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到飞速发展

——沧源奋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刊发时间:2019-09-24 A3版  作者:关汪武 赵志明

201909231613570lb7wl---副本.jpg

沧源县城

核心阅读

  ●各族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电视、冰箱、摩托等飞入寻常人家,居民普遍使用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轿车进入普通家庭。
  ●不论是在乡镇农村还是县城,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设施最完备的房舍还是学校,佤山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空中、从县内到县外,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构建形成,民生坦途正支撑引领着佤乡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建立县乡村卫生医疗服务一体化医疗共同体,形成了卫生医疗机构分工协作、联动互补的县域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各族群众一心向党的信念和决心更加坚定,“民族团结之歌”响彻佤山沧源大地,呈现出各民族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

20190923161410496fns---副本.jpg

佤山群众新生活

  从原始社会末期迈向小康、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从生死由命到全面保障……70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全县农业、交通、卫生医疗等事业从零开始到飞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佤山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披荆斩棘拔穷根 驶入小康快车道
  2019年4月30日,是一个载入沧源发展史册的日子。
  这天,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沧源佤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至此,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边疆民族直过区沧源,在经历70年的发展后,平稳驶入小康的快车道。
  沧源,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解放前,这里的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吃粮靠毁林种旱谷,吃肉靠追山打猎,多以食盐不断餐为乐,群众最根本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沧源贫穷落后的状况,党中央对沧源实行区别于内地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方针,采取“只给不要”的财政供给政策。在国家的扶持下,沧源各族人民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修水利、挖水沟、开水田、建台地……随着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特税改革、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佤山幸福工程、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沧源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到2014年,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乡镇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79户43211人,贫困发生率27.5%。
  进入新时代,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沧源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通过发展产业使30787人脱贫;劳务输出增收脱贫一批,有计划地劳务输出4952人;易地搬迁脱贫一批,2018年底,全县共实施易地搬迁1538人;社会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实施社会兜底392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使1221人实现了脱贫。同时,通过健康医疗救助使1642人实现脱贫,通过生态保护补偿使2365人实现脱贫。2014至2018年,全县累计脱贫11171户415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508户161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5%下降到2018年的1.33%;累计脱贫退出5个贫困乡镇6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村退出率达95.52%。
  如今,经过70年的发展,沧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电视、冰箱、摩托等飞入寻常人家,居民普遍使用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轿车进入普通家庭。
  党的光辉照边疆 托起佤山教育梦
  新中国成立前,沧源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主要是寺院教育和私塾,时停时办,学校有名无实,而且只有土司、头人的子女才能获得学习机会。广大群众及其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很多村寨群众都不懂汉语,与外界交流非常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发展佤山教育,着力解决“有书读” “有学上”问题。1950年,恢复岩帅、勐董、南腊3所小学,共有学生302人、教师4人。1956年,先后创办了团结、贺科、永安、南板等22所小学。到1978年,沧源共有小学269所,在校生18325人;中学8所,在校生1878人;高中2所,在校生425人;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02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9%。全县有教职工886人,其中专任教师817人。
  改革开放后,沧源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拨正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基础教育,恢复升学考试制度,执行国家统一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入了以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同时,通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扩大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1980年起,国家对沧源少数民族小学生实行“三免费”,即“免交学费、杂费、书费”。随后,这一政策覆盖全县中学学生,进一步提振了普通群众送子女入学的意愿。到1990年,全县有小学264所,在校生19297人;普通中学6所,在校生3060人;初级农中1所,在校生253人;高中1所,在校生401人;幼儿园16个班,在园(班)幼儿614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9.69%,有教职工1248人,其中少数民族883人。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沧源制定了《沧源县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1998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基”工作的意见》,1999年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目标。进入21世纪后,沧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按照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振兴高中教育、壮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005年,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央扩大内需校舍安全工程等工程和社会帮扶、爱心捐赠等机遇,按照改、扩、并、建的思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县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渐趋繁荣,民办教育发展壮大,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创教育管理新局面,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8年,沧源“普九”通过了省人民政府评估验收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审核,全县全面“普九”“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27%、99.3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16%、98.07%。
  进入新时代,沧源举全县之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沧源加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教育惠民资金3.54亿元,实施助学脱贫、全面改薄等工程,认真落实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学前到高中学生、农村与城镇学生、中缅学生“三个全覆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初高中阶段无因贫困而影响继续接受更高阶段教育。从2016年开始,组织所有贫困家庭未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2017年,沧源被表彰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2018年,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1年。
  如今,不论是在乡镇农村还是县城,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设施最完备的房舍还是学校,佤山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提升,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接受教育不再是佤山群众遥不可及的梦。

201909231613546p99d7---副本.jpg

沧源民族中学


  交通改善惠民生 道路越走越宽阔
  解放前,沧源只有几条狭窄的古驿道能通向外界,境内主要依靠一些晴通雨阻、起伏不定的马帮驿道,以人背、肩扛和牛马驮运的方式进行交通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沧源的交通实现了起步。1957年7月,沧源“勐沧公路”开工建设,在云南省公路局第五工程处的艰苦努力下,于1958年7月打通了从“海孟公路”勐省岔口向南连接南撒的29公里公路。之后续建任务移交地方。同年11月,经过近3000余名建设者的共同奋战,打通了南撒至县城勐董的毛路,使边陲沧源得以通过全长59.3公里的“勐沧公路”经“海孟公路”一直连接到临沧、昆明和祖国内地。
  “‘勐沧公路’的开通结束了沧源没有公路的历史。”沧源资料记载:“勐沧、勐回、南沧、永和、南安、小团……”省县乡公路的建设,开启了沧源公路建设新纪元,到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2公里,93个村(社区)通畅率达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南立线、耿沧线、小沧线 3 条经济干线为骨架,干支结合、内外相连、城乡沟通的公路运输网络。
  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沧源积极构筑与航空并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2016年12月8日,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彻底打破了沧源发展空间、时间制约瓶颈,加快了区域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化,助推沧源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沧源沿边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在沧源坐上飞机。” 家在沧源佤乡花苑小区的退休老干部王锋在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之日,有幸成为第一批乘坐沧源至昆明航班的旅客。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出一趟远门真是太难了,从沧源到昆明每两天才有一班车,需要5天4夜的时间,前提还是别赶上塌方、堵车。现在机场建成通航,从沧源到昆明只需50分钟左右的时间。
  据了解,沧源佤山机场通航近三年,机场客运量从2017年8.2万人次到今年有望突破30万人次,实现三年三翻番。
  70年来,沧源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广大佤乡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勐董镇芒摆村村民肖叶伞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芒摆村进村的道路十分难走,每逢收稻谷时,村民们都需要上下中转,才可以把谷子运到村里。如果赶上村民突发疾病,大家只好用两棵竹子绑上椅子,做成临时的滑竿,走小路将病人抬到医院。”现在,一条8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到村里,村民曾经的出行苦恼彻底没有了。
  肖叶伞介绍,种植销售时鲜蔬菜一直是她家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过去要将蔬菜和特产销售到县城要靠肩挑背驮,种得多卖得少。进村道路硬化后,肖叶伞买了辆三轮车,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卖菜的收入。
  “我们村不愁没有地种,但交通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谁又有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呢?要致富,先修路。”家在班洪公坎村的杨光明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公坎村是沧源班洪乡的一个边远村,全村412户1476人,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近4亩,村子同样因交通制约而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依托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一条15公里长的进村硬板路修建完成,公坎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杨光明说:“现在路修好了,我们要抱团发展产业,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生活。”
  如今,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空中、从县内到县外,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沧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构建形成,民生坦途正支撑引领着佤乡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20190923161404umcuq7---副本.jpg

市县道路


  卫生医疗全保障 群众看病不再难
  “现在,我们足不出村就能看病,真是太方便了。”说起沧源农村的卫生医疗条件,家在勐来村的赵秀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赵秀兰介绍,过去勐来村没有卫生室,村民们日常有个头痛脑热的,都要往乡卫生院跑,来回折腾不说,花钱也多。随着勐来村卫生室的建成使用和医疗器械的配套完善,村民们有病在村上就能得到治疗。
  卫生医疗保障一直是沧源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据了解,解放前的沧源缺医少药,县内没有任何卫生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就诊服务,群众贫病交加,有条件的人家看病靠为数不多的民间草医,山区群众多靠“叫魂治病”,生死由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向沧源派来医务人员,1952年创建沧源卫生院,1957年建立县人民医院,到1973年11个公社均设立卫生所、93个大队均建立合作医疗站。特别是近年来,沧源持续加大卫生医疗各类项目的申报力度,全面推进标准化农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县人民医院急救体系、卫生监督所综合楼、8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3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个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县疾控中心业务楼、妇幼保健院搬迁建设等49个重点新建项目,切实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同时,出台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施方案和推动分级诊疗,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县乡村卫生医疗服务一体化医疗共同体,形成了卫生医疗机构分工协作、联动互补的县域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不断创新卫生医疗工作举措,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全县18家医疗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同时,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病兜底保障等政策,让群众“病有所医”。沧源由此荣获“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称号。
  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沧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157781人,实际参保150487人,参保率95.38%。全县共报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统筹医药费17654人次516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代缴大病补充保险参保费105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医疗救助覆盖率、重病兜底保障率、大病集中救治率均达到100%。
  构建签约服务机制,打通服务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目前,沧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已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精神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100%。规范化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63898份,建档率达87.73%;组建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07个,实现93个村(社区)全覆盖。

20190923161407rxr8wq---副本.jpg

送医进社区


  民族团结跟党走 绚丽发展谱新篇
  “芭蕉为什么长得好,是因为它只有一条心。我们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我们各民族团结一条心。”70年来,沧源各族人民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普写了民族团结跟党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绚丽篇章。
  沧源民族团结佳话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至今仍保留着200多年前佤族部落头人赠送给傣族吐司的一对木鼓,它见证了沧源民族团结的历史。
  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人李晓春、李培伦等的领导下,沧源岩帅民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了国民党设治局的统治,沧源迎来了解放,更加巩固了佤山沧源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基础,奏响了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0年,沧源部分民族上层人士肖子生、高寿康等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庆典后,返回普洱参加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并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代表们回到沧源后,积极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签订了“民族团结公约”,制作了刻有“今后永远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共同建设祖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团结棒”,有力促进了佤山沧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在实施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和脱贫攻坚中,为推进坝区和山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发展目的,佤山沧源又叙写了“傣族让坝佤族让山”的团结佳话和“佤族建基地傣族闯市场”共同脱贫、携手奔小康的故事。
  步入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和“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要求,佤山沧源紧扣“佤山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全面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农村、进军营、进口岸、进家庭等活动,全面传承弘扬佤山民族团结优秀精神,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沧源各族群众的广泛共识。目前,全县共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27个,沧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3次被国务院、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县有22个单位、77人分别被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如今,走进佤山沧源的村村寨寨,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时刻激励和引领着边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各族群众一心向党的信念和决心更加坚定,“民族团结之歌”响彻在佤山沧源大地,呈现出各民族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

20190923161400wd52wo---副本.jpg

各民族大团结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842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从零开始到飞速发展

——沧源奋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刊发时间:2019-09-24 A3版  作者:关汪武 赵志明 【字体:大 中 小】

201909231613570lb7wl---副本.jpg

沧源县城

核心阅读

  ●各族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电视、冰箱、摩托等飞入寻常人家,居民普遍使用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轿车进入普通家庭。
  ●不论是在乡镇农村还是县城,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设施最完备的房舍还是学校,佤山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空中、从县内到县外,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构建形成,民生坦途正支撑引领着佤乡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建立县乡村卫生医疗服务一体化医疗共同体,形成了卫生医疗机构分工协作、联动互补的县域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各族群众一心向党的信念和决心更加坚定,“民族团结之歌”响彻佤山沧源大地,呈现出各民族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

20190923161410496fns---副本.jpg

佤山群众新生活

  从原始社会末期迈向小康、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从生死由命到全面保障……70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全县农业、交通、卫生医疗等事业从零开始到飞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佤山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披荆斩棘拔穷根 驶入小康快车道
  2019年4月30日,是一个载入沧源发展史册的日子。
  这天,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沧源佤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至此,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边疆民族直过区沧源,在经历70年的发展后,平稳驶入小康的快车道。
  沧源,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解放前,这里的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吃粮靠毁林种旱谷,吃肉靠追山打猎,多以食盐不断餐为乐,群众最根本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沧源贫穷落后的状况,党中央对沧源实行区别于内地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方针,采取“只给不要”的财政供给政策。在国家的扶持下,沧源各族人民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修水利、挖水沟、开水田、建台地……随着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特税改革、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佤山幸福工程、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沧源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到2014年,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乡镇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79户43211人,贫困发生率27.5%。
  进入新时代,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沧源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通过发展产业使30787人脱贫;劳务输出增收脱贫一批,有计划地劳务输出4952人;易地搬迁脱贫一批,2018年底,全县共实施易地搬迁1538人;社会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实施社会兜底392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使1221人实现了脱贫。同时,通过健康医疗救助使1642人实现脱贫,通过生态保护补偿使2365人实现脱贫。2014至2018年,全县累计脱贫11171户415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508户161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5%下降到2018年的1.33%;累计脱贫退出5个贫困乡镇6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村退出率达95.52%。
  如今,经过70年的发展,沧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电视、冰箱、摩托等飞入寻常人家,居民普遍使用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轿车进入普通家庭。
  党的光辉照边疆 托起佤山教育梦
  新中国成立前,沧源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主要是寺院教育和私塾,时停时办,学校有名无实,而且只有土司、头人的子女才能获得学习机会。广大群众及其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很多村寨群众都不懂汉语,与外界交流非常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发展佤山教育,着力解决“有书读” “有学上”问题。1950年,恢复岩帅、勐董、南腊3所小学,共有学生302人、教师4人。1956年,先后创办了团结、贺科、永安、南板等22所小学。到1978年,沧源共有小学269所,在校生18325人;中学8所,在校生1878人;高中2所,在校生425人;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02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9%。全县有教职工886人,其中专任教师817人。
  改革开放后,沧源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拨正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基础教育,恢复升学考试制度,执行国家统一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入了以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同时,通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扩大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1980年起,国家对沧源少数民族小学生实行“三免费”,即“免交学费、杂费、书费”。随后,这一政策覆盖全县中学学生,进一步提振了普通群众送子女入学的意愿。到1990年,全县有小学264所,在校生19297人;普通中学6所,在校生3060人;初级农中1所,在校生253人;高中1所,在校生401人;幼儿园16个班,在园(班)幼儿614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9.69%,有教职工1248人,其中少数民族883人。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沧源制定了《沧源县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1998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基”工作的意见》,1999年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目标。进入21世纪后,沧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按照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振兴高中教育、壮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005年,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央扩大内需校舍安全工程等工程和社会帮扶、爱心捐赠等机遇,按照改、扩、并、建的思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县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渐趋繁荣,民办教育发展壮大,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创教育管理新局面,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8年,沧源“普九”通过了省人民政府评估验收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审核,全县全面“普九”“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27%、99.3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16%、98.07%。
  进入新时代,沧源举全县之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沧源加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教育惠民资金3.54亿元,实施助学脱贫、全面改薄等工程,认真落实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学前到高中学生、农村与城镇学生、中缅学生“三个全覆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初高中阶段无因贫困而影响继续接受更高阶段教育。从2016年开始,组织所有贫困家庭未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2017年,沧源被表彰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2018年,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1年。
  如今,不论是在乡镇农村还是县城,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设施最完备的房舍还是学校,佤山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提升,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接受教育不再是佤山群众遥不可及的梦。

201909231613546p99d7---副本.jpg

沧源民族中学


  交通改善惠民生 道路越走越宽阔
  解放前,沧源只有几条狭窄的古驿道能通向外界,境内主要依靠一些晴通雨阻、起伏不定的马帮驿道,以人背、肩扛和牛马驮运的方式进行交通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沧源的交通实现了起步。1957年7月,沧源“勐沧公路”开工建设,在云南省公路局第五工程处的艰苦努力下,于1958年7月打通了从“海孟公路”勐省岔口向南连接南撒的29公里公路。之后续建任务移交地方。同年11月,经过近3000余名建设者的共同奋战,打通了南撒至县城勐董的毛路,使边陲沧源得以通过全长59.3公里的“勐沧公路”经“海孟公路”一直连接到临沧、昆明和祖国内地。
  “‘勐沧公路’的开通结束了沧源没有公路的历史。”沧源资料记载:“勐沧、勐回、南沧、永和、南安、小团……”省县乡公路的建设,开启了沧源公路建设新纪元,到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2公里,93个村(社区)通畅率达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南立线、耿沧线、小沧线 3 条经济干线为骨架,干支结合、内外相连、城乡沟通的公路运输网络。
  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沧源积极构筑与航空并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2016年12月8日,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彻底打破了沧源发展空间、时间制约瓶颈,加快了区域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化,助推沧源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沧源沿边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在沧源坐上飞机。” 家在沧源佤乡花苑小区的退休老干部王锋在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之日,有幸成为第一批乘坐沧源至昆明航班的旅客。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出一趟远门真是太难了,从沧源到昆明每两天才有一班车,需要5天4夜的时间,前提还是别赶上塌方、堵车。现在机场建成通航,从沧源到昆明只需50分钟左右的时间。
  据了解,沧源佤山机场通航近三年,机场客运量从2017年8.2万人次到今年有望突破30万人次,实现三年三翻番。
  70年来,沧源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广大佤乡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勐董镇芒摆村村民肖叶伞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芒摆村进村的道路十分难走,每逢收稻谷时,村民们都需要上下中转,才可以把谷子运到村里。如果赶上村民突发疾病,大家只好用两棵竹子绑上椅子,做成临时的滑竿,走小路将病人抬到医院。”现在,一条8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到村里,村民曾经的出行苦恼彻底没有了。
  肖叶伞介绍,种植销售时鲜蔬菜一直是她家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过去要将蔬菜和特产销售到县城要靠肩挑背驮,种得多卖得少。进村道路硬化后,肖叶伞买了辆三轮车,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卖菜的收入。
  “我们村不愁没有地种,但交通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谁又有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呢?要致富,先修路。”家在班洪公坎村的杨光明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公坎村是沧源班洪乡的一个边远村,全村412户1476人,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近4亩,村子同样因交通制约而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依托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一条15公里长的进村硬板路修建完成,公坎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杨光明说:“现在路修好了,我们要抱团发展产业,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生活。”
  如今,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空中、从县内到县外,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沧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构建形成,民生坦途正支撑引领着佤乡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20190923161404umcuq7---副本.jpg

市县道路


  卫生医疗全保障 群众看病不再难
  “现在,我们足不出村就能看病,真是太方便了。”说起沧源农村的卫生医疗条件,家在勐来村的赵秀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赵秀兰介绍,过去勐来村没有卫生室,村民们日常有个头痛脑热的,都要往乡卫生院跑,来回折腾不说,花钱也多。随着勐来村卫生室的建成使用和医疗器械的配套完善,村民们有病在村上就能得到治疗。
  卫生医疗保障一直是沧源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据了解,解放前的沧源缺医少药,县内没有任何卫生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就诊服务,群众贫病交加,有条件的人家看病靠为数不多的民间草医,山区群众多靠“叫魂治病”,生死由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向沧源派来医务人员,1952年创建沧源卫生院,1957年建立县人民医院,到1973年11个公社均设立卫生所、93个大队均建立合作医疗站。特别是近年来,沧源持续加大卫生医疗各类项目的申报力度,全面推进标准化农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县人民医院急救体系、卫生监督所综合楼、8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3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个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县疾控中心业务楼、妇幼保健院搬迁建设等49个重点新建项目,切实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同时,出台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施方案和推动分级诊疗,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县乡村卫生医疗服务一体化医疗共同体,形成了卫生医疗机构分工协作、联动互补的县域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不断创新卫生医疗工作举措,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全县18家医疗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同时,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病兜底保障等政策,让群众“病有所医”。沧源由此荣获“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称号。
  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沧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157781人,实际参保150487人,参保率95.38%。全县共报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统筹医药费17654人次516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代缴大病补充保险参保费105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医疗救助覆盖率、重病兜底保障率、大病集中救治率均达到100%。
  构建签约服务机制,打通服务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目前,沧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已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精神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100%。规范化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63898份,建档率达87.73%;组建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07个,实现93个村(社区)全覆盖。

20190923161407rxr8wq---副本.jpg

送医进社区


  民族团结跟党走 绚丽发展谱新篇
  “芭蕉为什么长得好,是因为它只有一条心。我们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我们各民族团结一条心。”70年来,沧源各族人民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普写了民族团结跟党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绚丽篇章。
  沧源民族团结佳话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至今仍保留着200多年前佤族部落头人赠送给傣族吐司的一对木鼓,它见证了沧源民族团结的历史。
  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人李晓春、李培伦等的领导下,沧源岩帅民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了国民党设治局的统治,沧源迎来了解放,更加巩固了佤山沧源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基础,奏响了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0年,沧源部分民族上层人士肖子生、高寿康等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庆典后,返回普洱参加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并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代表们回到沧源后,积极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签订了“民族团结公约”,制作了刻有“今后永远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共同建设祖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团结棒”,有力促进了佤山沧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在实施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和脱贫攻坚中,为推进坝区和山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发展目的,佤山沧源又叙写了“傣族让坝佤族让山”的团结佳话和“佤族建基地傣族闯市场”共同脱贫、携手奔小康的故事。
  步入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和“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要求,佤山沧源紧扣“佤山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全面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农村、进军营、进口岸、进家庭等活动,全面传承弘扬佤山民族团结优秀精神,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沧源各族群众的广泛共识。目前,全县共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27个,沧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3次被国务院、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县有22个单位、77人分别被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如今,走进佤山沧源的村村寨寨,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时刻激励和引领着边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各族群众一心向党的信念和决心更加坚定,“民族团结之歌”响彻在佤山沧源大地,呈现出各民族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

20190923161400wd52wo---副本.jpg

各民族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