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十九大精神传遍民族村寨
永德沧源开展特色宣讲
让十九大精神传遍民族村寨
本报讯 (通讯员 吴 建) “用俐侎语言给我们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感觉很亲切,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大家都爱听。”这是11月3日下午,永德县乌木龙乡菖蒲塘村村民杨万成听取用彝族支系俐侎语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后的深切感受。
“听了宣讲后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村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带领农村的基层党员群众,还有我们的俐侎同胞,共同一起努力,一起发展,争取早日脱贫,共同奔小康。”菖蒲塘村支书李正廷坦言。
“今天,来这里听讲的村民都是俐侎人,如果不用本民族的语言宣讲,一般都听不懂。根据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语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有效路径。”县委宣讲团成员、县民宗局副局长张金文介绍用民族语言宣讲的重要性。
永德县居住着佤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近段时间,在傣家庭院、布朗人家、彝家村寨、田间地头,总能看见宣讲员的身影,他们用农家话、家乡话、民族话,采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语汇,把理论“翻译”成通俗、形象的群众语言,结合如何脱贫致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推动村容整洁等群众关心的话题,形成“接地气”“沾雨露”的宣讲稿。一场场民族语言宣讲报告,是一堂堂生动的党课,一次次精神的“及时雨”,更是广大干部同群众一次深层次的交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严寒冬,为谱写好中国梦的永德篇章,团结奋进的热流在永德大地汇聚、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正如火如荼。据了解,目前,永德县组织深入村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会议100余场次,参与学习的农村党员群众达5000余人。
又讯 (通讯员 杨兴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0月31日,在沧源自治县糯良乡糯良村光荣新村,县委宣讲团成员、县社科联主席爱星·西涅在用佤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沧源有常住人口18.78万人,佤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为增进广大佤族群众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该县组织宣讲团赴基层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佤语宣讲。宣讲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展开,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在光荣新村广场,佤族群众聚在一起,认真聆听宣讲。“听了佤语宣讲,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认识更深了,这样的学习更容易记得住记得牢。”光荣新村第一支部书记赵红云说,“我们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将抓住机遇,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发展产业,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听到这里,患有严重高血压的58岁村民田艾保感触颇多地说,近年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里建起了村卫生室,老百姓不出村就可以看病买药,有大病也不用担心,村民可享受到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阿佤人民实现了‘飞天梦’,修通了进村入户的硬板路,我们广大佤族群众的房子也盖起了,孩子上学也享受到14年免费教育,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糯良村主任李新华说,“现在高速公路也要开始修建了,以后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