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累计投入近32亿元唱好产业扶贫大戏

刊发时间:2020-06-11 A1版  作者:张红林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   张红林)   做大做强基地、精准扶持、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科技支撑、搭建产销平台……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唱响产业发展大戏,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围绕巩固提升“茶果糖菜”等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产业扶贫格局稳定增收脱贫。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核桃产业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二位;蔗糖业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被国家列入重要的蔗糖基地;临沧坚果成为全球重大的种植区,面积居世界第一;橡胶面积居全省第三;茶叶种植面积居云南第二,产量居全省第一;云县、凤庆、永德被列为生猪调出大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2.8亩,贫困人口人均5亩以上。2019年末,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88.1亿元,农业增加值2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通过精准引导支持产业扶贫。按照每年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达30%以上的要求,指导8县(区)做好项目库,并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对标扶持。在此基础上采取“因户施策、自下而上、部门把关、县级审核”的方式,做好统计监测等工作。脱贫攻坚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19241.62万元,重点用于贫困乡(镇)、村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每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都获得一个以上产业项目扶持。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股份联结、订单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模式,形成新型合作组织与农户、新型合作组织与市场互相“绑定”机制,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农增收,共覆盖86232户340182人贫困人口脱贫。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根据贫困户需求,开展“订单式”“证书式”“面对面”农业科技培训,让贫困户劳动力都掌握1门以上实用致富技术、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科技明白人。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5.49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劳动力12.82万人次;聘用农业技术专家239人、产业发展指导员2255人,开展“包产业、包村、包户”指导,实现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科技人员负责跟踪服务。
  搭建产销平台是我市产业扶贫促农增收的又一举措。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场消费需求,构建贫困地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贫困户农产品成为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的重要来源,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全市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8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81个(含6个农场),村级电商服务点662个,构建起市、县、乡、村电商四级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返回
2024年04月20日  第868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累计投入近32亿元唱好产业扶贫大戏

刊发时间:2020-06-11 A1版  作者:张红林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   张红林)   做大做强基地、精准扶持、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科技支撑、搭建产销平台……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唱响产业发展大戏,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围绕巩固提升“茶果糖菜”等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产业扶贫格局稳定增收脱贫。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核桃产业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二位;蔗糖业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被国家列入重要的蔗糖基地;临沧坚果成为全球重大的种植区,面积居世界第一;橡胶面积居全省第三;茶叶种植面积居云南第二,产量居全省第一;云县、凤庆、永德被列为生猪调出大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2.8亩,贫困人口人均5亩以上。2019年末,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88.1亿元,农业增加值2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通过精准引导支持产业扶贫。按照每年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达30%以上的要求,指导8县(区)做好项目库,并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对标扶持。在此基础上采取“因户施策、自下而上、部门把关、县级审核”的方式,做好统计监测等工作。脱贫攻坚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19241.62万元,重点用于贫困乡(镇)、村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每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都获得一个以上产业项目扶持。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股份联结、订单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模式,形成新型合作组织与农户、新型合作组织与市场互相“绑定”机制,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农增收,共覆盖86232户340182人贫困人口脱贫。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根据贫困户需求,开展“订单式”“证书式”“面对面”农业科技培训,让贫困户劳动力都掌握1门以上实用致富技术、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科技明白人。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5.49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劳动力12.82万人次;聘用农业技术专家239人、产业发展指导员2255人,开展“包产业、包村、包户”指导,实现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科技人员负责跟踪服务。
  搭建产销平台是我市产业扶贫促农增收的又一举措。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场消费需求,构建贫困地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贫困户农产品成为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的重要来源,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全市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8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81个(含6个农场),村级电商服务点662个,构建起市、县、乡、村电商四级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