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寨的“蒙太奇”

刊发时间:2020-04-09 A3版  作者:孔祥庚

  我们用想象的力量把时间推移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云南被视为“美丽富饶而封闭落后”的地方,尚有原始部落。
  但多年以后,特别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已得到了开发,发生了“蒙太奇”一般的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云南边地,无论是盆地、湖畔、山巅、森林和幽谷,还是在路上、村寨和城镇之间,恐怖的“蛮烟瘴雨”已一扫而光,那些“原始之境”已一片光明,开阔、秀美,而且显得更加绚丽多姿。许多山地民族和村寨像一个个古老的童话,被新时代写入了一本更神奇、更迷人的大书之中。
  临沧的翁丁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里本是一个原始部落,几乎与世隔绝,佤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春播秋收,敲击通天木鼓,用Å£ Í·¼ÀÌì¼ÀµØ 在火塘边吃饭喝茶,是人神、鬼魅、彩云、植物、动物、贫穷、苦难、节日、歌舞等等相通相融的一个小世界,是云南这片古老土地上最真实和最虚幻的存在。数千年就这样过去了,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却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力量改变了他们,让他们成为新中国的直过 民族之一,也就是让他们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获得新生的民族。这个地方也从此成为新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我曾经3次去过这个“原始部落”,亲自感受到了它梦幻般的变化和飞越似发展。第一次是1993年12月,我从昆明乘车到临沧,整整颠簸了4天,从临沧到翁丁寨又颠簸了3天。整个过程,艰辛而漫长,那样的速度、那样的情景,已深深铭刻在我的生命记忆里,如同电影中一种“真实”的慢镜头,存在于昆明至一个原始部落之间的公路上,让尘灰滚滚的公路弥漫着一种苍凉、侠义与浪漫的气氛。第二次是2002年12月,我又从昆明乘车到翁丁寨,虽然颠簸了4天,但翁丁寨与省会城市的距离几乎拉近了一半。那时的佤族群众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却缺钱花,农副产品又卖不出去,仍然住在茅草房里。不过,马路边的小食店、小商铺的墙壁上,已经贴满了“消灭叉叉房(一种简易房屋)”“消灭茅草房”的标语口号。
  第三次是2018年的中秋节,我从昆明乘飞机一个小时到达沧源机场,再乘汽车一个小时到达了翁丁寨。这种全新的速度,让我获得了全新的体验与快感。飞机如同一种神来之物,让封闭已久的翁丁寨一步就跨入了“飞翔时代”。
  这种幻境一般的感受, 将国际都市与原始村寨的空间距离彻底消除了。两地之间都蕴含着一种力量,相互改变着对方。这种“改变”来得很快,几乎是猝然而至。现在,我一直在“苦思冥想”,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种“关系”能像昆明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与一个原始部落之间的关系,更让人感到传奇、复杂、兴奋和不可思议的了。
  翁丁寨因此发展起来了,现代文明已经融入原始村寨,街道不但已经硬化,还有排水沟、下水道;茅草房里安装了电视、电话、电灯、网络通讯、自来水,新改造了卫生间,家家户户已过上了现代人的时尚生活。
  令人欣喜的是,翁丁寨并没有因为“飞”的速度而迷失方向。这里依然保存着原始村落的风貌,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混合在一起,在不经意之间就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虚幻世界。同时,那些飘渺云雾,与神话传说、歌谣舞蹈融为一体,为躁动的现实世界烘托出一个飘动诗意的宁静天堂。
  至今我清晰记得,第一次到翁丁寨时,一位老人曾告诉我,在四五百年前,佤族首领从遥远的地方走来,看到一片云雾缭绕的土地,走进云雾中,又发现了一股神奇的泉水,冬天温暖而夏天清凉,于是就以泉水为中心,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土地上,种下榕树和茶树。待树木成林、百鸟筑巢时,他对部落成员说,树能生长,鸟能做窝,人就能安居乐业。于是,佤族首领率领部落成员在此定居,生息繁衍,并因为这里常年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而取名为翁丁。
  那一天,我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当年的神泉边喝过甘泉,环绕着村子观赏过那些四五百年的古树,真是林中有寨, 寨中有林,枝叶茂密,曲径幽深。一百多间干栏式茅草房相连比邻,错落有致。薄层青石与鹅卵石混合,重叠垒砌成庭院,垒砌成围墙和草房的外墙,看上去起伏而坚固。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那一幢幢干栏式木楼, 那是翁丁寨生活中十分优美和永恒的一个部分,是翁丁人用树木、泥土、石头等3种简单的原料,按照自然风景的本质、音乐的节奏、绘画的手法和诗歌的品质,建造起来的经典建筑,非常结实、稳重、温暖而有诗意,它们是我国边疆老百姓的一项伟大发明,具有化石的意义,既可以造就人们的精神理想,又被人们的精神理想点化成现身于世的大美之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翁丁寨最迷人的地理元素——古茶树。 由于这里的山和云、云与树、树与人存在着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使整座翁丁寨呈现了一股天造地设、云雾缭绕、万物合一的气势,使这一带的天气性格、脾气非常地和谐美妙,使这座茶山从此成了一个吉祥、平安、迷人而又富于想象力的地方。古茶树,也从此长存于人们的视觉和思维之中,构成了翁丁寨历史中最神圣、最现实而又最富有的一部分。那些老树新枝上的叶片,不久之后,被茶农们采摘回去,经过一道道工序,魔术般地变成了褐色的茶叶,继而变成了一叠叠钞票。
  我走访过一位百岁茶娘——者金娣,她过去是大财主的女儿。据说,当年有一位牧羊的小伙子天天守候在家门口向她求婚,穷追不舍,三年如一日。老财主问他:“你一个穷小子, 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养活我家小姐?”牧羊小伙回答:“我家有棵千年古茶树,一年可卖十多个大银元, 吃不完用不尽。”老财主听了之后,亲自到茶树下,一看果然如此,就欣然同意将女儿嫁给牧羊小伙。那一天,我亲自见到了这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茶树,但牧羊人已不在世,而者金娣却依然坐在那棵古茶树下,慢悠悠地喝茶。
  翁丁寨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寨主”,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入伍的解放军战士,退伍后回乡当村干部,因为见多识广,心地善良,村民们推举他担任翁丁寨的“寨主”,一当就是几十年。他与我是老朋友,听说我来到了他的“寨子”,一定要邀请我到家里做客。我欣然应邀,依然坐在当年的火塘边,边品茶边叙旧。所不同的是,“老寨主” 比过去更精神了,头戴黑色毡帽,身穿白色衬衣,手里仍然端着那杆一米多长的旱烟枪,偶尔猛力抽吸一口,又将烟枪杆靠在白色袜子下的黑皮鞋尖上。“寨主夫人”头裹着金黄色的巾帕,身着淡红色的衣服,鲜红袜子黑皮鞋,与窈窕身材十分相配,十分文雅。我问及他家里的生活情况,“寨主”笑得很灿烂,找出了他穿军装的照片和新居的照片给我看,然后坐下来慢慢地说:“这几年政策好!老寨子修缮好了,天天有人来旅游参观。有些外地人一住就是几个月,有的来画画,有的来摄影,有的来品茶发呆。村里的房子,他们爱住那家就住那家,愿意给多少住宿费就给多少。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点收入啦。”
  我真切地感受到,佤族人民热爱故土,依恋大自然赋予的旧家园。他们在“消灭茅草房”“消灭叉叉房” 的过程中,能够保留祖宗建盖400年的村寨,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担当?眼前的事实已证明,翁丁寨在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之后,不断地努力向经济文化等方面跨越,而且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跨越,是尊重科学的跨越。一个古老的村寨如果要补上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课程,只会是竹篮打水;如果要发展现代高科技产业,只会是空中楼阁。目前,来自外部的种种力量,正在迅速改变着这里的一切,但没有必要将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村旧屋全部消除,更没有必要用挖土机把一个古村落全部埋葬,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与古朴的原始村寨完全可以共生共存……
  我的这种感受太强烈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学的美感迅速从古村寨的各个角落源源不断地弥散出来,像梦境一般地叠落在我的记忆里。我甚至想象,再过一百年之后,人们如果来到这里,依然与我现在的感受一样丰富、鲜活和深刻,那是何等的美好和奇妙?我相信翁丁寨的未来一定是这样的。
  那一切对于现在的翁丁寨来说,既是它活着的“根”,又是它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或养料。当我们在探测它的时候,自有一种温暖的气息和直接的力量打动着我们的心。我伫立在这个当代人心目中逐渐遥远而又极其向往的原始之地,面对着新的发展、新的变化和新气象,感受着它们的存在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微妙关系。我完全明白了,这其实是一种“蒙太奇”一样的动人画面,是一种最质朴的声音,是一个最本真的民族,是一种最浪漫的生活。我对此坚信不疑,我们该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和敬仰的姿态,好好守护和分享我们美丽地球上最美好的事物,这才是最幸福的人。于是,我为翁丁寨写下了一首小诗。
  万古甘泉生素波,
  百年老树养天和。
  莫夸城市高楼好,
  原始风情韵味多。

返回
2024年05月05日  第861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翁丁寨的“蒙太奇”

刊发时间:2020-04-09 A3版  作者:孔祥庚 【字体:大 中 小】

  我们用想象的力量把时间推移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云南被视为“美丽富饶而封闭落后”的地方,尚有原始部落。
  但多年以后,特别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已得到了开发,发生了“蒙太奇”一般的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云南边地,无论是盆地、湖畔、山巅、森林和幽谷,还是在路上、村寨和城镇之间,恐怖的“蛮烟瘴雨”已一扫而光,那些“原始之境”已一片光明,开阔、秀美,而且显得更加绚丽多姿。许多山地民族和村寨像一个个古老的童话,被新时代写入了一本更神奇、更迷人的大书之中。
  临沧的翁丁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里本是一个原始部落,几乎与世隔绝,佤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春播秋收,敲击通天木鼓,用Å£ Í·¼ÀÌì¼ÀµØ 在火塘边吃饭喝茶,是人神、鬼魅、彩云、植物、动物、贫穷、苦难、节日、歌舞等等相通相融的一个小世界,是云南这片古老土地上最真实和最虚幻的存在。数千年就这样过去了,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却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力量改变了他们,让他们成为新中国的直过 民族之一,也就是让他们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获得新生的民族。这个地方也从此成为新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我曾经3次去过这个“原始部落”,亲自感受到了它梦幻般的变化和飞越似发展。第一次是1993年12月,我从昆明乘车到临沧,整整颠簸了4天,从临沧到翁丁寨又颠簸了3天。整个过程,艰辛而漫长,那样的速度、那样的情景,已深深铭刻在我的生命记忆里,如同电影中一种“真实”的慢镜头,存在于昆明至一个原始部落之间的公路上,让尘灰滚滚的公路弥漫着一种苍凉、侠义与浪漫的气氛。第二次是2002年12月,我又从昆明乘车到翁丁寨,虽然颠簸了4天,但翁丁寨与省会城市的距离几乎拉近了一半。那时的佤族群众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却缺钱花,农副产品又卖不出去,仍然住在茅草房里。不过,马路边的小食店、小商铺的墙壁上,已经贴满了“消灭叉叉房(一种简易房屋)”“消灭茅草房”的标语口号。
  第三次是2018年的中秋节,我从昆明乘飞机一个小时到达沧源机场,再乘汽车一个小时到达了翁丁寨。这种全新的速度,让我获得了全新的体验与快感。飞机如同一种神来之物,让封闭已久的翁丁寨一步就跨入了“飞翔时代”。
  这种幻境一般的感受, 将国际都市与原始村寨的空间距离彻底消除了。两地之间都蕴含着一种力量,相互改变着对方。这种“改变”来得很快,几乎是猝然而至。现在,我一直在“苦思冥想”,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种“关系”能像昆明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与一个原始部落之间的关系,更让人感到传奇、复杂、兴奋和不可思议的了。
  翁丁寨因此发展起来了,现代文明已经融入原始村寨,街道不但已经硬化,还有排水沟、下水道;茅草房里安装了电视、电话、电灯、网络通讯、自来水,新改造了卫生间,家家户户已过上了现代人的时尚生活。
  令人欣喜的是,翁丁寨并没有因为“飞”的速度而迷失方向。这里依然保存着原始村落的风貌,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混合在一起,在不经意之间就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虚幻世界。同时,那些飘渺云雾,与神话传说、歌谣舞蹈融为一体,为躁动的现实世界烘托出一个飘动诗意的宁静天堂。
  至今我清晰记得,第一次到翁丁寨时,一位老人曾告诉我,在四五百年前,佤族首领从遥远的地方走来,看到一片云雾缭绕的土地,走进云雾中,又发现了一股神奇的泉水,冬天温暖而夏天清凉,于是就以泉水为中心,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土地上,种下榕树和茶树。待树木成林、百鸟筑巢时,他对部落成员说,树能生长,鸟能做窝,人就能安居乐业。于是,佤族首领率领部落成员在此定居,生息繁衍,并因为这里常年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而取名为翁丁。
  那一天,我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当年的神泉边喝过甘泉,环绕着村子观赏过那些四五百年的古树,真是林中有寨, 寨中有林,枝叶茂密,曲径幽深。一百多间干栏式茅草房相连比邻,错落有致。薄层青石与鹅卵石混合,重叠垒砌成庭院,垒砌成围墙和草房的外墙,看上去起伏而坚固。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那一幢幢干栏式木楼, 那是翁丁寨生活中十分优美和永恒的一个部分,是翁丁人用树木、泥土、石头等3种简单的原料,按照自然风景的本质、音乐的节奏、绘画的手法和诗歌的品质,建造起来的经典建筑,非常结实、稳重、温暖而有诗意,它们是我国边疆老百姓的一项伟大发明,具有化石的意义,既可以造就人们的精神理想,又被人们的精神理想点化成现身于世的大美之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翁丁寨最迷人的地理元素——古茶树。 由于这里的山和云、云与树、树与人存在着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使整座翁丁寨呈现了一股天造地设、云雾缭绕、万物合一的气势,使这一带的天气性格、脾气非常地和谐美妙,使这座茶山从此成了一个吉祥、平安、迷人而又富于想象力的地方。古茶树,也从此长存于人们的视觉和思维之中,构成了翁丁寨历史中最神圣、最现实而又最富有的一部分。那些老树新枝上的叶片,不久之后,被茶农们采摘回去,经过一道道工序,魔术般地变成了褐色的茶叶,继而变成了一叠叠钞票。
  我走访过一位百岁茶娘——者金娣,她过去是大财主的女儿。据说,当年有一位牧羊的小伙子天天守候在家门口向她求婚,穷追不舍,三年如一日。老财主问他:“你一个穷小子, 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养活我家小姐?”牧羊小伙回答:“我家有棵千年古茶树,一年可卖十多个大银元, 吃不完用不尽。”老财主听了之后,亲自到茶树下,一看果然如此,就欣然同意将女儿嫁给牧羊小伙。那一天,我亲自见到了这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茶树,但牧羊人已不在世,而者金娣却依然坐在那棵古茶树下,慢悠悠地喝茶。
  翁丁寨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寨主”,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入伍的解放军战士,退伍后回乡当村干部,因为见多识广,心地善良,村民们推举他担任翁丁寨的“寨主”,一当就是几十年。他与我是老朋友,听说我来到了他的“寨子”,一定要邀请我到家里做客。我欣然应邀,依然坐在当年的火塘边,边品茶边叙旧。所不同的是,“老寨主” 比过去更精神了,头戴黑色毡帽,身穿白色衬衣,手里仍然端着那杆一米多长的旱烟枪,偶尔猛力抽吸一口,又将烟枪杆靠在白色袜子下的黑皮鞋尖上。“寨主夫人”头裹着金黄色的巾帕,身着淡红色的衣服,鲜红袜子黑皮鞋,与窈窕身材十分相配,十分文雅。我问及他家里的生活情况,“寨主”笑得很灿烂,找出了他穿军装的照片和新居的照片给我看,然后坐下来慢慢地说:“这几年政策好!老寨子修缮好了,天天有人来旅游参观。有些外地人一住就是几个月,有的来画画,有的来摄影,有的来品茶发呆。村里的房子,他们爱住那家就住那家,愿意给多少住宿费就给多少。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点收入啦。”
  我真切地感受到,佤族人民热爱故土,依恋大自然赋予的旧家园。他们在“消灭茅草房”“消灭叉叉房” 的过程中,能够保留祖宗建盖400年的村寨,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担当?眼前的事实已证明,翁丁寨在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之后,不断地努力向经济文化等方面跨越,而且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跨越,是尊重科学的跨越。一个古老的村寨如果要补上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课程,只会是竹篮打水;如果要发展现代高科技产业,只会是空中楼阁。目前,来自外部的种种力量,正在迅速改变着这里的一切,但没有必要将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村旧屋全部消除,更没有必要用挖土机把一个古村落全部埋葬,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与古朴的原始村寨完全可以共生共存……
  我的这种感受太强烈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学的美感迅速从古村寨的各个角落源源不断地弥散出来,像梦境一般地叠落在我的记忆里。我甚至想象,再过一百年之后,人们如果来到这里,依然与我现在的感受一样丰富、鲜活和深刻,那是何等的美好和奇妙?我相信翁丁寨的未来一定是这样的。
  那一切对于现在的翁丁寨来说,既是它活着的“根”,又是它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或养料。当我们在探测它的时候,自有一种温暖的气息和直接的力量打动着我们的心。我伫立在这个当代人心目中逐渐遥远而又极其向往的原始之地,面对着新的发展、新的变化和新气象,感受着它们的存在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微妙关系。我完全明白了,这其实是一种“蒙太奇”一样的动人画面,是一种最质朴的声音,是一个最本真的民族,是一种最浪漫的生活。我对此坚信不疑,我们该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和敬仰的姿态,好好守护和分享我们美丽地球上最美好的事物,这才是最幸福的人。于是,我为翁丁寨写下了一首小诗。
  万古甘泉生素波,
  百年老树养天和。
  莫夸城市高楼好,
  原始风情韵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