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我在临沧挺好的!

    刊发时间:2024-02-11

    A3版

    作者:彭文昌 阮海燕 陈龙 吴明美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有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有让你离不开的生活方式,还有让你富起来的好收成。近年来,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异乡人来到临沧这座城市打拼、追梦,与临沧一同成长。曾经为了家,他们穿越千山万水;如今为了家,他们停下脚步,把临沧当成第二故乡认真经营,他们用温暖与深情、坚韧与奋进,收获了“家”就在身边的幸福与快乐。他们常说:“我在临沧挺好的!”


    杨勇:接地气的医学博士

      2023年11月,杨勇来到临翔区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开始了为期1年的医疗帮扶工作。来临沧前,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的医学博士。

      从湖北武汉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来到云南临沧边疆医院,杨勇没有因为陌生工作环境的变换而带来不适,倒是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临沧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淳朴的民风,让他接收到了更多的地气,有了更多的踏实。

      “这里山好水好,但群众防治意识薄弱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合理导致慢性病在当地农村地区仍呈多发、高发态势。”刚到临沧的两个多月,杨勇已对当地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趋势作出了分析研判。

      人民群众对慢病诊疗需求的迫切也让杨勇有了自己初步的工作规划。“加大慢性病知识的宣传,从‘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着力打造临翔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体系。”

      杨勇说:“一年的时间很短,结合自身擅长的冠心病介入诊疗,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学术交流培训及教学科研协作等方式,不断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帮扶,就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手术中,杨勇详细讲解手术过程,手把手教学,努力让科室医生快速掌握手术技能;

      查房时,他讲解每位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原则和实施具体治疗方案时的注意事项,使科室人员对诊疗行为更加规范;

      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他积极运用医学新观点分析病情,开拓大家的思路,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

      短短两个月,在杨勇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完成了70余例心脏介入手术。

      当患者和家属听到杨勇是来自大医院的专家时,他们脸上是满怀希望的神情,他明白这正是他来临沧的意义所在。他说:“守护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我责无旁贷。”


    金红波:临沧如茶,回味悠长

      “我是一名商人,赚钱是我的目标,但把临沧茶带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沧茶,更是我的初衷。”临沧研鸿商贸有限公司经理金红波如是说。

      金红波与茶的缘分,自小便已经结下。“我是浙江人,从小就是喝西湖龙井长大的。”金红波说,来到临沧,她又深深地迷上了临沧的古树茶。

      1999年,新婚未满一年的金红波便和丈夫来到临沧,开始了他们的打拼之旅。初到临沧,他们做起了服装生意,凭借服装品质好、款式新,他家的生意尤为红火,这让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在临沧站稳脚跟,还结识到了许多临沧本地的生意伙伴。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做茶的朋友给金红波送了一份“山头茶”。起初,金红波并没有过分在意,在简单的冲泡之后,一尝,不得了,茶汤甘润,口感舒适,回味悠长。“自那以后,我便开始关注临沧茶、了解临沧茶。”回想当时,临沧茶给金红波带来的回甘还犹在嘴角。

      时代在变迁,人们对服饰的追求越来越多元,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金红波一家的服装生意渐渐出现了颓势,他们开始另谋出路。“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做茶生意,因为临沧茶品质好、质量高,大有可图,同时也是觉得可惜,临沧茶那么好,外面的人却无缘品尝。”金红波说。

      如今,金红波自学并考取了高级品茶师资格证,还熟练掌握了制茶的全套流程,从树上采摘鲜叶到最终的远销,金红波都层层参与,亲自把关。“我们有了自己的茶叶种植基地,从源头上开始把质量关,让我对外销更有底气了,也能让更多人品尝到临沧的好茶。”金红波说。

      “现在,政府组织的‘临品出滇’活动,我每次都主动报名。因为这个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向外推广临沧茶的最佳平台。”金红波说。“临品出滇”活动从第一站广东省深圳市开始,先后走进上海、福建、陕西、江西,还走进西藏拉萨,每次都能从参展队伍中找到金红波的身影,她总是亲力亲为,远赴千里,只为临沧茶走得出去、走得更远。

      金红波注册了临沧研鸿商贸有限公司,全力推广临沧茶。“临沧茶不应该默默无闻。相信只要我用心做,一定能做出一番成绩。临沧人杰地灵,我有信心。”金红波说。


    王璐微:全家都是地道“临沧人”

           “吉林与临沧相差数千公里,我当初只是为了谋一份工作来到临沧,来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临沧这个地方。”王璐微回忆起20年前的过往说道。2003年,年仅18岁的王璐微,在临沧因“撤地设市”而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的机缘下,成功被当时的临沧市广播电视局录取,成为了一名播音员。

           来自吉林的王璐微,初到临沧的最大感受是气候的差异。“吉林四季变化特别明显,尤其是冬天,下雪后冷得不得了。”临沧四季如春、年平均18.8摄氏度的气候让她惊喜连连,异常喜欢。

           年轻的王璐微孤身一人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气候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但彷徨仍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她。“我那时候年纪小,又是外地人,来之前我真挺怕被排挤的。”担忧无可避免,但热情能够将它感化。“结果,来之后大家都很热情,对我也特别照顾,那时候我就觉得临沧很适合待下来。”她这一待,便是整整20年。

           20年前的王璐微漂泊无依,20年后的她已在临沧落地生根。经朋友介绍,王璐微与来自云县的李山杰相识、相恋、相爱,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如今,她与丈夫已携手走过11年,也有了孩子。

           5年前,作为家中独生女,王璐微在丈夫的支持下,把吉林老家的父母也接到了临沧。“我父母很适应临沧,他们还一直夸临沧气候好、空气好,待着舒心。”王璐微说。如今,王璐微一家在临沧定居,轻松惬意、生活甜蜜。

           20年间,王璐微的饮食习惯也已悄然改变。“我现在回吉林走亲戚,时间待不长,就馋一碗临沧的米线,形成习惯了,长时间吃不到就会难受。”20年的潜移默化,王璐微已经成为地道的“临沧人”。


    成杭海:这里有家人的温暖

      “当时年轻气盛,希望能闯出一番事业,刚好有个朋友邀请我来临沧创业,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就来了。”回忆起刚来临沧的情景,来自玉溪的成杭海这样告诉记者。

      2017年,成杭海受朋友之邀来临沧接手一个准备转让的汽车厂,出于种种原因,项目没有谈成,但临沧这座城市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临沧各项事业都处于快速上升期,非常有发展前景。”成杭海说,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临沧房租、物价都更低,竞争也更小,更具发展空间。

      虽然当时没有留在临沧,但在临沧创业、发展的想法却在成杭海心里埋下了种子。

      2019年,成杭海再次来到临沧,对创业满怀憧憬的他并没有第一时间投入创业之中。“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是在这座城市打工。”带着这样的想法,对餐饮颇感兴趣的成杭海进入了临沧一家餐厅工作。在那里,成杭海看到了临沧餐饮行业的商机,亲身感受到了临沧人的淳朴、真诚,也让他爱上了这座温暖的小城。

      半年后,成杭海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名叫“泰喜悦膳”的泰国菜餐厅。2020年,餐厅重新注册、装修,改名为“泰芙莲”,餐厅生意越来越好。

      “我喜欢温暖的临沧气候,更喜欢临沧人的淳朴和真诚。”说起对临沧人的印象,成杭海首先想到了店里的20多名员工。成杭海回忆到,餐厅开了不到一年便发生了疫情,餐厅经营一度陷入低谷。“那时候几乎发不出工资了,但我的员工一直没有离开。”正是临沧人淳朴、真诚的品格打动了他,把经营好餐厅,带领员工创造更好的生活当成一份责任,支撑他坚持了下来,让餐厅逐渐回到正轨。

      现在,餐厅一直保持盈利状态,成杭海也给了始终支持他的员工更多福利。他给员工开出高于行业水平40%的工资,坚持每天14:00-16:00不营业,给员工充足的休整时间,“说是员工,但他们更像是我的家人。”成杭海如是说。

      “目前,餐厅进行了新一轮的投资装修,餐厅名声也越来越响,近年来临沧一直在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届时餐厅食材进口和运输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未来,成杭海希望能与“家乡临沧”一同成长。


    周贺:我在临沧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每年冬天,北京人周贺都会选择到一个气候温暖的地方过冬,今年他到了临沧。

      每年秋天,这只“大雁”都会为自己找寻这一年的过冬地。偶然的机会,周贺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了自由洒脱的“啊数瑟”,顺着歌声,他发现了边境上的小县城,更发现了这座气候宜人的临沧城。

      上网找房、把行李打包寄给房屋中介——2023年11月28日,这个行动派来到临翔区,到了玉龙花园他短租的房屋。

      “进屋推开窗的一刹那,我发现多虑了。”周贺笑着说。来之前他担心房屋会不会太偏,视野好不好,可他看到的是碧波荡漾的玉龙湖、巍然岿立的锁水阁、绿树成荫的南汀河步道……楼下吃喝购物都有,连快递点都那么齐全,住在这里的第一晚,睡得无比安稳。

      安顿下来后,周贺买了一辆二手电瓶车,第一时间到了市图书馆。“了解临沧,除了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在《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这个旅人找到了想去的地方。

      旅行就此开始,骑上了代步工具,到临翔区的村寨了解傣族、拉祜族的民俗文化,到云县幸福镇勐底村去认识俐侎人,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景亢看茶、喝咖啡,还到了凤庆县的鲁史古镇,踏上茶马古道……

      一路看风景,一路认识不同的人。热情、好客、淳朴,是周贺对临沧人最直观的感受。去俐侎村寨的山路十八弯,他连人带车摔了下来,路边干活的村民毫不犹豫地把他带回家处理伤口;到鲁史古镇,电瓶车坏在半路,当地村民帮他找拖拉机拉上电瓶车去修理……他直言,在临沧,感受到了什么叫真诚。临沧有最适宜居住的气候,最绚烂的民族文化,最迷人的山野风景,但最美的还是人!

      他说,到临沧过冬选对了。这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恒春临沧”名副其实。“朋友受不了北京的气温,已经跑来找我避寒了。我们都觉得临沧没有冬天,这样的温度简直没有寒假之说。临沧人的幸福指数很高,空气清新,气候适宜,生活惬意,到了这里会忘掉很多事情,享受当下那份宁静。”他的脸上,笑意怎么也抑制不住。

      两个多月,周贺认识了很多临沧朋友,楼下卖酒的夫妇、开小吃店的一家人以及热情的村民……“过年就在临沧,已经有朋友邀请我到他家过年了。”周贺对远在北京的母亲说,在这里过年,他不会孤单。

      不过,最让他牵挂的东西,他还没看到,周贺说:“回北京之前,我一定要去镇康县,找寻最初把我吸引来的‘啊数瑟’。”他要醉在这片歌声里,醉在最热忱的临沧。


    记者手记

          “一个人带起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在采访中,几位外地的“临沧人”,对临沧如数家珍、赞不绝口,他们热爱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人民。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事业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有的甚至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中,或是朋友邀约,或是慕名而来,但相同的是,他们生活在临沧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幸福快乐,一言一语中、一笑一颦间,无不透露出“我在临沧挺好的”的收获和满足。他们是临沧宽容以待、温暖至深的最好注解。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