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 “林长制”落地 “林长治”见效

刊发时间:2022-04-13 A3版  作者:鲁文燕 阮海燕 陈德荣

背景

  临沧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90.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65%,森林面积2487.3万亩,森林覆盖率70.2%,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森林是临沧最大的生态优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
  保护好森林资源,关系当下,关乎未来。
  2021年9月18日,根据国家、省的要求,临沧在全市推行林长制工作。
  推行过程中,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林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林”为重点、“长”为核心、“制”为关键,初步构建起以林长负责制为核心,权责明确、监管严格、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努力以绿水青山铸就浓厚生态底色,守护好临沧的绿水青山,守护好临沧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资源。

数读

        全市共推行林长制单位市级1个、县级  8  个、乡级   93 个(含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村级938个

        各级共设林长1896名。共划分林长责任区1883个。市、县(区)督察体系已建立完成,设立市级督察3名、县(区)级督察22名

        今年来,县级林长巡林166次,乡(镇)级林长巡林1989次

        2021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317亿元

        全市77个乡(镇、街道)均单独设立林业草原服务中心,机构改革后增加人员编制97名,履职能力不断增强

06.jpg

成效

  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临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并以“林长制”落地促进“林长治”见效,主要取得了五方面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林长体系全面建立。
  目前,各级均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或工作计划,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已全面建立。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沧市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在市林业和草原局。目前,全市8个县(区)均成立了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工作要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有力推动全市林长体系的建立。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部署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临沧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启动视频会议;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具体研究推动。全市共推行林长制单位市级1个、县级8个、乡级93个(含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村级938个。各级共设林长1896名,其中市级10名、县(区)级134名、乡镇(街道)级803名、村(社区)级949名;共划分林长责任区1883个,其中市级8个、县(区)级130个、乡镇(街道)级784个、村(社区)级961个,林长责任区划分实现全覆盖。市、县(区)督察体系已建立完成,设立市级督察3名、县(区)级督察22名。
  ——强化行刑衔接,建立“林长+警长”工作机制。
  制定印发森林警长制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市、县(区)、派出所三级公安机关森林警长制。全市共设立森林警长(副警长)171名。
  ——加强日常管理,统筹推进配套制度和林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会议、林长巡林、工作督察、林长工作述职评议、信息公开等配套制度,其中,凤庆县已制定出台有关配套制度。启动开展林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其中,凤庆县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其余县(区)正在开展数据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强化林长巡林工作,2021年省级林长到临沧巡林1次,市级林长巡林1次,县级林长巡林13次。建立突出问题、重大风险和重点任务“三张清单”,其中,市级共梳理突出问题清单10条、重大风险清单8条、重点任务清单27条;各县(区)共梳理突出问题清单57条、重大风险清单49条、重点任务清单116条。
  ——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突出抓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灾害防控、森林草原改革、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六项任务落实,有效维护全市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1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317亿元。
  ——创新工作举措,激发发展活力。
  加强基层林业草原机构队伍建设。全市77个乡镇(街道)均单独设立林业草原服务中心,机构改革后增加人员编制97名,履职能力不断增强;抓实“毁林种茶”专项整治成果巩固。突出重点区域、名茶山头和名茶主产区,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出台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七个一律”严惩措施,“保护优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源头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以推行林长制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全力推进“森林临沧”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如,凤庆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注重林长制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初步探索形成了“354”工作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

未来

  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比较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构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有着现实必要性。对于临沧而言,也不例外,做好“绿文章”,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下步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重点,未来临沧将着重在 “六绿”着力。
  

着力“护绿”,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保护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林地、草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原始森林、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等区域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守护好临沧生物多样性宝库。
  

着力“增绿”,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修复


  融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持续推进铁路和公路、澜沧江流域(临沧段)、怒江流域(临沧支流)、南汀河流域和城镇面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精准开展国土绿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草原保护修复  工程,打造澜沧江、南汀河等生态湿地廊道;落实部门绿化责任,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森林乡村创建。
  

着力“管绿”,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灾害防控

  落实重大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地方政府负责制,加强森林经营和退化林修复,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控,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着力“活绿”,深化森林草原领域改革


  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2023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完善森林经营方案,规范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森林草原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制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实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的投入,提高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
  

着力“用绿”,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坚持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全力以赴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推动生态提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抓好核桃、临沧坚果产业提质增效和精深加工,抓好林下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重点发展滇鸡血藤、滇龙胆草、有机三七等林下中药材;促进核桃、临沧坚果等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经营加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富民产业。
  

着力“促绿”,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县(区)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履职能力和乡镇林业草原服务中心、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林业草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增强行政执法力量;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逐地逐片落实林地、草地、湿地和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古树名木等管理主体;森林草原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有关规划同步实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草原资源监测平台,不断完善全市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动态监测体系,逐步建立重点区域实时监控网络,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提高监测预警和问题查处能力。

03-1.jpg

 

 

返回
2025年07月15日  第933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沧: “林长制”落地 “林长治”见效

刊发时间:2022-04-13 A3版  作者:鲁文燕 阮海燕 陈德荣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

  临沧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90.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65%,森林面积2487.3万亩,森林覆盖率70.2%,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森林是临沧最大的生态优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
  保护好森林资源,关系当下,关乎未来。
  2021年9月18日,根据国家、省的要求,临沧在全市推行林长制工作。
  推行过程中,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林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林”为重点、“长”为核心、“制”为关键,初步构建起以林长负责制为核心,权责明确、监管严格、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努力以绿水青山铸就浓厚生态底色,守护好临沧的绿水青山,守护好临沧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资源。

数读

        全市共推行林长制单位市级1个、县级  8  个、乡级   93 个(含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村级938个

        各级共设林长1896名。共划分林长责任区1883个。市、县(区)督察体系已建立完成,设立市级督察3名、县(区)级督察22名

        今年来,县级林长巡林166次,乡(镇)级林长巡林1989次

        2021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317亿元

        全市77个乡(镇、街道)均单独设立林业草原服务中心,机构改革后增加人员编制97名,履职能力不断增强

06.jpg

成效

  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临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并以“林长制”落地促进“林长治”见效,主要取得了五方面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林长体系全面建立。
  目前,各级均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或工作计划,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已全面建立。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沧市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在市林业和草原局。目前,全市8个县(区)均成立了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工作要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有力推动全市林长体系的建立。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部署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临沧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启动视频会议;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具体研究推动。全市共推行林长制单位市级1个、县级8个、乡级93个(含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村级938个。各级共设林长1896名,其中市级10名、县(区)级134名、乡镇(街道)级803名、村(社区)级949名;共划分林长责任区1883个,其中市级8个、县(区)级130个、乡镇(街道)级784个、村(社区)级961个,林长责任区划分实现全覆盖。市、县(区)督察体系已建立完成,设立市级督察3名、县(区)级督察22名。
  ——强化行刑衔接,建立“林长+警长”工作机制。
  制定印发森林警长制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市、县(区)、派出所三级公安机关森林警长制。全市共设立森林警长(副警长)171名。
  ——加强日常管理,统筹推进配套制度和林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会议、林长巡林、工作督察、林长工作述职评议、信息公开等配套制度,其中,凤庆县已制定出台有关配套制度。启动开展林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其中,凤庆县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其余县(区)正在开展数据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强化林长巡林工作,2021年省级林长到临沧巡林1次,市级林长巡林1次,县级林长巡林13次。建立突出问题、重大风险和重点任务“三张清单”,其中,市级共梳理突出问题清单10条、重大风险清单8条、重点任务清单27条;各县(区)共梳理突出问题清单57条、重大风险清单49条、重点任务清单116条。
  ——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突出抓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灾害防控、森林草原改革、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六项任务落实,有效维护全市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1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317亿元。
  ——创新工作举措,激发发展活力。
  加强基层林业草原机构队伍建设。全市77个乡镇(街道)均单独设立林业草原服务中心,机构改革后增加人员编制97名,履职能力不断增强;抓实“毁林种茶”专项整治成果巩固。突出重点区域、名茶山头和名茶主产区,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出台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七个一律”严惩措施,“保护优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源头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以推行林长制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全力推进“森林临沧”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如,凤庆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注重林长制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初步探索形成了“354”工作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

未来

  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比较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构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有着现实必要性。对于临沧而言,也不例外,做好“绿文章”,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下步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重点,未来临沧将着重在 “六绿”着力。
  

着力“护绿”,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保护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林地、草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原始森林、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等区域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守护好临沧生物多样性宝库。
  

着力“增绿”,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修复


  融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持续推进铁路和公路、澜沧江流域(临沧段)、怒江流域(临沧支流)、南汀河流域和城镇面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精准开展国土绿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草原保护修复  工程,打造澜沧江、南汀河等生态湿地廊道;落实部门绿化责任,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森林乡村创建。
  

着力“管绿”,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灾害防控

  落实重大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地方政府负责制,加强森林经营和退化林修复,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控,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着力“活绿”,深化森林草原领域改革


  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2023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完善森林经营方案,规范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森林草原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制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实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的投入,提高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
  

着力“用绿”,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坚持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全力以赴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推动生态提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抓好核桃、临沧坚果产业提质增效和精深加工,抓好林下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重点发展滇鸡血藤、滇龙胆草、有机三七等林下中药材;促进核桃、临沧坚果等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经营加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富民产业。
  

着力“促绿”,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县(区)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履职能力和乡镇林业草原服务中心、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林业草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增强行政执法力量;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逐地逐片落实林地、草地、湿地和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古树名木等管理主体;森林草原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有关规划同步实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草原资源监测平台,不断完善全市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动态监测体系,逐步建立重点区域实时监控网络,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提高监测预警和问题查处能力。

0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