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感动临沧2023年度人物”(临沧道德模范)

    刊发时间:2023-12-27

    A3版

    作者:

      在临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品读他们的感人事迹,令人敬佩、令人动容。他们用凡人善举,树起了一座座道德实践的标杆,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精神、主流价值的传承与弘扬,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魅力与力量。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大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今日刊发“感动临沧2023年度人物”(临沧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奋发有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沧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杨红军:

      三尺讲台守初心


      39年来,杨红军坚守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以校为家,上千名学生在他的教导下走出大山。因教学成绩突出,曾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云南好人”。

      1991年,杨红军调入沧源佤族自治县南腊完小工作,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这对一名乡村教师来说,就是一次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好机会。当时,县里的学校也向杨红军提出调动的想法,但他却毅然选择了留下,而这一留就是32年。

      每到周末,杨红军就从老师变成了“家长”,他会带着不能回家的学生到家里吃饭,还会给男生修剪头发,给他们买生活用品。“这么多年来,杨红军一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南腊完小职工陈向前是杨红军的第一批学生。他至今仍记得,自己上学时身体不好,家又离学校很远,从家里带来的中药,都是杨红军煎给他喝。

      杨红军对学生的爱,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午休时间,杨红军会去学生宿舍转一转,看到孩子们都在午休他才放心。上课时,看到还有没进教室的学生,他会习惯性地喊上一句:“动作快点,别迟到了!”从进入南腊任教,杨红军从热血青年走到了两鬓斑白。

      39年,是什么让杨红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里?答案是:热爱。他说,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正是因为甘为人梯的坚守,才托起了孩子们的人生梦想。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杨红军一样的乡村教师的热爱和坚守,才搭建起了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周新伟:

      双手“走”出小康路


      “我身体不健全,这是命。但我不想向命运低头。”在2020年全国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上,周新伟代表云南残疾人就“解决因残疾致贫的中国探索”作题为“绝不服输——双手走出小康路”交流发言时如是说。

      1990年1月,周新伟出生于永德县乌木龙乡蕨坝村。因为一场高烧,4岁时,周新伟下肢彻底瘫痪。腿不能用了,怎么办?8岁的周新伟学会了用手“走”路。从此,在海拔2000多米的彝乡山区小道,多了一位用双手“走”路的少年。

      然而,因种种原因,14岁的周新伟仍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校园。辍学回家后,他没有半点埋怨。他告诉自己绝不服输,别人能做到的他也一定能。

      6年后,父亲卖掉家中的3匹骡子,给20岁的周新伟置买了一辆三轮车。别看只是一辆小小的三轮车,对周新伟来说,这可是如虎添翼的好宝贝。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周新伟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有随之而来的政策倾斜,周新伟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性格要强的他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早日摘掉头上的“穷帽子”。

      2014年春,他开始走乡串寨收购茶叶。当周新伟把第一次赚到的500元钱交给母亲时,母亲忍不住哭了:“我的儿子会赚钱了。”

      2016年,在各方支持下,周新伟组建茶叶收购合作社,他的茶叶生意更加红火。从起初收购几百斤茶叶到现在年收购交易量上百吨,周新伟的努力带动了周边5个小组150家农户增收。他每年支付给茶农的茶叶款都在35万元以上,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的年轻人积极创业,你追我赶蔚然成风。富起来的周新伟不忘回报乡梓。近5年来,他义务为大家推销各类农副产品1260吨、大小牲畜600头。

      诚然,命运的改变离不开政策的帮扶,但更离不开他个人的艰苦努力。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劲头,用残缺的身体开创精彩的人生,周新伟做到了。


    李贵生:

      一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在一次意外中,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文乡邦烘村的李贵生,被火无情地烧毁了右手掌,造成终身残疾,那时他才一岁。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书写出“一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的励志故事。

      “只要努力,日子就不会差!”李贵生是邦烘村最早出村做生意的人,他把村里的土特产带到市场上,把生活用品从城里带到山区集市。几年下来,自己有了灵活的经营头脑,做小生意让他成为村里最早脱贫致富的人,他家也是第一家在村里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

      然而,命运给出一道道难题。2018年,妻子突发脑出血,经及时送医抢救后,生命虽无大碍,但生活起居都要人照顾。那时,妻子身患重病需要护理,大儿子就读大学需要供养,大女儿坐在轮椅上需要照顾,小女儿还在上小学,生活变得逼仄。

      “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只要努力一切会向好。”当时李贵生被选为邦烘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忙着村务,每天早起安顿好妻女之后,便到村上上班。

      李贵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村里发展烤烟等产业,李贵生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结合种植实际不断摸索总结,迅速成为了行家里手。2013年,县烟草公司还聘请他担任烤烟技术员,指导其他农户种植好烤烟。2019年以来,他又成了全村第一个搞桑蚕养殖的人。

      在邦烘村,李贵生帮助群众化解矛盾问题的事例数不胜数,哪家有困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只要他参与,村里的矛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成了村民最熟悉的暖心人。

      心有毅力,世间无碍。面对坎坷艰辛的人生之路,李贵生始终以乐观、冷静、担当负责的心态去面对,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没有一时一刻的退却,他以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活出了自己的尊严和精彩。


    杨洲:

      热血赴使命 行动践诺言


      2023年9月7日凌晨2时许,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而积劳成疾,加之当天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后,年仅40岁的杨洲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公安事业。

      从警19年来,杨洲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特别是担任基层派出所所长后,他走遍云县大朝山西镇全镇10村124寨、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以“维护一方稳定、守卫一方平安”为己任,带领民辅警扎实做好打击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

      杨洲担任所长期间,云县大朝山西镇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交通事故,辖区群众安全感逐年上升,派出所各项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自全国开展打击治理涉缅北电信网络诈骗相关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以来,杨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连续1个月在派出所值守,日夜奋战在辖区社会治安管控、电诈治理、反诈App安装、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一线,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19年的公安工作中,杨洲共参与办理刑事案件60起,治安行政案件54起,查获违法人员95人,处理道路交通事故2200余起,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57080起,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073起。从未发生一起因执法不规范、不文明或其他不良行为受到群众反映或有效投诉的案(事)件。

      杨洲走了,离开了他最热爱的公安事业,离开了喜爱他、牵挂他的亲人和战友,还有年仅9岁的女儿,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父老乡亲。他把平凡而短暂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基层公安事业,忠诚践行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庄严承诺。


    王平:

      驻守山巅显担当


      1983年3月10日,年仅17岁的王平被派往永德县广播电视局棠梨山电视差转台工作。这里海拨2649米,坡陡路险,令人望而生畏,王平一守就守护了39年。

      棠梨山的设备都靠人背马驮运送上山,王平参与了运送和安装工作。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和技术难度的加大,他努力钻研技术和业务,独立排除和解决了无数的机器设备故障和技术难题,确保了永德县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传输和覆盖,为全县实现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打下了基础。

      1999年春节,正是万家团圆之时,棠梨山微波由于雷击主电源被打断,王平马上维修,由于电源爆炸起火,他的头发、眉毛被烧掉,衣服被烧,皮肤被轻微烧伤。

      平时,王平还要承担着高风险作业。微波发射是30米高的铁塔,每年都需爬上去取下损坏的发射机器背到县城修好,再背回山上,爬上铁塔安装好。有些维修材料得从外省发来,王平还得下山肩扛手提拿回山上修理安装,有时所背材料重达十几公斤。王平说:“没有马驮,只有人背,没有责任心,这项工作简直没法干。”

      孤寂,是驻守高山差转台最大的对手。白天看山色,夜里听风声,王平对工作无怨无悔,也问心无愧,却亏欠着父母,他也很想下山与孩子们在一起,为妻子分担一点家务,但广电人的职责,让他坚守了下来,他用平稳的电波给千家万户捎去了温暖和欢乐。

      棠梨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王平不敢毁林开荒种地,每月所需的大米、肉、油、蔬菜等都得下山背,时常还得背机器设备,他不知磨坏了多少双鞋,肩膀勒出了厚厚的老茧。年轻的时候,王平在坡度近六、七十度的棠梨山上,从峰顶到山脚,背着十几公斤重的东西,3个多小时可以跑个来回,现在要走6、7个小时,感到很吃力。从青年到中年,王平为永德广电事业,付出的实在太多。


    李华沧:

      身残志坚勇创业 不忘初心助乡邻


      12岁时的一场疾病,导致李华沧不幸双目失明。面对命运的安排,他竭力前行,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生活的一片天,他坚强努力、乐善好施,活出了自己的光彩。

      在凤庆县残联的帮助下,李华沧得到了在盲人技术培训学校学习保健按摩的机会。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懂就问,用心学,用心记,认真实践,顺利取得了初级按摩师资格证并获得优秀学员证书。

      2013年,李华沧决定回家乡开店,自己创业。他自主创业的想法得到凤庆县残联的支持。2013年5月,李华沧正式运营了凤庆县第一家盲人推拿服务店。一年后,李华沧在凤庆县城的华意盲人推拿服务中心开业。经过几年的打拼,李华沧获得了中级、高级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不但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也实现了家庭生活逐步奔小康。

      自己的生活好起来的李华沧,想到更多的是帮助他人。自开店至今,李华沧为其他盲人朋友提供就业岗位10多个,培训200多人(次)。只要到店里就业的盲人,李华沧都会认真给予培训和照顾,积极支持他们开店,指导他们如何经营。目前,已有4名徒弟独立开店,辐射带动凤庆、镇康、永德、云县等地的100余名盲人朋友就业。

      李华沧说盲人群体本来就看不见,接受社会知识的渠道就很狭窄,一定要加强学习。他自己时常用音频平台学习,也时时为盲人朋友着想,将学习平台推荐给其他盲人。2023年5月,他了解到使用听书机可以让盲人更方便快捷地学习到新的知识,随后他主动与市图书馆申请联系,为盲人朋友争取到听书机280台,拓宽了盲人朋友学习渠道。

      坚强努力、乐善好施的李华沧先后被推荐为创业能手和省级残疾人自主创业户,并于2021年通过了云南省盲人保健按摩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2023年,他被评为云南省就业创业领军人才,并被推选为临沧市盲人协会主席和凤庆县盲人协会主席,还当选为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

      李华沧虽然看不见光,但他一直在发光。


    刘伟良:

      兴业助残典范


      20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朴实、善良和担当,富企不忘富民,以一颗赤子之心投身残疾人事业,在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脱贫致富中付出了满腔热血和汗水,他便是云县家盟茶叶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伟良。

      刘伟良先后荣获“临沧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临沧市拔尖农村实用人才”“临沧市优秀共产党员”“临沧市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评“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云南省农民工创业带动先进典型”“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

      刘伟良从小生长在云县茶房,怀着对故土和茶叶的热爱,他创建了云南家盟茶业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他富企不忘富民,心系残疾人生产生活,直接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21个,间接解决残疾人就业58人,帮助5名残疾人创办茶叶初制所,并对其产品进行收购,确保产品销路。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营模式辐射带动212名残疾人发展优质标准化茶园基地500亩,有机茶园500亩、实现残疾人农户增收256万元。

      多年来,刘伟良一直把残疾职工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每年,刘伟良亲自组织对个别困难、丧偶、受灾残疾职工,进行探访慰问,共慰问100多人,把温暖送到残疾职工心坎上,成了残疾人的“好帮手”“贴心人”。他还经常给残疾人子女捐资助学,为残疾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每年重阳节,他都要专门去看望残疾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

      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累计花费60多万元组织当地农户开展产业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农用物资帮扶,先后发放复合肥50吨、茶叶修剪机等农具200多件、高香型梅占茶苗20万棵、洋瓜薯5万棵、重楼种子200公斤,累计花费50多万元。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做好事”。刘伟良20余载矢志不渝为残疾人事业做奉献,守望青青茶山,守望着这群需要帮助的人。


    梅书勇:

      舍身取义勇担当


      2021年12月8日晚,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丙令村的左某,因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争吵,情绪异常激动,扬言要跳楼自杀。租住左某家房屋的梅书勇出于善良和正义的本性,从一楼来到二楼左某的房屋门口,为避免左某发生意外,他跃过二楼走道的防护栏,跳到钢架树脂瓦房顶上,欲拉住左某制止其跳楼行为。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在梅书勇踩到屋顶的瞬间,屋顶树脂瓦被踩烂,梅书勇直接坠落到一楼水泥地面上。

      梅书勇从二楼坠落后,头部及身体多处严重损伤,被送到耿马县医院进行救治,后因病情危重先后转至临沧市人民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治疗,治疗期间先后花费了20余万元费用。

      经耿马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梅书勇损伤程度为外伤致大脑器质性损害,语言功能丧失,四肢瘫及意识障碍,极重度智能减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鉴定为重伤一级。目前,家人将梅书勇接回家中照顾,日常对他进行简要康复治疗。

      在生死一瞬间,梅书勇近乎本能的救人壮举感染了很多人。在大家的眼里,梅书勇一直都是乐于助人、不计回报。梅书勇常说:“人活在世上谁没有个急事难事,遇见了能帮就帮。”所以只要有人需要帮忙,他一定不会推辞。

      班必村党总支副书记饶秋明说:“平时,村上出义务工也属他最积极,每次总是第一个到,不管脏活累活,从不计较挑拣,总是忙前忙后有始有终等事情结束了最后一个才离开回家。”平时,梅书勇是一个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人,左邻右舍都非常喜欢他。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梅书勇让我们看到,舍生取义,救人危难,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从未离开,人性的伟大在他身上闪耀着熠熠生辉。


    杨丽:

      诚实守信新农人


      返乡创业的八零后杨丽,依托临沧咪多啰食品有限公司,把临翔区的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立志为临翔农特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

      咪多啰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养殖、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成立3年来,向国家依法纳税230多万元。靠着诚信经营,公司目前拥有知识产权17项,获得了第六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海)金奖,2023年6月获评国家级质量·服务·信誉AAA企业。

      公司成立之初,如何让农户跟着自己走,按自己的要求种(养)出合格的农产品。杨丽想了许多办法,最后通过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种养技术、统一回收价格来保证原料品质。但事与愿违,还是出现了生猪养殖户的猪仔还没养大就不愿再养;核桃种植户不按收购标准,交付的核桃果仁是黑的;“拇指玉米”种植户没有按期售卖玉米,玉米已过度成熟等问题。杨丽本可以按合同拒收,但为了农户利益,没养大的猪,杨丽接手继续养,黑仁核桃收上来后统一销毁,玉米按合同收购,进而让群众明白产品质量和标准的重要性。其他农户看到尽管有损失,杨丽依然兑现了承诺,对她和她的企业更加信任了。

      在做好自己产品的同时,杨丽还把优质的临沧茶叶、坚果、蜂蜜等农产品外销到昆明、上海等地,真正实现了她把家乡优质农产品带出大山的愿望。

      在“新农人”这个身份上,杨丽又担起了更多责任。问她未来的路怎么走,她回答“诚信为本,脚踏实地!”


    金东叶:

      半生孝行伴家庭


      在镇康县木场乡木场村,尽管知道鲁学强有体弱多病的母亲和智力障碍的弟弟,但金东叶依旧毅然决然嫁给了他。成婚后,两人的日子简单而美满,一双儿女先后降生,更是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改变了这一切。2013年,鲁学强不幸遭遇车祸,导致下半身终身性瘫痪,家庭顶梁柱转眼变成了一个病人。

      从此,金东叶成了这个家唯一的支撑,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全部重担。为了让鲁学强尽快康复,金东叶给他买了康复训练仪器,抽空陪他聊天,帮助他从自怨自艾中逐渐走了出来。

      此外,金东叶还要为生计奔忙。她主动报名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不断精进采茶、炒茶技术,学习先进的核桃管护技术,只为了让自家的茶叶、核桃能多卖些钱。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金东叶还搞起了废品回收。她总笑着说:“我不怕苦,只要家人平安健康,我就觉得值得。”

      在儿女的成长中,她以身作则,传承孝心。孩子们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尊敬师长,学习成绩优异。他们还学会了给父亲洗衣叠被、给奶奶端水喂药、为叔叔清理脏污……

      在金东叶和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坐了10年轮椅的鲁学强除了依旧无法站立,但身体健康程度已大大改善。金东叶的辛苦付出,鲁学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他也不闲着,主动在家养殖鸡鸭、栽花种菜,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他家先后荣获“云南省最美家庭”“镇康县和睦家庭”“镇康县文明家庭”等荣誉。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