治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托农村的典型课题,如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等,对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剖析,使党的农村政策方针的性质、意义和目的通过生动且贴近实际的案例表达出来,让看似“高大上”的理论和政策变得“接地气”,能够让人可观可感。同时针对农村党员和乡镇干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需要开展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真正发挥乡镇党校在提高党员和乡镇干部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阵地作用。
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创新教学载体。党校教育首要在于抓好课堂的培训教育,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乡土情境、现实需要相结合,推进课堂教学的精准化,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将讲授式教学与案例式、讨论式以及体验式教学相融合、相衔接;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应该朝着体验式教学方向发展,跳出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依托乡村党支部和到农村的林地、果园、种养殖基地以及优秀农村党支部“观摩”等作为新的教学载体和形式,让学员在可观可感的载体中体悟党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在贴近现实的基地教育培训中获得职业技能的提升。
四是建立健全乡镇党校教育教学机制和制度。应建立健全培训学员的分类机制。应将培训学员根据其职业特征、现实需要以及文化水平等进行分级分类教育培训,健全党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将教师的教学方案、过程以及成果等纳入评估体系,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同时,完善党员和乡镇干部党校培训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