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双江团结和谐发展同心圆

中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刊发时间:2020-06-16 A3版  作者:

美丽新家园—沙河乡景亢组---.jpg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指导,2020年1月再次来云南考察,体现了对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作为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自治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全县17.8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筑团结和谐发展的同心圆。
  一、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提气鼓劲,使我们干劲更足,信心倍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说到我们的心坎上,对乡亲们的殷殷嘱托让全县已实现脱贫的7529户2869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倍感亲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爱戴和坚决拥护的信念更加坚定。为双江加深“四个突出特点”的省情认识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县上下践行初心使命砥砺奋进提供了精神动力;为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定了必胜信心。
  双江始终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大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认真感悟总书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怀,充分认识县情,以全局眼光和辩证思维,全面客观看待双江在全国、全省、全市大局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使命,正确认识双江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和工作上的差距,推进双江新时代、新实践打开了视野、指明了路径,使发展思路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措施更加明确。
  二、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双江迅速传达、贯彻落实
  一是多种方式抓学习。采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带头学、党员干部普遍学、理论宣讲延伸学、开展培训深入学、理论研讨提升学、新闻宣传引导学、民语译播通俗学、严格检查督促学等方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到边、到底、到心。今年1月份以来,全县共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读书会、党员大会等780余场次,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七进”宣讲60余场次,开展“四敢四有”培训班18期2100余人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党员干部2期270余人次,全县上下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二是落地见效抓结合。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与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并贯彻落实,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推进。着力抓好复工复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开展网上直播销售等活动,着力抓好绿色产业,乡村振兴、民生事业、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前5个月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三、主动作为,让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双江大地奏响凯歌
  一是坚定信心冲在前。坚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双江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推动双江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实际成效,努力营造开局就决战、每天是节点、全年在冲刺的奋斗氛围。
  二是坚持发展干在前。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具体工作中,及时研究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抓实抓好脱贫攻坚、百千工程、乡村振兴“三件大事”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三化建设”。加强以茶叶、烤烟、甘蔗为主的传统产业,加快培育生物药业、打牢群众增收基础,加快以临双高速为重点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户户清”“村村清”“项项清”“账账清”为抓手,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四个不摘”工作机制,继续压实乡镇、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包保挂钩责任,加快困难群众产业扶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
  三是坚守初心战在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运用县档案馆、烈士陵园、大文千信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不断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水平;县乡党委(党组)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全面启动“动车组”模式,推动每一名干部成为自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战斗单元”,跑出双江奋进新时代的加速度。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

民族团结一家亲.JPG

 

布朗族蜂桶鼓舞.jpg

齐心协力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和声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为云南确立了“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5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共同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文化繁荣多彩、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成功创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人心更齐了,人的精气神更好了”
  沙河乡景亢自然村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探索实践了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模式,在“六个共同”模式的指导下村民们共同谋发展、建新房、美化村庄。在双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中,景亢自然村被列入全县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之一,将“六个共同”再发扬光大,实现了村美、民富、人欢乐的新面貌。“花草树木多起来了,游客多起来了,农家乐多起来了,银行存款多起来了,村民的笑容多起来了。思想上变了,人心更齐了,人的精气神更好了。”谈起5年来村庄的发展变化,景亢组副组长俸贵荣骄傲地说。
  景亢自然村5年来的发展变化只是双江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2013年以来,双江共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项目2个、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14个、实施民族特色村项目10个。通过项目的实施,以点带面的效果得到发挥,全县完成旧村改造243个、美丽村庄提升33个,建成美丽宜居乡村77个,完成少数民族民居房改造26400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解决了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幸福感、获得感。
  “只有传承了自己的文化,我们才有相互交流的资本”
  在全县各村寨都在修瓦房、盖楼房的时候,邦丙乡南直村却发生了一件“怪事”——村里的布朗族老人在指挥着一群年轻人伐木材、割茅草、扯藤蔓——他们要在村里建盖一间茅草房!“我们想在村里面盖一间‘罩笼房’,一来是想让这些出生就居住在砖瓦房、楼房的年轻人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二来是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先民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给后代们留个念想,让这种文化至少留在他们心中。”布朗族蜂桶鼓舞传承人俸继明说。最近让俸继明忙于奔波的还有一件事——组织村里的年轻人进行蜂桶鼓舞传承培训。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祖传的一种男女集体舞蹈,是布朗族在祭祀和年节时的集体舞蹈,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蜂桶鼓、蜂桶鼓舞不再是祈求丰产的手段了,也不再是娱乐的唯一选择,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了,这些转变也导致这一文化瑰宝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双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对这一文化加以抢救、保护,2008年,申报的“布朗族蜂桶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邦丙乡南直村的布朗族村民俸继明成为了布朗族蜂桶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使其在民间得以不断传承发展。“蜂桶鼓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在与各民族交往中,只有传承了自己的文化,我们才有相互交流的资本。”俸继明说。
  近年来,双江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在全县培养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各100名民族文化传承人,负责4个主体民族的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和传承。全县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同生共荣,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的团结和谐进步。

“大家一起富了,生活才更甜”

  2015年以来,双江允俸水稻、马铃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机械化、产品销售订单化,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两化六统一”种管经营模式,打造了“忙孝无公害马铃薯”品牌;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储、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十统一”种管经营模式,打造了“南勐河优质米”品牌。带领1810户合作社社员,闯出了一条整合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发展、打造自主品牌的共同致富之路。合作社在带领本社成员增收致富的同时,依靠历年积累的经营及品牌优势,采取“合作社+合作社”帮带模式,与山区乡建档立卡贫困村合作社合作发展,推广示范成功的种管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合作社成立初期,我们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现在社员富起来了,也想帮帮条件更艰苦的山区老乡,我们大家一起富了,生活才更甜。”合作社社长俸光兵说。
  双江把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县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巩固提升茶叶等传统产业,培育咖啡(坚果)等新兴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50万亩,农民人均10亩,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均9.5亩;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5户、规模以上企业17户,扶持小微企业130户,建立合作社311个。推进“订单式”“定向式”就业,转移贫困人口县外长期务工2037人;开展 “家乡牵挂你”“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活动,跟踪服务3111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838人次;以“千人培训计划”为抓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实现了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培训意愿对象的贫困人口培训全覆盖。通过以上措施,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致富的本领得到提高,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展,各民族之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百千工程”引领乡村振兴

  2018年全县实现脱贫“摘帽”以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产业振兴、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农业污染整治、厕所革命为重点,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短板,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引领乡村振兴。
  百村示范抓带动。以实施产业升级行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提升人居环境,突出生态美、环境美、风气美为目标,选取了70个基础条件好、群众发展意愿高的自然村作为“百千工程”示范点加以推进,在“产业建设、基层组织、发展模式、乡风文明、人居环境”等方面做出示范。通过机制示范和政策示范,景亢、那京、那洛、布京小新寨、来冷等美丽村庄初具雏形,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凸显。
  千村整治抓推广。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垃圾、污水、厕所、绿化及不良风气“五个整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乡风文明大提升。打造全县整体推进示范点3个,“千村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5个,全县551个自然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县共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档村庄(干净整洁型村庄)165个、二档村庄(提档升级型村庄)328个、三档村庄(美丽宜居型村庄)58个;共有8个村庄被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云南省美丽村庄”。

 

共建绿水青山   共享金山银山

  近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抓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云南努力建成全国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目前,该县已成为云南省首家被授予《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单位,全县共6个乡镇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
  植“绿”奠基,共建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实施森林抚育、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珍贵用材林、速生丰产林、低效林改造、生态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8.94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249.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7.03%,森林蓄积量1102.4万立方米,年均净生长量17.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73%。全县有5个国有林场,总面积为78.14万亩。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
  点“绿”成金,共享金山银山。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偿、生态能源项目,精准落实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16年以来,共到位林业生态扶贫资金3.2亿元,实际投入生态脱贫资金1.9亿元,全县75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8691人受益。核桃、坚果等林果产业得到有效巩固,建成泡核桃基地50万亩,产值达4.31亿元;建成澳洲坚果产业基地23.78万亩,实现澳洲坚果总产值1908.9万元。2019年,全县林业总产值21.52亿元,林农林业人均纯收入6774元,绿水青山逐渐成为金山银山。

 

“五单式”抓实劳动技能培训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按照“渠道不变、统筹规划、整合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五单式”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种植养殖能手、一批乡土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保障。
  群众自己“点单”。让群众根据外出务工市场需求和乡村确定的产业,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的培训工种,人社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分类汇总,分批实施。群众自己点单的培训工种达31个。
  乡村两级“定单”。乡村两级根据本乡镇、本村的产业布局和群众的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乡村两级定单培训250期1.3万人次。
  培训机构“制单”。由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根据群众点单和乡村定单,聘请相应的专家教师,设置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流程,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培训。
  职能部门“送单”。各职能部门按照群众培训意愿,及时组织培训机构,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组织培训机构将群众的点单送到田间地头。
  政府全额“买单”。整合全县涉农项目资金、沪滇劳力协作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对所实施的技能培训项目进行全额买单,免费培训,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77072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639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3172人次,累计投入培训经费697万元。

      本版稿件图片由中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周卫鸿、杨继雪、李文华、杨智愚、杨福海、吴永达提供

返回
2024年05月18日  第868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共筑双江团结和谐发展同心圆

中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刊发时间:2020-06-16 A3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美丽新家园—沙河乡景亢组---.jpg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指导,2020年1月再次来云南考察,体现了对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作为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自治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全县17.8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筑团结和谐发展的同心圆。
  一、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提气鼓劲,使我们干劲更足,信心倍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说到我们的心坎上,对乡亲们的殷殷嘱托让全县已实现脱贫的7529户2869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倍感亲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爱戴和坚决拥护的信念更加坚定。为双江加深“四个突出特点”的省情认识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县上下践行初心使命砥砺奋进提供了精神动力;为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定了必胜信心。
  双江始终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大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认真感悟总书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怀,充分认识县情,以全局眼光和辩证思维,全面客观看待双江在全国、全省、全市大局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使命,正确认识双江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和工作上的差距,推进双江新时代、新实践打开了视野、指明了路径,使发展思路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措施更加明确。
  二、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双江迅速传达、贯彻落实
  一是多种方式抓学习。采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带头学、党员干部普遍学、理论宣讲延伸学、开展培训深入学、理论研讨提升学、新闻宣传引导学、民语译播通俗学、严格检查督促学等方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到边、到底、到心。今年1月份以来,全县共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读书会、党员大会等780余场次,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七进”宣讲60余场次,开展“四敢四有”培训班18期2100余人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党员干部2期270余人次,全县上下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二是落地见效抓结合。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与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并贯彻落实,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推进。着力抓好复工复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开展网上直播销售等活动,着力抓好绿色产业,乡村振兴、民生事业、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前5个月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三、主动作为,让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双江大地奏响凯歌
  一是坚定信心冲在前。坚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双江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推动双江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实际成效,努力营造开局就决战、每天是节点、全年在冲刺的奋斗氛围。
  二是坚持发展干在前。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具体工作中,及时研究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抓实抓好脱贫攻坚、百千工程、乡村振兴“三件大事”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三化建设”。加强以茶叶、烤烟、甘蔗为主的传统产业,加快培育生物药业、打牢群众增收基础,加快以临双高速为重点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户户清”“村村清”“项项清”“账账清”为抓手,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四个不摘”工作机制,继续压实乡镇、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包保挂钩责任,加快困难群众产业扶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
  三是坚守初心战在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运用县档案馆、烈士陵园、大文千信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不断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水平;县乡党委(党组)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全面启动“动车组”模式,推动每一名干部成为自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战斗单元”,跑出双江奋进新时代的加速度。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

民族团结一家亲.JPG

 

布朗族蜂桶鼓舞.jpg

齐心协力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和声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为云南确立了“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5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共同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文化繁荣多彩、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成功创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人心更齐了,人的精气神更好了”
  沙河乡景亢自然村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探索实践了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模式,在“六个共同”模式的指导下村民们共同谋发展、建新房、美化村庄。在双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中,景亢自然村被列入全县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之一,将“六个共同”再发扬光大,实现了村美、民富、人欢乐的新面貌。“花草树木多起来了,游客多起来了,农家乐多起来了,银行存款多起来了,村民的笑容多起来了。思想上变了,人心更齐了,人的精气神更好了。”谈起5年来村庄的发展变化,景亢组副组长俸贵荣骄傲地说。
  景亢自然村5年来的发展变化只是双江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2013年以来,双江共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项目2个、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14个、实施民族特色村项目10个。通过项目的实施,以点带面的效果得到发挥,全县完成旧村改造243个、美丽村庄提升33个,建成美丽宜居乡村77个,完成少数民族民居房改造26400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解决了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幸福感、获得感。
  “只有传承了自己的文化,我们才有相互交流的资本”
  在全县各村寨都在修瓦房、盖楼房的时候,邦丙乡南直村却发生了一件“怪事”——村里的布朗族老人在指挥着一群年轻人伐木材、割茅草、扯藤蔓——他们要在村里建盖一间茅草房!“我们想在村里面盖一间‘罩笼房’,一来是想让这些出生就居住在砖瓦房、楼房的年轻人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二来是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先民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给后代们留个念想,让这种文化至少留在他们心中。”布朗族蜂桶鼓舞传承人俸继明说。最近让俸继明忙于奔波的还有一件事——组织村里的年轻人进行蜂桶鼓舞传承培训。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祖传的一种男女集体舞蹈,是布朗族在祭祀和年节时的集体舞蹈,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蜂桶鼓、蜂桶鼓舞不再是祈求丰产的手段了,也不再是娱乐的唯一选择,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了,这些转变也导致这一文化瑰宝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双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对这一文化加以抢救、保护,2008年,申报的“布朗族蜂桶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邦丙乡南直村的布朗族村民俸继明成为了布朗族蜂桶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使其在民间得以不断传承发展。“蜂桶鼓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在与各民族交往中,只有传承了自己的文化,我们才有相互交流的资本。”俸继明说。
  近年来,双江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在全县培养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各100名民族文化传承人,负责4个主体民族的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和传承。全县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同生共荣,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的团结和谐进步。

“大家一起富了,生活才更甜”

  2015年以来,双江允俸水稻、马铃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机械化、产品销售订单化,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两化六统一”种管经营模式,打造了“忙孝无公害马铃薯”品牌;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储、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十统一”种管经营模式,打造了“南勐河优质米”品牌。带领1810户合作社社员,闯出了一条整合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发展、打造自主品牌的共同致富之路。合作社在带领本社成员增收致富的同时,依靠历年积累的经营及品牌优势,采取“合作社+合作社”帮带模式,与山区乡建档立卡贫困村合作社合作发展,推广示范成功的种管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合作社成立初期,我们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现在社员富起来了,也想帮帮条件更艰苦的山区老乡,我们大家一起富了,生活才更甜。”合作社社长俸光兵说。
  双江把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县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巩固提升茶叶等传统产业,培育咖啡(坚果)等新兴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50万亩,农民人均10亩,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均9.5亩;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5户、规模以上企业17户,扶持小微企业130户,建立合作社311个。推进“订单式”“定向式”就业,转移贫困人口县外长期务工2037人;开展 “家乡牵挂你”“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活动,跟踪服务3111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838人次;以“千人培训计划”为抓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实现了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培训意愿对象的贫困人口培训全覆盖。通过以上措施,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致富的本领得到提高,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展,各民族之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百千工程”引领乡村振兴

  2018年全县实现脱贫“摘帽”以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产业振兴、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农业污染整治、厕所革命为重点,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短板,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引领乡村振兴。
  百村示范抓带动。以实施产业升级行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提升人居环境,突出生态美、环境美、风气美为目标,选取了70个基础条件好、群众发展意愿高的自然村作为“百千工程”示范点加以推进,在“产业建设、基层组织、发展模式、乡风文明、人居环境”等方面做出示范。通过机制示范和政策示范,景亢、那京、那洛、布京小新寨、来冷等美丽村庄初具雏形,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凸显。
  千村整治抓推广。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垃圾、污水、厕所、绿化及不良风气“五个整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乡风文明大提升。打造全县整体推进示范点3个,“千村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5个,全县551个自然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县共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档村庄(干净整洁型村庄)165个、二档村庄(提档升级型村庄)328个、三档村庄(美丽宜居型村庄)58个;共有8个村庄被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云南省美丽村庄”。

 

共建绿水青山   共享金山银山

  近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抓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云南努力建成全国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目前,该县已成为云南省首家被授予《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单位,全县共6个乡镇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
  植“绿”奠基,共建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实施森林抚育、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珍贵用材林、速生丰产林、低效林改造、生态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8.94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249.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7.03%,森林蓄积量1102.4万立方米,年均净生长量17.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73%。全县有5个国有林场,总面积为78.14万亩。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
  点“绿”成金,共享金山银山。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偿、生态能源项目,精准落实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16年以来,共到位林业生态扶贫资金3.2亿元,实际投入生态脱贫资金1.9亿元,全县75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8691人受益。核桃、坚果等林果产业得到有效巩固,建成泡核桃基地50万亩,产值达4.31亿元;建成澳洲坚果产业基地23.78万亩,实现澳洲坚果总产值1908.9万元。2019年,全县林业总产值21.52亿元,林农林业人均纯收入6774元,绿水青山逐渐成为金山银山。

 

“五单式”抓实劳动技能培训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按照“渠道不变、统筹规划、整合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五单式”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种植养殖能手、一批乡土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保障。
  群众自己“点单”。让群众根据外出务工市场需求和乡村确定的产业,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的培训工种,人社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分类汇总,分批实施。群众自己点单的培训工种达31个。
  乡村两级“定单”。乡村两级根据本乡镇、本村的产业布局和群众的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乡村两级定单培训250期1.3万人次。
  培训机构“制单”。由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根据群众点单和乡村定单,聘请相应的专家教师,设置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流程,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培训。
  职能部门“送单”。各职能部门按照群众培训意愿,及时组织培训机构,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组织培训机构将群众的点单送到田间地头。
  政府全额“买单”。整合全县涉农项目资金、沪滇劳力协作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对所实施的技能培训项目进行全额买单,免费培训,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77072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639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3172人次,累计投入培训经费697万元。

      本版稿件图片由中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周卫鸿、杨继雪、李文华、杨智愚、杨福海、吴永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