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啃下高速公路“能通全通”“硬骨头”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 彭先文 张天龙 通讯员 何文著) 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我市着力抓好难点工程技术服务保障,充分激发参建单位主观能动性,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力促在建高速公路“能通全通”。目前,在建的6条高速公路(含瑞孟高速)累计完成投资658.6亿元,占总投资969.2亿元的68%。
单幅长10.2公里的大亮山隧道,是云县至临沧高速公路最长的隧道,也是云南省在建高速公路中第二长隧道。
该隧道由中铁十五局负责承建,中铁十五局云临高速二总包部项目书记李嘉尉介绍:“大亮山隧道属于南汀河断裂带,地质结构异常复杂,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软岩大变形,突泥、涌水、高地热、岩爆等施工困难。”
从2018年初开工至今,施工方多次经受住了隧道复杂地质情况带来的种种考验。其中1次突泥和1次涌水用险象环生形容也不为过。
“2019年9月12日,大亮山隧道发生突泥,突泥量达到12000立方米;2020年斜井涌水,平均每小时涌水量达到2400立方米。”李嘉尉指着手机里的视频、图片资料对记者说。
先后发生这么大的突泥、涌水,却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与施工方有效的地质情况预判分不开。在大亮山隧道口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大亮山隧道沙盘,沙盘形象地展示了隧道的各方面情况,其中直观的隧道断面标注了红、黄、绿、蓝四种颜色,以此代表不同等级的围岩情况,围岩情况最好的用红色标注,最差的用蓝色标注。李嘉尉说:“我们采用了大地电磁法预判,C6超前水平钻机和地质雷达相互印证,提前预判前方的围岩情况,根据围岩情况提前采取措施,从而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除精准预判地质情况外,施工方还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强化施工各环节监督管理。“洞内实时视频高清影像、空气质量实时检测、人员进出洞登记、人员分类定位、申报报警及洞内应急电话等信息化手段,是大亮山隧道安全平稳施工的重要保障。”
在保安全、保质量的前提下,施工方采取短进尺、弱爆破等手段,采用大台阶预留核心土等工艺,24小时轮班作业,隧道工程以每月掘进不少于80米的速度推进。目前,大亮山隧道出口已掘进2550米,进口掘进2150米。
云临高速是我市高速公路网络的“主动脉”,项目的高效推进是构建“飞燕型”综合交通的重要前提。而云临高速公路高达83.4%的桥隧比给工程的克期完工提出了巨大考验。面对困难和挑战,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项目各参加单位齐心协力,全力服务保障和投入项目建设。8月31日,桥隧比高达92.1%的蚂蚁堆至临沧段通车并联网收费,为实现云临高速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像云临高速公路项目一样,我市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全力推进高速公路项目“能通全通”,着力抓好在建高速公路难点工程技术服务保障。邀请专家对在建高速公路难点工程开展现场调研,召开难点工程专家分析会,结合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手段,针对性地提出科技攻关意见建议和技术方案,为加快推进难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临清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临双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云凤高速公路安石隧道、永勐高速公路帮福隧道等重难点工程推进顺利。
今年以来,我市在建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66.9亿元,占年度任务217.5亿元的76.7%。其中:临清高速完成投资22.5亿元,占年度任务的88%;临双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2.48亿元,占年度任务的78%;云临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4.7亿元,占年度任务的84.9%;云凤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01亿元,占年度任务的77.7%;永勐高速完成投资54.2亿元,占年度任务的65.3%;瑞丽至孟连高速公路完成投资50.93亿元,占年度任务的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