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1233级“天梯”上的风景

    刊发时间:2023-12-25

    A3版

    作者:卢雅

      今年9月,在临沧的佤山密林深处,一条有着千级台阶的“天梯”,沿着边境线傲然屹立。全国罕见的边境沿线“天梯”,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好奇——它,为何而建?为谁而建?

      “天梯”之下,是苔藓包裹的茂密植被,山石与奇树在这片坡度达80度的陡峭山峰上争奇斗艳。中缅边境线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条“银线”闪烁耀眼,171号界碑巍然矗立于这条“银线”的制高点。

      站在“天梯”脚下,巡边小分队队员、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勐董边境派出所民警李晋军的思绪回到了17 年前的沧源勐董。“当时,这里很多地方还没通公路,车子得从河里过,旱季时河谷就成了路。”他回忆着从老家湖南来到勐董边防派出所(现为勐董边境派出所)时的情景。如同眼前这座高山,最初也没有通向顶峰的路,是一代代戍边卫士不辞艰辛,双手攀援峭壁,两脚左踩右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生生踩踏出了一条保家卫国的巡边路。

      这条路上,不少人像李晋军一样,从青年到中年,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从英勇无畏的边防战士到移民管理警察,变的是身份,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以及报效祖国、为国戍边的责任担当。

      当巡边小分队行至“天梯”的200级处,坡度陡增。“翻过那个山头就是 167号界碑。”在这里工作16年的河南籍民警高腾指着远山说道:“虽然这片山没有名字,但我心里清楚着哩。”

      新警小马回过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四处张望,不禁感叹:“山真多呀!除了山,还是山。”“阿婷来的时候也这样说。”李晋军附和着。阿婷是李晋军的妻子,2017年辞去在浙江月收入2万元的工作,翻山越岭来到佤山陪伴丈夫戍边。

      和丈夫来这里的“初见”不同,11年过去了,她不像丈夫初来乍到时那样,新奇地拿出小本子标记线路,记录自己乘坐一路颠簸的大巴车,经过了哪几座山、哪几条河。而是从浙江出发时,她就打开了手机导航,目标定位祖国西南,一路跟随导航顺畅抵达。

      行至500级台阶处,石板越来越陡峭,台阶足有小腿高,“天梯”仿佛垂挂于山腰。地形崎岖险要,攀越必须手脚并用。此时,巡边小分队已明显感到吃力,于是停下来稍作休息。

      老民警杨江倚在台阶边的石头上,不禁感叹:“岁月不饶人啊,不像第一次爬这座山咯。”想当年,他还是个新兵时,每次来这里巡逻,战友都争抢着往前冲,看谁第一个冲锋到山顶。不知不觉,时间的齿轮,一转便是20年。“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这句杨江年轻时最喜欢的话,成了他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人生信条。

      一眨眼,李晋军在这条巡逻路上坚守、跋涉了17个春秋,见证了这条路从羊肠小道到千级阶梯的变化,这条路也见证了他的青春,见证了他与妻子阿婷的选择和奉献。

      时光如梭,从边防战士到移民管理警察,从朝气蓬勃到沉稳坚定,脚下这条路是记载着他的青春之路,也是承载着广大移民管理警察深厚家国情怀的奋进之路。

      看着同事们一个个努力攀爬的背影,小马原本酸痛难行的脚步,突然又变得铿锵有力起来。

      “拐个弯就到了!”李晋军说完,一行人都笑了。一路上,大家不知说了多少遍“拐个弯就到了”来哄骗小马,好似沉重的每一步之后都会迎来峰回路转。或许这样幽默的心理暗示,就是一代代戍边人在荒凉孤寂的边境山林中,无怨无悔坚守至今的“秘诀”。

      “到了!第1233级!”还在埋头苦爬时,李晋军的声音突然在头顶的树丛中响起。终于,在又一个峰回路转后,柳暗花明来了!

      站在 171号界碑前,放眼远眺,青山削翠,碧袖堆云。一时间,天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巡边小分队队员站在海拔2000米的山顶,凉风习习,一伸手似乎就能触摸到天空。山的尽头是一片绿茵,像是广阔的碧波,像是奔涌的大河,又像是国门卫士青春昂扬的模样。

      天梯,为何而建?为谁而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一代代用双脚丈量祖国疆土的戍边人,背井离乡、无怨无悔、扎根边疆,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为了祖国的安宁!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