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有情有义 热血男儿

    ——追忆“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的爱民事暖心事

    刊发时间:2023-12-27

    A4版

    作者:

           身边人回忆起鲍卫忠生前的点滴,总有无尽的话题。这位外表黑壮、内心柔软的汉子,对家人体贴关怀,对朋友、同事爱护有加,对群众更是赤诚谦逊、耐心细致。正因为他这样用心生活,才能对身边的人、对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才能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把为民情怀深深根植在心里,并用他的 “铁汉柔情”赢得民心。这份“铁汉柔情”,有司法的公平和正义、睿智和赤诚、文明和善意,还有用生命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让我们看到公平正义是如此真实、如此质朴、如此鲜活,它体现在每个用智慧力量兑现胜诉权益的时刻、每个用善良真诚为民排忧解难的瞬间。

    01.jpg

    “时代楷模”鲍卫忠


    迟到10年的婚纱照

      婆婆和儿子不在家,夜深人静时,周红忍不住又拿出丈夫的照片一张张翻看、整理。

      周红最爱看的是那张婚纱照。照片上的鲍卫忠穿着花衬衣,头发乌黑浓密、微卷,他双手搂着周红,笑得十分甜蜜。照片旁边写着“十周年”的字样。

      1999 年 5 月 5 日,鲍卫忠与周红领取了结婚证。由于工作原因, 两人异地分居,聚少离多,迟迟没有举办婚礼。“人家都跟你领了证, 赶紧把婚宴办了,不能亏欠了她。”鲍卫忠的父亲催促他,并召集双方父母亲戚,共同商量定下了婚期。

      婚期定下之后,周红有了新期待,她告诉鲍卫忠:“我想拍一组婚纱照。”穿上洁白的婚纱,是每个女孩的梦想。那个时候,拍婚纱照是一件很流行的事,周红也想追赶潮流。“好好好,我们也拍婚纱照。”鲍卫忠宠溺地说。

      谁知,商定婚期的当天下午,鲍卫忠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经过抢救,虽保住了性命,但却终身瘫痪。这对于还沉浸在婚礼期待中的小两口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悲伤过后,鲍卫忠和周红毅然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瘫痪的父亲离不开人,夫妻俩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往家赶,接表弟的班,给父亲喂饭、擦洗身子、聊天解闷。把父亲照顾妥当后,两人才有时间休息。

      眼看婚期一天天接近,婚纱照还没有拍。“算了,不拍了。”看着为工作和家庭操劳而身心疲惫的鲍卫忠,周红十分心疼,主动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婚纱照,就连婚礼也是草草了事。

      8年后,鲍卫忠的父亲去世。在这 9 年间,周红再也没有提起过拍婚纱照的事。

      2009 年,鲍卫忠陪周红到临翔区检查身体。在路过一家婚纱店时,鲍卫忠突然停下脚步,望着橱窗里的婚纱出神。“你干什么?” 周红不解地问。“以前答应过你拍婚纱照的,今天终于有机会弥补了。”鲍卫忠说。不等周红反应,鲍卫忠就拉着她径直往店里走。

      周红没有想到,一直不善表达爱意的丈夫竟然还记得 10 年前的承诺。在惊讶与感动交织中,周红披上了洁白的婚纱。

      “那个时候的他,比刚结婚时胖不少,但头发还是乌黑浓密的。”周红一边翻看婚纱照,一边笑,“当时他还选了件红色的花衬衣,被我笑话了好久。”


    两枚热乎乎的煮鸡蛋

      在熙熙攘攘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汽车客运站,开往临翔区的客车马上就要发车了。上车前,鲍卫忠拉住鲍永民,从口袋里掏出两枚热乎乎的煮鸡蛋,塞到他手里。

      “当时物资比较匮乏,普通人家吃不上鸡蛋,能吃饱米饭已经很难得,他竟然把家里仅有的两枚鸡蛋给了我。”说起 40 年前的事,已经 55 岁的鲍永民有些哽咽,眼里泛起泪花。

      鲍永民和鲍卫忠在十几岁时就相识了,因为他和鲍卫忠的哥哥是同学。初中毕业后,鲍永民考上临沧市农业学校。临开学前,鲍永民背上行李,带着父母给的十几元钱出门,走了20 多公里山路,从糯良乡到县城汽车客运站买车票。

      当时车少人多,车票不好买,排了半天队,才买到第二天到临翔区的车票。这就意味着,鲍永民要在县城住一晚。

      买完车票后,鲍永民身上的钱已经不多,而住一晚招待所的费用将近 1 元钱,鲍永民舍不得。

      鲍永民打算到县城老电影院周围去碰碰运气,因为那里人多,说不定能遇到熟人接济一下。但转悠了半天,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遇到。有些灰心的鲍永民坐在路边,打算在车站或者路边对付一宿。

      “永民哥,你怎么坐在这里?”鲍永民抬头一看,原来是鲍卫忠兄弟俩。鲍永民很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说出了自己的难处。“走,今晚就住我家。”鲍卫忠向鲍永民发出热情邀约。

      来到鲍卫忠家后,鲍永民心里有些过意不去:鲍卫忠一家 6 口人,但只有两个房间,父母住一间,4 个孩子挤一间。显然,鲍永民的到来,让小孩的房间更拥挤了。

      然而,鲍卫忠的家人丝毫没觉得被打扰,热情欢迎鲍永民的到来。鲍卫忠兄弟俩张罗着给鲍永民铺床,翻出他们珍藏的小人书给鲍永民看,还拿出好吃的零食招待鲍永民。鲍卫忠的父母做了丰盛的晚餐,热情款待鲍永民。这一夜,鲍永民睡得香甜。

      第二天一大早,鲍永民就被烟火味熏醒了,原来是鲍卫忠在劈柴做饭,煮了一大锅面条。“鲍卫忠人很细心,他知道我到临翔区要坐六七个小时的车,怕我路上饿,都替我考虑到了。”鲍永民说。

      吃完早饭,鲍卫忠兄弟俩把鲍永民送到车站。临上车前,鲍卫忠拉住鲍永民,掏出两枚热乎乎的煮鸡蛋递给他。鲍永民记得,这是鲍家仅有的两枚鸡蛋,头一天晚上,鲍卫忠的弟弟吵着要吃,还被他父母呵斥了一顿。

      “把鸡蛋给了我,你回家会不会挨骂?”鲍永民担心地问。“不会,你放心吃。”鲍卫忠说。

      汽车启动了,车窗外的鲍卫忠兄弟俩向鲍永民挥手告别。车窗里,鲍永民握着两枚温热的鸡蛋,心里热乎乎的。


    外地同事的节假日

      由于时间太久远,以至于沧源县法院勐省法庭庭长彭加广认真回忆了很多次后也数不清楚,他到沧源工作后,究竟在鲍卫忠家过了多少个春节。“最少也有 10 次吧,肯定不会少于这个数字。” 一提起已经去世的老大哥鲍卫忠,彭加广忍不住眼睛红了。曾经的那段过往岁月,在他的口中变得清晰起来。

      2004年大学毕业后,彭加广通过考试到沧源县法院工作。“从家乡曲靖富源只身来到这里,可以说举目无亲。”彭加广还记得,他刚到法院报到时,心中充满了惶恐,身处陌生的环境,一切都需要去适应。

      身在异乡的人,最怕过节,初入社会的彭加广也是如此。

      “2005 年中秋节,因为路远回不了家,我一个人待在宿舍里,看着窗外月亮慢慢升起来,心中感到一阵酸楚。”彭加广说,那天晚上他正因为想家而郁郁寡欢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兄弟,在哪里啊?今天过节,快来我家吃饭,等你呢。”彭加广听出了鲍卫忠的声音,还没等他客套一句,电话那边便匆匆挂断了。

      彭加广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小跑到鲍卫忠家。“才进门,嫂子就递给我一碗热乎乎的鸡汤。”彭加广还记得,那天接过碗时,他忍不住想掉眼泪。

      看着眼前这个有些动情的小兄弟,鲍卫忠却道起歉来:“兄弟,对不住,刚刚才下乡回来,本来早上就要给你打电话的。快来快来, 把这里当自己家,你来了团圆饭才开席呢。”

      时隔多年后,想起当时的场景,彭加广依然有些动容。

      原本以为只是偶尔的关心,殊不知老大哥的关心一直持续了 10 多年。后来的日子里,逢年过节只要不回家,鲍卫忠都会把彭加广等外地同事请到家中一起聚聚,李佳方也是其中一员。

      2016 年 3 月,李佳方来到沧源县法院工作时,家人还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得知情况后,鲍卫忠逢年过节邀请同事小聚的名单中,就增加了李佳方的名字。

      每年的“五一”假期,沧源县都会举办“摸你黑”狂欢节,按照“放假不放人、放假不松劲”的要求,李佳方都会选择在沧源度过“五一” 假期。而李佳方每年都会收到鲍卫忠的邀请。

      “他家的院子就在路边,每次同事去家里做客,他和家人都会热情招待。”李佳方回忆说,特别是在每年的“摸你黑”狂欢节期间,会有很多佤族朋友来鲍卫忠家做客,而其他没办法回家的同事和朋友,也会跟他们一起烤肉、喝茶、舂野菜,享受佤族传统节日带来的欢乐。

      “干工作就像做人一样,一定要认真。”在鲍卫忠家,李佳方经常会听他讲起这句话。在这样的非正式场合,鲍卫忠更愿意将工作与为人处世的道理结合在一起讲述,而这样凡事率先带头、言传身教的方式,也让鲍卫忠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同事和朋友的认可。

      鲍卫忠的言行,让单位里家在外地的同事感到特别温暖。“那是鲍局长家,也是我们的家。”彭加广说。

      “前一个中秋节,就在那个熟悉的客厅里,鲍局长还教我用佤语唱《月亮升起来》。只是我五音不全,始终唱不好。”彭加广很伤感,10 多年了,习惯了那里的团圆热闹,习惯了那里的美味,可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一封迟到 22 年的信

      “红,你好,也许是太想你,昨夜怎么都无法入睡,闭上眼睛都是你的影子。再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没有你在身边,真不知道会怎样,不过想起你对我的爱,心也暖了起来……”

      2022 年清明节,周红在家备课,她在翻阅《幼儿歌(乐)曲简易伴奏编配法》时,一张陈旧发黄的信纸突然飘落,映入眼帘的是丈夫鲍卫忠熟悉的字迹。刚看了开头几句,周红的眼泪便夺眶而出。丈夫去世后,周红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但这一次最痛。

      词中有誓两心知。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让周红忆起和丈夫的点点滴滴。这封信的落款是 2000 年 6 月 24 日。这一年他们刚结婚不久,鲍卫忠在沧源县法院工作,周红在单甲乡工作,一个在县城一个在乡镇,电话和书信成了两人主要的联系方式。

      那时,鲍卫忠刚入职法院,他清楚这个工作专业性强,仅有高中学历的他深感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把思念之情深埋心底,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后来他相继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

      “领结婚证的当天,他都能迟到。那时,他经常加班到凌晨,出差一走就是好几天,我们偶尔也会短信交流,但只是简单地嘘寒问暖。”周红说。

      发现这封信的当天,周红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无意间发现了这封信,是不是冥冥之中你想告诉我,你是有多么爱我。”

      22 年前,鲍卫忠写下这封信,但为何没有寄出?“按照当时鲍卫忠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写完这封信后他可能是接到了重要的工作任务,或是有其他紧急事务要处理,也可能只是他想简单记录一下心情。”周红说。

      了解鲍卫忠的人都知道,这个憨厚的佤族汉子,虽然不善言辞, 但对待事情认真执着,工作如此,对待爱人亦是如此,就像他在信里写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我的爱依旧。”

      周红将这封信收藏在一本相册里,里面有鲍卫忠生前的照片和媒体的报道。多年后,等孩子们长大,她想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父亲,以父亲为榜样。

      图片由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

      文内故事源于《人民法官鲍卫忠》,本报辑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