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构建“新基建”可信基石
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主要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
在“新基建”的浪潮下,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以及在网络安全领域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新基建”的推进和落地,如何保障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如何让新型基础设施运营者理解、重视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又如何去探索、正视“新基建”环境下新的安全挑战,这是所有基础设施运营者及相关安全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现如今,密码已成为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采用密码技术保护网络和信息安全,构建以密码为基石的网络安全与信任体系,维护网络安全新秩序已成为社会共识。伴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深化,需要重点保障的基础设施将大规模增加,网络安全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生产安全问题以及芯片安全问题将持续成为国家和相关运营者必须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推动“新基建”的同时,构建以密码为基础支撑的“新基建”可信基石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密码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可信基石
(一)密码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可信基石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密码自诞生之日起,可以完整实现身份防假冒、信息防泄密、内容防篡改、行为抗抵赖等安全需求,依此构筑起网络信息系统免疫体系,实现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免疫转变。构建以密码为基础支撑的信息基础设施可信基石,依靠密码算法和安全协议,解决人、机、物的身份标识和认证、统一管理、信任传递、行为审计等问题,构建网络信任,实现网络价值传递。
密码构建融合基础设施可信基石
(二)密码构建融合基础设施可信基石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如今密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电力、税务、电子商务等各行业领域,有效解决了信息安全面临的窃听、篡改、伪装、否认等威胁,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
构建以密码为基础支撑的融合基础设施可信基石,依托行业密码应用支撑能力,深度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实现密码应用在政府、金融、能源、通信、交通、海关、医疗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中的深度融合应用,保障数据的可信传递。
密码构建创新基础设施可信基石
(三)密码构建创新基础设施可信基石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码更像“撒手锏”,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保护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性资源,作为国之重器,密码支撑着国家各行业领域科研、技术创新发展,有效保障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顺利开展。
构建以密码为基础支撑的创新基础设施可信基石,通过行业密码应用公共支撑服务平台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基础设施赋能,助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确保密码应用的合规、正确、有效。
“新基建”战略的推行,再度推动物理世界和网络时间的深度交融,而伴随着技术创新性更强、发展变化速度更快,其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更大,其中就包括来自网络安全的挑战。2020年1月1日《密码法》的正式施行,有力的促进密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密码强则网络强,网络强则国家强。
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密码技术支撑,构建以密码为基础支撑的“新基建”可信基石,为“新基建”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密码头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