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刊发时间:2020-03-09 A3版  作者:徐嘉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为边疆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稳步推进“一县一台”建设。经市政府批准新建的临沧市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3年以来,沧源、耿马、云县等地震前兆监测台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云县、临沧、沧源、永德和耿马5个数字测震台,临沧、耿马、凤庆3个GNSS连续跟踪站。2018年通过实施南汀河断裂温泉观测台阵项目,8县(区)均初步实现了“一县一台”的建设任务,建成 “1+4+3”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区域内现有市级综合监测站1个,县级监测站4个,南汀河断裂骨干观测台站3个。
  地震监测体系逐步完善。近年以来,全市增上了测震、流体、形变等数字化前兆观测手段,购置了车载流动测震仪器,建成包括5个地震前兆监测台站、3个地下水观测点、1套流动测震设备的市县地震监测体系,所有观测信息通过地震行业骨干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资源共享。实施地震监测台网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了临沧虚拟测台网,通过地震行业网将临沧及周边的地震监测台站信号引入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并纳入全省地震速报信息系统。地震监测速报能力显著提高,可有效监测我市及周边ML1.5级以上震情的目标。2016年开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开始规划和选址,计划在我市建设一个台网中心,14个基准台,13个基本台站点,9个预警台和若干个一般站,市县地震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台址勘选、项目申报和前期报批任务。项目建成后,将为全市编织一张“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
  地震监测能力有效提升。大力实施地震监测台网智能化升级改造,完善微监测体系,优化升级监测设施,着力提升震情跟踪应对能力。高效有序应对了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2015年3月1日沧源芒卡5.5级地震和2016年底以来永德县发生的3次4.0级以上地震事件。定期开展日常会商和紧急会商,编制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建成了临沧市(县)震情会商与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作为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子系统为政府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体系建设,实初步构建了纵向畅通、横向联合、覆盖全市的群测群防工作网络,77个乡、镇(街道)都有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全市共有地震灾情速报人员1009人。在地震宏观测报、灾情速报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及时核实并排查宏观异常现象数十次,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从总体上看,我市现有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建设还只是初步的,与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就是: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不够合理,台网密度、监测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地震观测环境屡受影响,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不够合理。1988年澜沧耿马大地震后,我省传统地球物理场观测台网开始进行了优化、完善,从台站布局、观测环境等各方面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调整和改造。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全市8个县(区)中镇康、双江2个县内无地球物理观测台站,给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和地震异常的提取造成困难,这与我市地处南汀河深大地震活动断裂的实际极为不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乃至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地震队伍业务能力亟待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科技含量高,但我市的地震队伍基础性相对薄弱,全市市、县两级地震部门共有58人,其中只有5人是地球物理专业学校毕业。地震观测、探测和实验能力不足,大震危险性评估和巨灾风险评估等科技问题尚未解决;多条可能发生强震的活动断裂,没有开展大比例尺填图和综合研究。地震科技创新型人才、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技术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交流和使用机制有待完善等。
  临沧市地处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龙陵—耿马—澜沧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灾害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烈度大、余震多、波及广的特点。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澜沧县发生7.6级地震, 震中烈度达Ⅸ度,21时15分,又在我市耿马县发生7.2级地震。根据专家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我市面临的地震形势严峻而复杂,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相当艰巨而繁重。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建议如下:
  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对全市地震监测台站布局的科学性进行科学论证,建立对监测台站、仪器、数据的质量、效能评估体系,狠抓资料质量管理。全力做好省地震局直属云县地震台因大临铁路建设搬迁到凤庆县洛党镇另址重建工程的服务保障工作,做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云南分项目在我市的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工作。尽快解决镇康、双江等县无地震前兆监测台站的现状,消灭地震观测空白县。市地震局统筹将凤庆县大兴观测站没有观测载体的水温、水位设备安装到临翔区观测站,将气氡观测设备安装到市、县共建的云县忙峨观测站,加强向省地震局请示汇报,尽快恢复双江县地下流体观测站。继续组织实施好南汀河断裂温泉观测台阵(II)期建设。
  加大地震监测环境的保护力度。无干扰的地震观测环境和优良的监测设施是获取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基础。重视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防震减灾关系、观测环境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关系。联合相关部门依法打击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等违法行为,确保地震台网、观测设施等安全有效运行。
  夯实群测群防队伍基础。地震群测群防网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稳定群测群防队伍,核心内容是强化“三网一员”建设和完善信息快速报送、及时分析汇总机制。把选好点、定好人、报好数作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有经费、有措施、有制度作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的基本保障。
  提升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先进地区交流,鼓励并支持年轻人员进修或进一步深造,逐步引进对口专业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全市干部职工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震情第一”,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挥“头雁效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发扬斗争精神,在应对和防范重大风险中增强本领。在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过程中,认识到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防范是核心、风险处置是关键,切实增强重大风险识别的时效性预见性,增强风险防范的针对性系统性,增强风险处置的敏感性科学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发挥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优势;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 用强烈的责任担当去啃硬骨头、涉险滩,把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工作落到实处。

返回
2024年05月20日  第858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努力提升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刊发时间:2020-03-09 A3版  作者:徐嘉谦 【字体: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为边疆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稳步推进“一县一台”建设。经市政府批准新建的临沧市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3年以来,沧源、耿马、云县等地震前兆监测台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云县、临沧、沧源、永德和耿马5个数字测震台,临沧、耿马、凤庆3个GNSS连续跟踪站。2018年通过实施南汀河断裂温泉观测台阵项目,8县(区)均初步实现了“一县一台”的建设任务,建成 “1+4+3”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区域内现有市级综合监测站1个,县级监测站4个,南汀河断裂骨干观测台站3个。
  地震监测体系逐步完善。近年以来,全市增上了测震、流体、形变等数字化前兆观测手段,购置了车载流动测震仪器,建成包括5个地震前兆监测台站、3个地下水观测点、1套流动测震设备的市县地震监测体系,所有观测信息通过地震行业骨干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资源共享。实施地震监测台网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了临沧虚拟测台网,通过地震行业网将临沧及周边的地震监测台站信号引入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并纳入全省地震速报信息系统。地震监测速报能力显著提高,可有效监测我市及周边ML1.5级以上震情的目标。2016年开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开始规划和选址,计划在我市建设一个台网中心,14个基准台,13个基本台站点,9个预警台和若干个一般站,市县地震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台址勘选、项目申报和前期报批任务。项目建成后,将为全市编织一张“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
  地震监测能力有效提升。大力实施地震监测台网智能化升级改造,完善微监测体系,优化升级监测设施,着力提升震情跟踪应对能力。高效有序应对了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2015年3月1日沧源芒卡5.5级地震和2016年底以来永德县发生的3次4.0级以上地震事件。定期开展日常会商和紧急会商,编制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建成了临沧市(县)震情会商与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作为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子系统为政府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体系建设,实初步构建了纵向畅通、横向联合、覆盖全市的群测群防工作网络,77个乡、镇(街道)都有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全市共有地震灾情速报人员1009人。在地震宏观测报、灾情速报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及时核实并排查宏观异常现象数十次,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从总体上看,我市现有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建设还只是初步的,与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就是: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不够合理,台网密度、监测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地震观测环境屡受影响,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不够合理。1988年澜沧耿马大地震后,我省传统地球物理场观测台网开始进行了优化、完善,从台站布局、观测环境等各方面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调整和改造。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全市8个县(区)中镇康、双江2个县内无地球物理观测台站,给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和地震异常的提取造成困难,这与我市地处南汀河深大地震活动断裂的实际极为不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乃至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地震队伍业务能力亟待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科技含量高,但我市的地震队伍基础性相对薄弱,全市市、县两级地震部门共有58人,其中只有5人是地球物理专业学校毕业。地震观测、探测和实验能力不足,大震危险性评估和巨灾风险评估等科技问题尚未解决;多条可能发生强震的活动断裂,没有开展大比例尺填图和综合研究。地震科技创新型人才、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技术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交流和使用机制有待完善等。
  临沧市地处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龙陵—耿马—澜沧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灾害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烈度大、余震多、波及广的特点。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澜沧县发生7.6级地震, 震中烈度达Ⅸ度,21时15分,又在我市耿马县发生7.2级地震。根据专家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我市面临的地震形势严峻而复杂,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相当艰巨而繁重。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建议如下:
  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对全市地震监测台站布局的科学性进行科学论证,建立对监测台站、仪器、数据的质量、效能评估体系,狠抓资料质量管理。全力做好省地震局直属云县地震台因大临铁路建设搬迁到凤庆县洛党镇另址重建工程的服务保障工作,做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云南分项目在我市的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工作。尽快解决镇康、双江等县无地震前兆监测台站的现状,消灭地震观测空白县。市地震局统筹将凤庆县大兴观测站没有观测载体的水温、水位设备安装到临翔区观测站,将气氡观测设备安装到市、县共建的云县忙峨观测站,加强向省地震局请示汇报,尽快恢复双江县地下流体观测站。继续组织实施好南汀河断裂温泉观测台阵(II)期建设。
  加大地震监测环境的保护力度。无干扰的地震观测环境和优良的监测设施是获取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基础。重视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防震减灾关系、观测环境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关系。联合相关部门依法打击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等违法行为,确保地震台网、观测设施等安全有效运行。
  夯实群测群防队伍基础。地震群测群防网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稳定群测群防队伍,核心内容是强化“三网一员”建设和完善信息快速报送、及时分析汇总机制。把选好点、定好人、报好数作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有经费、有措施、有制度作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的基本保障。
  提升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先进地区交流,鼓励并支持年轻人员进修或进一步深造,逐步引进对口专业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全市干部职工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震情第一”,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挥“头雁效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发扬斗争精神,在应对和防范重大风险中增强本领。在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过程中,认识到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防范是核心、风险处置是关键,切实增强重大风险识别的时效性预见性,增强风险防范的针对性系统性,增强风险处置的敏感性科学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发挥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优势;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 用强烈的责任担当去啃硬骨头、涉险滩,把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