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民好法官

    ——追记“时代楷模”鲍卫忠

    刊发时间:2023-12-19

    A3版

    作者:阮海燕 张红林

      鲍卫忠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2021年10月21日,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0月23日不幸去世。

      倒下之前,他正叮嘱同事办理司法救助手续;抢救期间,他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追悼会那天,连曾经对他拔刀相向的被执行人也来送他最后一程……

      春蚕丝尽,红烛泪干。作为一名边疆法官,鲍卫忠扎根基层法院24年,办案近千件,无一错案,以己之身为炬,点亮法治之光,照亮佤山大地;作为一名佤族干部,他珍视民族团结,深入村寨普法释法,让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人们自发深情地缅怀、追思他,称赞他饱含为民情怀,不舍公平正义,维护民族团结。

      近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鲍卫忠“时代楷模”称号。

    捍卫公平正义,他是点亮法治星空的“天平”

      “帮我一个案件当事人发一下:上一批散养土鸡买了的朋友反馈都很好,新的一批马上出栏,需要的联系……”有段时间,鲍卫忠突然在微信朋友圈里“卖鸡”,朋友们打趣道:“你前段时间卖二手车,现在又开始卖鸡,是不是改行干推销了?”

      那是个执行标的额10多万元的案子,被执行人干的是土鸡养殖,家中除了找不到销路的土鸡一无所有。山道弯弯,大山里的东西要卖出去不容易,看到被执行人的焦虑和无奈,鲍卫忠当即掏出300元钱买下3只土鸡。回程路上,鲍卫忠打电话向朋友、同学推销土鸡。每路过一家饭店,鲍卫忠就提着土鸡上门推销:“看看,正宗土鸡,散养的。”那姿态,活脱脱的养鸡专业户。

      半个月时间不到,被执行人那边来了消息,说土鸡开始有销路了,他还款有望了。再后来,土鸡生意越来越好,最多一天居然卖了50多只。按照执行局拟定的还款计划,被执行人每个月都按时送交执行款,直到案子履行完毕。

      “结案不是最终目的,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才是根本。”这是鲍卫忠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心里,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在沧源,鲍卫忠被人们称为“骨头案”终结者。

      鲍卫忠的追悼会上,代海龙泣不成声。2017 年 12 月 17 日,代海龙与班老乡班搞村村民签订农村危房改造协议书,为他们建盖位于班搞村委会内管三组的私人住房。2020 年工程结束后,建房尾款却迟迟收不上来,代海龙不得已以一纸诉状把班搞村 20 多户村民诉至法庭。

      执行时接手这个案子的人正是鲍卫忠,细细读过文字记录,了解案情后,鲍卫忠便开始一家一家打电话沟通。代海龙在鲍卫忠办公室听到几次他与村民的聊天,都是一些家庭琐碎事,鲍卫忠耐心倾听、软语劝慰。

      “这样的办案效率,能结得了案?”代海龙内心充满质疑。但意想不到的是,鲍卫忠看似无效的电话沟通确实起到了效果,大部分村民表示愿意还钱,只有6户村民不同意。于是,鲍卫忠又去村里走访了四五次,最后一次去,代海龙也到了现场。鲍卫忠拉着村支书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小代,你看他们没有打工的地方,每月靠割胶只有 700到2000 元不等的收入,能不能给他们点时间?”代海龙想了想,点头应允。鲍卫忠又转头跟村民说:“小代已经做出了很大让步,你们也要讲信用,按时还款。”村民纷纷点头答应。

      代海龙记得,那次现场沟通只用了 1 个小时,能如此顺利,源于鲍卫忠做了两三个月的前期工作。“鲍大哥就是以真心换真心,他一门心思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他说的话老百姓才听。”

      “越难办的案子,就越要有耐心,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鲍卫忠常说,所以哪怕是一个几百元的小案子,他也会不辞劳苦地跑几趟、十几趟,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用心调解、用情疏导、用法明理,直到把事情跑通了、把当事人的心跑软了,案件才算结了。

      “在鲍卫忠心里,百姓的事最大,结案永远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当事人解决愁事和难事才是他的初衷。”沧源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丹说,他会为了1900元案款的案件,开车往返山间多次到被执行人家里做工作,只为解开当事人的心结;面对生活窘迫、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他尽其所能地帮他们走出困境;面对申请司法救助的群众,他认真审核并第一时间上报材料……就这样,鲍卫忠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以人心换人心,磨掉了650件“骨头案”。

      2006年,鲍卫忠向党组织递交的入党申请书里,他这样写道:“申请入党,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名誉,而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孔繁森、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鲍卫忠做到了!

    守护和谐稳定,他是照亮民族团结进步的“灯塔”

      在鲍卫忠的工作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出生于边疆少数民族家庭,是党和人民将我这个佤族孩子培养成才,让我安身立命。这份恩情,我将用一生干好本职工作来报答,始终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24个民族居住在这里,其中有傣族、彝族、拉祜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边疆地理环境特殊、社会文化环境多元。

      作为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的鲍卫忠,对各族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再清楚不过。

      8年前,因为一起土地纠纷,沧源县勐角乡文胜村民小组的杨建华和佤族汉子艾嘎闹到了法庭上,他们身后,一边是傣族村民,一边是佤族村民,案件执行难度非常大。

      此前,当事双方曾试图协商解决,但在数次剑拔弩张地沟通无果后,这起案件由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沧源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后直摇头,大家都觉得,这又将是一起“执行难”案件。

      别人都觉得难,而鲍卫忠却主动接过了这次任务。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就连第一次上门,被执行人艾嘎也是大门一摔,让鲍卫忠碰了一鼻子灰。

      无奈之下,鲍卫忠约上乡镇干部第二次登门。在艾嘎家中,鲍卫忠对他说:“‘各族人民一家亲,九老九代不丢伴’,我们佤族世代相传的祖训你忘了?这个案子我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好,请你相信法律,相信法院。”

      后来,鲍卫忠又接连几次到艾嘎家,但都没有收效。一次返程路上,同事李亚兵冲着鲍卫忠抱怨:“就该用强制执行手段!”鲍卫忠安抚道:“执行难,难在解开人的心结。我们再想想办法!”

      几天后,书记员陈美红早早接到鲍卫忠电话,说带她去过年。恰逢佤族新年“新米节”,鲍卫忠再次敲响艾嘎家大门,不等艾嘎反应过来,鲍卫忠就把稻穗挂到了门上,新米拿到了厨房,一句“兄弟,祝你年年大丰收”后,鲍卫忠和艾嘎拉起了家常。

      看着眼前这个不厌其烦来找自己的人,今天还上门为他送上“新米节”祝福,艾嘎不感动是假的,于是他敞开心扉,说他在租种土地上种了不少沙松,担心土地还回去会影响自家生计。

      找到症结,鲍卫忠又回去做杨建华等村民的工作,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

      调解当天,却遇上滂沱大雨,鲍卫忠冒雨钻进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进行地界认定和沙松清点后,全身淋湿不说,手臂还被沙松划出不少血口,艾嘎却不认可认定结果,说自己吃亏了。鲍卫忠忍着流血的伤口再次冲进雨中重新进行核定。见此情景,吕丹急了,鲍卫忠反过来劝她,“别急,就差临门一脚了”。

      最终,核定下来双方都认可的沙松树木及赔偿款,这个持续了8年的纠纷案终于被啃了下来。但当双方当事人激动地紧握着鲍卫忠的手不停表示感谢时,才发现他被划伤的手臂已被雨水泡得发白,杨建华和艾嘎满含热泪地说:“谢谢你,鲍法官。”

      “办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时,我们要结合民族特点,要注重把民族传统习俗融入司法工作中,以更贴近群众的调审方式开展工作,因为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回忆起调解结束返回时鲍卫忠说的这些话,吕丹至今都犹如在耳。

      作为一名佤族党员干部,鲍卫忠多年司法工作经验得出,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要根源。于是,鲍卫忠总会在利用一切机会,用少数民族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说法普法,释法明理。

      “今天不忙,我们到挂钩村看看我们的挂钩户啊。”只要有时间,鲍卫忠都会带着大家伙去挂钩村走走。

      一进到挂钩户家中,鲍卫忠一点都不“客气”,抬起扫把扫起了院子,“打扫干净了才好在嘛。”

      当扫到最后一户人家时,村里人都知道鲍局长又来了。纷纷聚拢来。

      “来来来,喝水。”鲍卫忠极其自然地招呼让村民们不自觉地坐到了他的身旁。

      “局长,多亏上次你的调解,我和傣族群众握手言和了。”

      “鲍大哥,上次你给我讲的知识很管用,我现在鸡养得更好了。”

      “那天因为一点小事我差点和邻居打起来,想到你以前告诉过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冲动,要好好想想,我忍了下来,现在我们已经和好了,还要一起发展产业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说着近段时间家里、村里的变化。

      “你们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就高兴了。大家兄弟在一起,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嘛,遇到事情只要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商量,就一定能解决的。”

      回程路上,同事对鲍卫忠竖起大拇指:“春风化雨啊!局长,你厉害!”

      “工作中的鲍卫忠就是这样,他深知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他不会生搬硬套地给村民讲法律法规,而是融入细枝末节中。”这是沧源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专委魏武眼里的鲍卫忠。

      魏武说,在鲍卫忠24年的司法生涯中,他踏遍佤山的村村寨寨,他能把一次次村村寨寨里的执行,变成一堂堂鲜活生动的法治课;也能把一次次走村入户,把法律知识灌输到村民心里,他把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和每一次与群众在一起的机会,都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和谐稳定的大事。

      在当地,鲍卫忠是汉族群众口中的“老大哥”,是佤族群众的“保给”(佤语),是傣族群众的“哔再”(傣语)……这些语言虽各不相同,但都表达着同样的意思——最受尊敬的人。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在沧源县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同年8月30日,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上,鲍卫忠发言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维护好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要怎么做?就是要把执法办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的同时,有效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思想铸牢民族团结根基,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法治进程中绚丽绽放。”

      作为边疆法官,鲍卫忠非常关注民族地区的诉源治理工作。

      沧源县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李红英清楚地记得,自己和鲍卫忠最后一次下乡,就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方法和途径,和班洪乡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座谈交流,推进诉源治理工作。

      2022年国庆节后,班洪乡挂起了“老支书调解室”的牌子,鲍卫忠却再也看不到了,但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用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易接受的方式,既解“事结”又化“心结”,对维护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用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鲍卫忠做到了!

      45岁人生,24年为民司法。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因为信仰,所以坚定。

      “卫护公平,守护正义”,鲍卫忠以恒心践初心,捍卫人间正义,维护边疆民族团结,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名字。

      在沧源县人民法院的大厅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鲍卫忠与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他笑容灿烂,给人以温暖,他胸前的法徽,光芒闪耀,给人以无尽的力量。

    01.jpg

    “时代楷模”鲍卫忠

    02.jpg

    和谐安宁阿佤山

    本版图片由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