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照边疆 道路越走越宽阔

——沧源交通从落后闭塞向通畅开放变迁
刊发时间:2019-08-05 A1版  作者:关汪武

  打通沧源佤族自治县与外界互联互通的“空中通道”,构筑公路、航空并存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新中国成立以来,沧源交通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从闭塞的边疆转向开放的前沿,全县各族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解放前,沧源只有几条狭窄的古驿道能通向外界,境内主要依靠一些晴通雨阻、起伏不定的马帮驿道,以人背、肩扛和牛马驮运的方式来完成交通运输。1957年7月,沧源“勐沧公路”开工建设,在云南省公路局第五工程处的艰苦努力下,于1958年7月打通了从“海孟公路”勐省岔口向南连接南撒的29公里公路,而后续建任务移交地方,同年11月,经过近3000余名建设者的共同奋战,修通了南撒至县城勐董的毛路,使边陲沧源得以通过全长59.3公里的“勐沧公路”经“海孟公路”一直连接到临沧、昆明和祖国内地。
  “‘勐沧公路’的开通结束了沧源没有公路的历史。”沧源史料记载,“勐沧、勐回、南沧、永和、南安、小团……”省县乡公路的建设,开启了沧源公路建设的新纪元。1957年至1977年,在国家的扶持下,沧源累计建成公路53条(段)588.81公里;1990年,沧源公路里程达到1269.2公里。抓住“以工代赈”、国防边防公路建设等政策机遇,沧源大干乡村公路、经济园区道路建设,至1997 年全县93 个村(社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进入 21 世纪,国家实施通县油路工程,2002年 4 月,沧源第一条通县油路(耿沧油路)建成通车,沧源公路等级实现了质的飞跃,到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2公里,93个村(社区)通畅率达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南立线、耿沧线、小沧线 3 条经济干线为骨架,干支结合、内外相连、城乡沟通的公路运输网络。
  “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在沧源坐上飞机。” 2016年12月8日,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家在沧源佤乡花苑小区的退休老干部王锋成为第一批乘坐沧源至昆明航班的旅客。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出一趟远门真是太难了,从沧源到昆明每两天才有一班车,需要5天4夜的时间,前提还是别赶上塌方、堵车。现在机场建成通航,从沧源到昆明只需50分钟左右的时间。
  沧源佤山机场的建成通航是沧源交通事业的新里程碑,彻底打破了沧源发展受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制约的瓶颈,加快了区域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化,助推沧源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沧源沿边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全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指日可待。
  沧源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广大佤乡群众享受到了实惠。勐董镇芒摆村村民肖叶伞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芒摆村进村的道路十分难走,每逢收稻谷时,村民们都需要上下进行中转,才可以把谷子运到村里。如果赶上村民突发疾病,大家只好用两棵竹子绑上椅子,做成临时的滑竿,走小路将病人抬到医院。”现在,一条8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到村里,村民曾经的出行苦恼现在没有了。
  肖叶伞介绍,种植销售时鲜蔬菜一直是她家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过去要将蔬菜和特产销售至县城需要靠肩挑背驮,种得多卖得少。进村道路硬化后, 肖叶伞买了辆三轮车,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卖菜的收入。
  “我们村不愁没有地种,但交通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谁又有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呢?要致富,先修路。”家在班洪公坎村的杨光明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公坎村是班洪乡的一个边远村,全村412户1476人,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近4亩的耕地面积,村子同样因交通制约而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依托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一条15公里长的进村硬板路修建完成,公坎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杨光明说:“现在路修好了,我们要抱团发展产业,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生活。”
  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空中,从县内到县外,从境内到境外,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沧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构建形成,民生坦途正支撑引领着佤乡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港湾。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837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党的光辉照边疆 道路越走越宽阔

——沧源交通从落后闭塞向通畅开放变迁

刊发时间:2019-08-05 A1版  作者:关汪武 【字体:大 中 小】

  打通沧源佤族自治县与外界互联互通的“空中通道”,构筑公路、航空并存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新中国成立以来,沧源交通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从闭塞的边疆转向开放的前沿,全县各族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解放前,沧源只有几条狭窄的古驿道能通向外界,境内主要依靠一些晴通雨阻、起伏不定的马帮驿道,以人背、肩扛和牛马驮运的方式来完成交通运输。1957年7月,沧源“勐沧公路”开工建设,在云南省公路局第五工程处的艰苦努力下,于1958年7月打通了从“海孟公路”勐省岔口向南连接南撒的29公里公路,而后续建任务移交地方,同年11月,经过近3000余名建设者的共同奋战,修通了南撒至县城勐董的毛路,使边陲沧源得以通过全长59.3公里的“勐沧公路”经“海孟公路”一直连接到临沧、昆明和祖国内地。
  “‘勐沧公路’的开通结束了沧源没有公路的历史。”沧源史料记载,“勐沧、勐回、南沧、永和、南安、小团……”省县乡公路的建设,开启了沧源公路建设的新纪元。1957年至1977年,在国家的扶持下,沧源累计建成公路53条(段)588.81公里;1990年,沧源公路里程达到1269.2公里。抓住“以工代赈”、国防边防公路建设等政策机遇,沧源大干乡村公路、经济园区道路建设,至1997 年全县93 个村(社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进入 21 世纪,国家实施通县油路工程,2002年 4 月,沧源第一条通县油路(耿沧油路)建成通车,沧源公路等级实现了质的飞跃,到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2公里,93个村(社区)通畅率达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南立线、耿沧线、小沧线 3 条经济干线为骨架,干支结合、内外相连、城乡沟通的公路运输网络。
  “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在沧源坐上飞机。” 2016年12月8日,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家在沧源佤乡花苑小区的退休老干部王锋成为第一批乘坐沧源至昆明航班的旅客。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出一趟远门真是太难了,从沧源到昆明每两天才有一班车,需要5天4夜的时间,前提还是别赶上塌方、堵车。现在机场建成通航,从沧源到昆明只需50分钟左右的时间。
  沧源佤山机场的建成通航是沧源交通事业的新里程碑,彻底打破了沧源发展受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制约的瓶颈,加快了区域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化,助推沧源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沧源沿边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全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指日可待。
  沧源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广大佤乡群众享受到了实惠。勐董镇芒摆村村民肖叶伞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芒摆村进村的道路十分难走,每逢收稻谷时,村民们都需要上下进行中转,才可以把谷子运到村里。如果赶上村民突发疾病,大家只好用两棵竹子绑上椅子,做成临时的滑竿,走小路将病人抬到医院。”现在,一条8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到村里,村民曾经的出行苦恼现在没有了。
  肖叶伞介绍,种植销售时鲜蔬菜一直是她家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过去要将蔬菜和特产销售至县城需要靠肩挑背驮,种得多卖得少。进村道路硬化后, 肖叶伞买了辆三轮车,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卖菜的收入。
  “我们村不愁没有地种,但交通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谁又有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呢?要致富,先修路。”家在班洪公坎村的杨光明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公坎村是班洪乡的一个边远村,全村412户1476人,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近4亩的耕地面积,村子同样因交通制约而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依托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一条15公里长的进村硬板路修建完成,公坎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杨光明说:“现在路修好了,我们要抱团发展产业,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生活。”
  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空中,从县内到县外,从境内到境外,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沧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构建形成,民生坦途正支撑引领着佤乡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