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集“导演”和“演员”于一身,按照“剧本”自导自演,唱“独角戏”,让学生坐在下面当“文明观众”,课堂“演出”的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论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导”,学生才是“演”的主体。创设环境、情境,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演”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演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教学经历,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宗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五步教学法”的运用。
第一步“读”
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内容包括阅读课题、课前提示、子目、插图、史料、地图注释等,阅读方式包括默读和朗读。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精心组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的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出答案的思考题和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感知教材,并从中深化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发现新知,探索未知 。教师要掌握好时间,并进行巡回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归纳出思考题和提纲中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在教材上把这些知识点圈划出来。阅读时间结束后,教师开始检查阅读前布置的内容,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作必要的补充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最后的正确结论。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导读法,能把“教材”变成“学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素质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步“思”
历史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经过自身体验、感受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感悟,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通过思考,不仅可以深刻掌握所学知识点,还可以通过思维延展和发散,发现与之相关联的事件、事件点,形成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记忆模式。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新颖的教学材料,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简洁的教学语言,都能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课堂教学采用“思”,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能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三步“答”
“答”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归纳、理解后,把自己的答案讲出来。由于读的诱导、思的启发,学生对答案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期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同,这种强烈的内在期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多加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创造性发挥出自己的解答水平。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前、课中和课后提问,这是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和抒发个人见解的最好交流方式。导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在信息传递及情感交流上高度一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四步“议”
这一步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故意将一些问题先交给学生去研究讨论,集思广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恰当选择好讨论题目,不能太浅, 这样学生会不以为然,缺乏思维的主动性;也不能太难,这样会使学生无从下手,退避三舍,应该做到让学生“踮起脚就能摘到桃子”。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疑,组织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用活泼热烈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争辩。历史教学采用导议法,能使学生的知识点得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和共同提高。此法不仅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第五步“练”
练,是对读与思的巩固和加深。新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因此,练,是对传授知识和单一答案和权威解释的补充,在练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历史学科的习题设计,更应注重习题类型的多样化,采取多种形式,如师生问答、辩论、学生讨论、质疑、演讲和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科举制的完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集体讨论、合理运用知识点、表演和再现历史情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