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对党忠诚 信念坚定

    ——追忆“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的爱民事暖心事

    刊发时间:2023-12-26

    A3版

    作者:

      作为执行局局长,鲍卫忠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他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 的“三个规定”,给自己和亲友定下不准为案件打招呼、不准接受送礼、不准打听案情的“三不准”要求,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在鲍卫忠的带领下,自2015年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办理的800多件执行案件中,无一起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发生。他生前办公室悬挂的“公正执法 清正廉洁”锦旗,就是最好的印证。群众称他为正义“鲍公”,也是对他的由衷赞许和肯定。


    011.jpg

    “时代楷模”鲍卫忠


    跟师傅一起啃包子

      2009年3月,从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毕业不久的俸俊玲来到沧源县人民法院报到,随即被安排到书记员管理办公室工作,鲍卫忠成了她的第一位师傅。

      “当时,他是书记员管理办公室主任,我是一名刚进入法院系统的‘菜鸟’,我们有一年多的时间同在一个科室,也是他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书记员。”谈及10多年前发生的点滴,俸俊玲大部分的记忆已经模糊,但鲍卫忠对一件案子的处理细节不仅让她记忆深刻,而且受益终身。

      2009年4月的一天,鲍卫忠、法官赵卫忠以及俸俊玲一行三人前往勐角乡勐角村新寨一组调解案件。第一次下乡调解的俸俊玲很兴奋,一路上围着鲍卫忠问这问那,但这股兴奋劲儿随着路上长时间的颠簸消失殆尽。大家一大早从单位出发,快到中午11点才到被告家中,之后又等了原告半个多小时,调解才正式开始。

      俸俊玲回忆说,案件并不复杂,但存在一定难度:原告长期在外务工,其父去世时,由与其父相处时间较多的堂哥帮忙操办后事。后来,堂哥以原告是女性且丧葬费用是自己出资为由,占用了原告父亲留给原告的房子,随后原告将堂哥起诉至沧源县法院。

      为了这个案子,赵卫忠与鲍卫忠之前已经两次来到新寨一组调解,但因被告不配合,没有达成想要的结果。第三次,他们带着俸俊玲一同前往。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反复沟通中,被告终于同意商议归还房产。

      时间到了当天下午1点,已有起色的案件让一行人看到了解决的希望,但此时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这时被告提议,大家一起在他家里做饭吃。“盛情难却,我想着吃一顿饭应该没关系,可鲍主任果断拒绝了。”俸俊玲说。

      鲍卫忠耐心地跟原、被告说:“大家都饿了,但我们不能和你们一起吃饭,也希望你们能够理解。”被告说:“我知道你们不能单独和我们当中的任何一方吃饭,那我们双方一起吃就没事了。再说,我们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你们也找不到地方吃。”鲍卫忠说:“我们自己准备了,你们吃,吃好了喊我们一声,我们继续处理案子。”正当原、被告打算再次挽留时,他已带头走出了被告的家门。

      几人在离被告家20米左右的一棵大树旁坐下。鲍卫忠从背包中拿出一个塑料袋,将早上买的包子发给大家:“饿了吧?先吃个包子垫一垫,等处理完案件,带你们去乡上吃好吃的!”就这样,几个人一边吃着凉包子,一边商量着下一步案情的处理方向。吃完,鲍卫忠还不忘叮嘱俸俊玲:“我们有规定,不能接受执法对象吃请,哪怕原、被告都不介意,我们也要自觉遵守。”

      下午2点,原、被告商定好退还房子的时间,案件得到妥善解决。下午4点,俸俊玲也吃到了鲍卫忠允诺的丰盛“午餐”。

      这次下乡调解之行,不接受执法对象吃请的纪律意识在俸俊玲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时至今日,已是沧源县法院副院长的俸俊玲,时常会把鲍卫忠的这则小故事讲给刚进入法院工作的年轻人,就像她当年亲身经历时一样……


    退不回去的核桃

      沧源县法院办公室主任李红英和鲍卫忠认识10年了。

      执行局的工作有多难,李红英是知道的,她亲眼看着鲍卫忠从一个精干的小伙子,变成30多岁便白发满头的鲍局长。知道他在每个案件中都倾注心血,再小的事,只要关乎群众,他都会细致、妥帖地处理好,即便只是一袋核桃。

      这袋核桃是一对老夫妇给鲍卫忠送来的,为的是感谢鲍卫忠帮他们和另一方当事人化解了土地纠纷。

      清晨,两位老人来到法院,正赶上鲍卫忠带着执行局干警准备出去。看到两位老人,鲍卫忠先是一愣,随即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老人握着鲍卫忠的手,一边说着感谢的话,一边把手里的东西硬往鲍卫忠手上塞。

      “心意我领了,但东西你们拿回去,我们有规定,不能收!”鲍卫忠连忙推让,但老人执拗地说:“这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只是我们自家山上种的核桃,你收下尝尝。”然后把东西往鲍卫忠手里一塞,转身跑了。

      鲍卫忠刚追了几步,手里的核桃没抓好滚落一地,只能无奈地弯腰去捡,两位老人早跑得没影了。看到走过来的李红英,鲍卫忠边捡边喊:“小李快来,我请你吃核桃!”目睹了全过程的李红英连忙拒绝:“局长,当事人送的不能吃吧?”“没事儿没事儿,你先收着,我得赶着下乡了。”鲍卫忠说着把核桃递给李红英急匆匆离开了。

      新鲜的核桃还透着枝头的水汽,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就像老人说的,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但规定就是规定,不可逾越。

      当晚7点,李红英拎着核桃敲开了鲍卫忠家的门。看到紧张的李红英和手中的核桃,鲍卫忠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是不是不敢吃呀?放心吃吧,这是我买的。”见李红英一脸茫然,又解释道:“我们下午已经去两个老人的家里,把钱放下了。”李红英这才释然地跟着笑起来,同时也叹服鲍卫忠处理方式的灵活。

      回想起鲍卫忠处事的种种细节,李红英说:“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廉洁’的理念,但应该怎样做,鲍局长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没有实现的西藏之旅

      “等钱存够了,我们就去西藏旅行。”去世半年前,鲍卫忠给妻子周红和儿子们许下承诺。

      鲍卫忠和周红都是性格开朗、爱玩爱笑的人,但结婚20多年来,夫妻俩却没有一起外出旅游过。翻开家里的相册,一张游玩的照片都没有,甚至连一家四口的全家福照片都只有2张。“他太忙了,忙着照顾父母、忙着工作。”周红无奈地说。

      看到朋友在微信朋友圈“晒”旅游照,周红也很羡慕,甚至会觉得有些委屈。但看到疲惫的丈夫,周红又默默咽下了委屈:“我从没跟他提过想出去旅游。他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不可能有时间去旅游。我也知道,钱要留着给孩子看病,要养一家人。”实在心动了,周红就把在网上看到的风景分享给鲍卫忠,就当和他一起“云旅游”了。

      但是,细心的鲍卫忠怎会不知道妻子的心思。

      2021年初,鲍卫忠突然告诉周红,再过一段时间,就带她和儿子去西藏旅游。这可把周红和儿子高兴坏了。为了省钱,也为了旅行途中有伴,鲍卫忠还约了平时相处较好的几位朋友。几家人约定,大家设立一个“旅游小金库”,每月每家人往小金库里存200元,等钱存够了就出发。

      等待的日子里,一家人都很憧憬西藏之旅。儿子们缠着鲍卫忠问:“西藏在哪里?那儿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这可把夫妻俩难住了,他们悄悄上网搜攻略。眼看小金库一天天充实起来,几家人开始计划行程。

      然而,2021年10月23日,鲍卫忠的突然离世,打破了大家的旅行梦,“旅游小金库”也再未启封。


    忘不了的“洋瓜鸡”

      “咚、咚、咚……”2009年7月的一天早上,随着一阵敲门声响,正在办公桌前埋头看材料的鲍卫忠抬头便看见民事庭审判员陈明红走进办公室。

      “鲍主任,我上午要去班洪乡审理一件离婚案,麻烦你安排一名书记员跟我去。”还未等鲍卫忠开口,陈明红就说明了来意。

      不巧的是,当时所有的书记员都派出去了,只剩下鲍卫忠一人。“今天所有书记员都有任务,我跟你跑一趟吧。”鲍卫忠二话没说,随手拎起包就跟着陈明红上了车。

      当年,从沧源县城到班洪乡的路况较差,年久失修的路面被来往的车辆碾压得坑坑洼洼。在颠簸近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来到当事人家里。

      在当事人家里环视一周后,鲍卫忠和陈明红商量是否先试着调解一番,实在不行再判决离婚。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来说,离婚就意味着家庭四分五裂,意味着被族人看不起。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佤族法官,陈明红深知这些道理,为此她同意了鲍卫忠的建议,并和他分开做夫妻俩的思想工作。为了达到预期效果,鲍卫忠提议他去做女方思想工作,陈明红做男方工作。

      屋外的知了叫个不停,屋内的和解在紧张地进行着。从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到安抚当事人的悲观情绪,从当事人婚后的幸福生活谈到矛盾的产生,从当事人孩子学习情况聊到双方父母身体状况……经过鲍卫忠和陈明红一上午的努力,当事人终于有了共鸣。“我们一直聊到中午12点多,夫妻俩的态度都有了很大转变。”陈明红回忆说。

      临近午饭时间,为了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鲍卫忠和陈明红决定等他们吃完午饭后再接着聊,并谢绝了当事人留客吃饭的好意。

      忙碌了一上午,饥肠辘辘的他们才想起午饭还没有着落。按照以往的经验,处理这样的案子不用花很多时间,结束后返回县城吃午饭不成问题。因此,鲍卫忠和陈明红连面包、饼干等都没带。然而,更尴尬的是村里连一家小卖部都没有,如果回到班洪乡街上吃饭,来回需要花很长时间。

      就在大家为“去哪儿吃饭”发愁时,鲍卫忠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过了好一阵,鲍卫忠笑嘻嘻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略显神秘地说:“可以吃中午饭了。”

      “吃饭?难道这个村子还有餐馆不成?”带着一脸惊讶,陈明红他们跟着鲍卫忠进入村子。刚来到村民小组长家,就闻到一股浓香的鸡肉味。原来,鲍卫忠向该村民小组长家购买了一只鸡和几个藤上挂着的洋瓜,并借用他家的炊具炖了一锅“洋瓜鸡”。

      香喷喷的饭菜下肚后,大家顿感精神饱满,接着又到当事人家继续做工作。经过耐心劝说,调解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女方当事人当面书写撤诉申请,双方都表示今后要好好过日子。

      “或许是因为当时太饥饿,亦或是调解工作取得成功而心情舒畅,事隔多年,那顿‘洋瓜鸡’的味道我一直记得。”陈明红说。后来,她经常做这道菜,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面对说情打招呼,鲍卫忠刚正不阿、严词拒绝;面对调解时当事人的吃饭邀请,他严守规矩,自带干粮;即使家庭经济紧张,他也绝不以权谋私;当群众为表感谢把农产品悄悄留在法院时,他立即赶往当事人家用钱买下,不让其为难。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官的职业本色,严于律己,注重家风建设,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灯火常在,行者不孤。虽然鲍卫忠离开了,但他公正执法、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却像一盏明灯,引领着后来人继续前行。

           图片由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

           文内故事源于《人民法官鲍卫忠》,本报辑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