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与“扶智”并重
——云南大学挂钩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工作纪实
隆冬时节,从凤庆县城乘车出发,跨过澜沧江,沿着澜沧江畔逆流而上,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鲁史镇河边村。村支书李正勋说:“我们村三面环山,出村道路凹凸不平,到永新街步行需4个多小时,到鲁史街就更远了,自从云南大学挂钩帮扶后,多方协调资金,水泥硬板路修到家门口,出行方便了,运输条件改善了,茶叶核桃等农作物降低了运输成本,增收有了盼头。”
地处凤庆北部的河边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05户农户782人,一直以来,村民们因交通不便,土壤贫瘠,祖祖辈辈依靠种粮为生。2015年8月,河边村成为云南大学“挂包帮、转走访”挂钩联系点后,及时建立了工作制度,调整充实了学校精准扶贫领导小组, 1名队长9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
“云南大学扶贫队员教我们在核桃树下套种魔芋,发展立体农业,促进增收。”村民李玉华说,如今鲜魔芋价格4块多一公斤,在自家核桃树下套种了3亩魔芋,能有几千块钱收入。目前,该村核桃套种魔芋350亩,平均产量每亩2000斤鲜魔芋。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云南大学扶贫办主任崔茂乔说,只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接受教育,才能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云南大学帮助补齐教育这块扶贫攻坚中的短板,就是牵住了逐步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河边完小是大山深处的学校,学生均为留守儿童。”驻村队员童露说,两年前,校舍陈旧简陋、教学设备匮乏、卫生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缺少教学设施。云南大学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经过两年援建,河边完小的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校舍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20平方米扩大到目前的766平方米,配置了电脑、校园广播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室等,让远在昆明的云大附小与河边完小实现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使山村的孩子享受到与省城学生一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为更好实施教育扶贫,云南大学实施“校际交流”互助战略,采取单向支教、双向互派及送课下乡等形式,开展“带教、送教、支教”活动。向凤庆县捐赠电脑90台、航天神通云教学机2台,书架70个;为在云南大学就读的鲁史籍在校大学生除享受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外,还对他们实行学费、住宿费全免。
云南大学还把促进贫困地区文化发展作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2017年10月向鲁史镇云大书院捐赠了价值近50万元的上万册图书,并为设立在鲁史镇的“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采风创作实践基地”授牌。至此,书院藏书量超过5万册,为当地老百姓提高文化修养,改变落后的观念意识提供更为方便的平台。
“不断推进文化扶贫,帮扶贫困村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将‘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驻村工作队队长汪广明说,云南大学还先后投资130余万元为河边村硬化了部分村组道路、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建设了两所村级活动场所,配有篮球场、音影像系统、文化活动室等,其中一个活动场所还配备了集农民技能培训、农村信息服务及电商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时常邀请专家集中授课,培育“科学种养、电商销售”产业链。
“河边村卫生室和云南大学校医院远程医疗系统互动已投入使用,云大自主研发的烟叶节能环保烤房即将投入建设……”在河边村群众眼里,云南大学倾心帮扶真实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