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需多方努力
所谓“扫码”,就是用手机扫描“云南健康码”和 “通信大数据行程码”二维码,系统将会自动处理相关数据,生成个人的健康码和行程数据。绿、黄、红三个不同颜色反映着个人近14天的健康情况,到达途径的地点,是能否进出公共场所,是否需要及时报告、居家隔离,自我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志。
“云南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码”实施以来,为云南抗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在多起边境相关病例的流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扫码也由一个个人习惯,上升为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一种工作开展的程序。
为加强扫码工作,各地做了不少工作,付出了不少努力,广播、电视、网络等作了不少宣传,目的就是要大家进出公共场所一起“扫码”。
如此重要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扫码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相关部门监管缺失,对公共场所是否严格执行扫码缺乏最严的监管和最严的考核,单一的有关工作督查起不到震慑作用,导致有些地方仍然做不到逢进必扫。第二,相关人员责任缺失。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公共机构就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坚守进出口,进行扫码测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扫码工作一会松一会紧,麻痹大意的思想时而有之,部分人员甚至看见熟人朋友,直接手一挥让他走人。第三,相关人群自觉不够。扫码的初衷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有一部分人员总觉得是别人在为难自己,认为扫码等候时间过长,影响办事效率;认为扫码毫无必要,浪费时间。更有甚者,才进去几分钟,马上出来,溜出来的时候,口罩都还勒在手上。
如此种种,难免让人人心惶惶:一边是不断增加的病例数字,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的逆行出征,诸多关卡人员的风吹日晒、日夜坚守;一边却是“别跑,你没有扫码” 的痛苦追逐和“大家不要挤,请排队扫码”的多次重复。
笔者认为,扫码需要多方一起努力。首先要加强部门监管,将对扫码工作的检查考核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其次是完善奖惩制度,既要提高相关人员违规成本,也要对严肃认真、铁面无私,认真开展扫码工作的人员予以奖励。要科学设定扫码区域,增加扫码位置,统筹考虑到不会扫码和没有手机的老年和小孩,设定手动登记区域和提供具体的志愿服务,确保政策更全面和更有温度地执行落实。
目前,多地疫情的聚集性爆发与扫码不无关系,看着每日封控、隔离、确诊持续走高的数据,机场、车站、商场、医院,各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防控工作的陡然升级,希望大家别再认为扫码只是几个保安、几个护士、几个志愿者的事,扫码需要我们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按要求认真扫码,才可以在第一时间出现危险情况后通知到个人,追踪到个人,避免把可能的危险传染给家人朋友,才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到个人及时治疗,保护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