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记

刊发时间:2020-07-12 A3版  作者:李学成

  有椒其馨
  于凉秋的傍晚行走,心情散漫,不觉间到小区的左门一侧,一楼的住户临人行道有些空地,便作了花园兼菜园。其中有户人家栽了株花椒,一人多高,形如伞,细密的枝不肆张扬,枝头还剩些未采摘的花椒,簇状的椒密密的呈着红色,叶泛着油亮的光,近闻缕缕清香。看多了城里富态贵气的花草,乍一见来自乡土的花椒,多少让人有种久违的感觉,打量了好一会。同行的妻子催促说:“有什么好看的?”才还顾离去。其实她不会懂得乡村来的人,抹不去的乡愁里有着故乡乔木的位置,看到自然倍感亲切。花椒在乡间几乎家家必栽,一为取之作为香料,二为寓意子孙昌盛。记得老家大门外就有爷爷种下的一株,秋天花椒变红便可摘,父亲照例拿个筛子,抬把长凳支在树旁,人站其上,小心冀冀俯着身子摘花椒,怕被椒树上的刺扎了。花椒在太阳下晒过后呈红褐色,现龟裂纹,顶端开裂,露出黑色光亮的种子。小时见过父亲将开裂的花椒或手抛或用筛子颠簸,让种粒尽出,取椒皮用布袋或竹筒贮存,以备取用。乡间用花椒量不大,用来吃牛羊时除腥膻,而吃牛羊肉的机会是不多的,偶尔作凉粉调料,小孩的我们故作经不住麻味状,嘘嘘声里把舌头伸得很长。大人总是说花椒伤小孩,长大后方知花椒是提阳之物,所以不让多吃。后来进了城,吃法多了,喜欢麻婆豆腐的微麻爽口,麻油调味早点的缕缕芳香,更喜欢麻辣火锅一麻惊人的痛快淋漓。椒是芸香科芳香植物,椒秄香味浓郁,传统烹调佐料,位列“十三香”之首。史载周朝时就已作为重要调料,用之于敬神祭祀、辟邪养生、熏香清洁。椒不仅作食用,亦可药用,《本草纲目》载:“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入右肾补水,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症”“久服之,头不白,身轻增年”。中医将其作散寒、解毒、消肿之用,亦作明目生发,益肾健体、活血舒筋的保健之物。
  果实繁茂,饱满喜人的花椒不仅满足了人之食药及养生之需,亦在精神里生发、升华出诸多椒的历史意趣和审美。《诗经·陈风》里有诗:“视尔如莜,贻我握椒”。诗表现的是秋日祭社盛会之时男欢女欣,相互赠答,两情相悦,美好如盛开锦葵的女子,送给小伙子一把芳香的花椒。花椒用作定情的信物,寄托着美好的愛情。《诗经》里还有一首《椒聊》的诗:“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一串串椒的果实,生长繁多,摘下足有一升。高大健壮的男子福气好,人丁兴旺,象花椒结满的果实一样多。花椒在《诗经》里又成了子孙繁盛的象征。椒性温驱寒,汉成帝爱妃赵飞燕貌美善舞,可惜不孕,诊为风寒所致,成帝遂命以椒涂宫室墙壁,温室正气,赵妃果然怀孕,后世便有“椒宫”“椒房”之谓。《汉宫仪》云:“椒房,以椒涂壁,取其温也”。此一史述也旁证了椒兴多子的特性。《汉书》有载:“江充先治甘泉宫,转至未央椒房”。椒房由此特指后妃之室。在屈原的《离骚》里椒又是象征忠贞义士,说贤者纯正完美是汇聚贤良志士之所在,如椒之为香草,性清卓著,抗阴除湿,忠贞聚集而生。在俗世的生活里,椒更多的则是降神辟秽,以迎吉祥。《离骚》云:“椒,香物,所以降神”。唐代诗人李嘉有诗:“雨过风渚洲清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周颂》有云:“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花椒的芳香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美,更是人安宁长寿的美好所寄。
  无椒不箸
  秋天是收获辣椒的季节,凡农家无不在墙壁或梁上檐下挂满串串彤红的辣椒,任其自然风干,珍珠玛瑙般的色泽让人马上想到舌尖灼辣的热烈和狂野,食欲陡增。辣,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经历,一辣入口仿佛全身的细胞神经被调动起来,集结于口舌胃肠,转化成轰轰轰烈烈的味觉,大快以食。小时在乡间生活,正值艰难岁月,肉食几无,顿顿玉米饭青菜汤的日子,全靠辣椒的调味,让淡饭寡汤亦能吃得津津有味。上世纪70年代中上期尚处于大集体时代,每家有几分自留地,用于种蔬菜或是搞些家庭副业,两三分的自留地被父亲母亲划分得很精细,除了生姜、芋头之外照例要种几垄辣椒,父亲特用发酵过的鸡粪施作辣椒用肥,据说施过鸡粪的辣椒卖相好辣味足,是何道理也说不清,全凭的是经验。收获风干的辣椒由母亲一部分舂成椒面,用以制作辣椒酱和咸豆腐,一部分留作制辣椒油,再一部分保留干椒贮存,食时按需择法制用。印象颇深的是调制辣椒油,母亲在大锅的底部放少许香油,待油热放入椒面,速用勺子翻动,油花腾起,辣香满屋。有时制当日食用的辣椒油,母亲会在起锅前加入少许清水,至今我也不明由为何,想来是降温,抑或是无油水添的无奈,经母亲调制,一碗色泽油亮鲜红的椒油用来作食用豆粉、米粉或是面条的调料,微微的椒香把清苦的日子调制做得有几分火热。最喜的还是火烧鲜椒和煳椒,这种吃法能降低辣味,增加香气。这种偏好或许是来自于父亲,记得开饭前父亲有时会在炭火放几支辣椒,翻转几次熟后用手撕成缕缕,放入碗中撒点盐用筷拌一下即食,看着父亲一口辣椒一口玉米饭很是享受。另一种是用热炭灰刨干椒,刨熟至有些焦煳的干椒用手捻碎加点酱油以作“辣子碟”,供全桌调味食用,或是放入汤中调味。有一种椒调汤味的简便方法小时常用,先敲一小坨锅盐埋入烫火灰加热,待汤中菜半熟,用勺盛一点猪油,取一二支干椒捻啐放入勺中,从火灰中取盐坨放入勺,将椒碎煳后放入汤,随着热盐坨遇汤水嘘的一声,锅内腾起阵阵椒香,这种吃法时下的乡间也不多用了。我仍偏爱煳辣椒加酱油的“辣子碟”,每闻到煳辣椒的味道,胃部就兴奋不已。
  辣,能催化味觉,本身却是痛觉,与酸甜苦涩不同。《说文解字》里说:辣,从辛,乃猛烈之辛味。辣味入口如灼,有剌戾意。辣椒是明代始传入中国的,在之前辣指的主要是古人常用的茱萸、花椒、芥末之类以痛剌激味觉的辛物。辣椒的传入无异于一场饮食革命,烈极无比的辣椒使过去的辛香料通通无法与之匹敌。明代《草花谱》载:辣椒称为“番椒”,其传入中国经由两路,北路由丝绸之路入新疆、陕西和甘肃,南路由海上入两广而至江浙、荊楚和西南。在长江流域的传播经由下而上,最先作食用的是贵州,地方志有“土苗用以(辣椒)代盐”的记载。传入的最初利用不太充分,有的甚至作观赏植物。至清嘉庆时黔、湘、赣、川渐有“种以为蔬”“无椒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且每饭必菜,非辣不可”之势。在四川两种伟大的椒相遇了,一种是原产中国的花椒,一种是原产美州的辣椒,电光火石般相遇在麻辣火锅滚滚的汤浪中,燃起的烈焰燃至每一个毛孔,“辣不怕,不怕辣”的威猛,让人光膀大汗,吃得血液奔涌,灵魂震撼,大痛大快。
  湘、川、黔是辣椒的核心区,素有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之说。其实在西南都有“无辣不成席,无辣无以食”的食俗,崇山峻峻,多湿多寒,辣椒传入400多年来,其温胃驱寒、缓解疼痛、调味消食的善意让各民族倍感温暖,终成蔬菜之首,家家常备,餐餐以佐。有人诗赞:初为青涩后雍容,沉淀时光得味浓。宁与菜肴经釜瓮,不和花林混林丛。常添辛辣帮人暖,每减腥臊解物庸。纵是平凡非冷漠,饮食史上著丰功。
  辣椒,平淡生活里提取的焰,亲人中的亲人,于秋天我们一起回家。
  ?

返回
2024年05月03日  第871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食物记

刊发时间:2020-07-12 A3版  作者:李学成 【字体:大 中 小】

  有椒其馨
  于凉秋的傍晚行走,心情散漫,不觉间到小区的左门一侧,一楼的住户临人行道有些空地,便作了花园兼菜园。其中有户人家栽了株花椒,一人多高,形如伞,细密的枝不肆张扬,枝头还剩些未采摘的花椒,簇状的椒密密的呈着红色,叶泛着油亮的光,近闻缕缕清香。看多了城里富态贵气的花草,乍一见来自乡土的花椒,多少让人有种久违的感觉,打量了好一会。同行的妻子催促说:“有什么好看的?”才还顾离去。其实她不会懂得乡村来的人,抹不去的乡愁里有着故乡乔木的位置,看到自然倍感亲切。花椒在乡间几乎家家必栽,一为取之作为香料,二为寓意子孙昌盛。记得老家大门外就有爷爷种下的一株,秋天花椒变红便可摘,父亲照例拿个筛子,抬把长凳支在树旁,人站其上,小心冀冀俯着身子摘花椒,怕被椒树上的刺扎了。花椒在太阳下晒过后呈红褐色,现龟裂纹,顶端开裂,露出黑色光亮的种子。小时见过父亲将开裂的花椒或手抛或用筛子颠簸,让种粒尽出,取椒皮用布袋或竹筒贮存,以备取用。乡间用花椒量不大,用来吃牛羊时除腥膻,而吃牛羊肉的机会是不多的,偶尔作凉粉调料,小孩的我们故作经不住麻味状,嘘嘘声里把舌头伸得很长。大人总是说花椒伤小孩,长大后方知花椒是提阳之物,所以不让多吃。后来进了城,吃法多了,喜欢麻婆豆腐的微麻爽口,麻油调味早点的缕缕芳香,更喜欢麻辣火锅一麻惊人的痛快淋漓。椒是芸香科芳香植物,椒秄香味浓郁,传统烹调佐料,位列“十三香”之首。史载周朝时就已作为重要调料,用之于敬神祭祀、辟邪养生、熏香清洁。椒不仅作食用,亦可药用,《本草纲目》载:“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入右肾补水,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症”“久服之,头不白,身轻增年”。中医将其作散寒、解毒、消肿之用,亦作明目生发,益肾健体、活血舒筋的保健之物。
  果实繁茂,饱满喜人的花椒不仅满足了人之食药及养生之需,亦在精神里生发、升华出诸多椒的历史意趣和审美。《诗经·陈风》里有诗:“视尔如莜,贻我握椒”。诗表现的是秋日祭社盛会之时男欢女欣,相互赠答,两情相悦,美好如盛开锦葵的女子,送给小伙子一把芳香的花椒。花椒用作定情的信物,寄托着美好的愛情。《诗经》里还有一首《椒聊》的诗:“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一串串椒的果实,生长繁多,摘下足有一升。高大健壮的男子福气好,人丁兴旺,象花椒结满的果实一样多。花椒在《诗经》里又成了子孙繁盛的象征。椒性温驱寒,汉成帝爱妃赵飞燕貌美善舞,可惜不孕,诊为风寒所致,成帝遂命以椒涂宫室墙壁,温室正气,赵妃果然怀孕,后世便有“椒宫”“椒房”之谓。《汉宫仪》云:“椒房,以椒涂壁,取其温也”。此一史述也旁证了椒兴多子的特性。《汉书》有载:“江充先治甘泉宫,转至未央椒房”。椒房由此特指后妃之室。在屈原的《离骚》里椒又是象征忠贞义士,说贤者纯正完美是汇聚贤良志士之所在,如椒之为香草,性清卓著,抗阴除湿,忠贞聚集而生。在俗世的生活里,椒更多的则是降神辟秽,以迎吉祥。《离骚》云:“椒,香物,所以降神”。唐代诗人李嘉有诗:“雨过风渚洲清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周颂》有云:“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花椒的芳香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美,更是人安宁长寿的美好所寄。
  无椒不箸
  秋天是收获辣椒的季节,凡农家无不在墙壁或梁上檐下挂满串串彤红的辣椒,任其自然风干,珍珠玛瑙般的色泽让人马上想到舌尖灼辣的热烈和狂野,食欲陡增。辣,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经历,一辣入口仿佛全身的细胞神经被调动起来,集结于口舌胃肠,转化成轰轰轰烈烈的味觉,大快以食。小时在乡间生活,正值艰难岁月,肉食几无,顿顿玉米饭青菜汤的日子,全靠辣椒的调味,让淡饭寡汤亦能吃得津津有味。上世纪70年代中上期尚处于大集体时代,每家有几分自留地,用于种蔬菜或是搞些家庭副业,两三分的自留地被父亲母亲划分得很精细,除了生姜、芋头之外照例要种几垄辣椒,父亲特用发酵过的鸡粪施作辣椒用肥,据说施过鸡粪的辣椒卖相好辣味足,是何道理也说不清,全凭的是经验。收获风干的辣椒由母亲一部分舂成椒面,用以制作辣椒酱和咸豆腐,一部分留作制辣椒油,再一部分保留干椒贮存,食时按需择法制用。印象颇深的是调制辣椒油,母亲在大锅的底部放少许香油,待油热放入椒面,速用勺子翻动,油花腾起,辣香满屋。有时制当日食用的辣椒油,母亲会在起锅前加入少许清水,至今我也不明由为何,想来是降温,抑或是无油水添的无奈,经母亲调制,一碗色泽油亮鲜红的椒油用来作食用豆粉、米粉或是面条的调料,微微的椒香把清苦的日子调制做得有几分火热。最喜的还是火烧鲜椒和煳椒,这种吃法能降低辣味,增加香气。这种偏好或许是来自于父亲,记得开饭前父亲有时会在炭火放几支辣椒,翻转几次熟后用手撕成缕缕,放入碗中撒点盐用筷拌一下即食,看着父亲一口辣椒一口玉米饭很是享受。另一种是用热炭灰刨干椒,刨熟至有些焦煳的干椒用手捻碎加点酱油以作“辣子碟”,供全桌调味食用,或是放入汤中调味。有一种椒调汤味的简便方法小时常用,先敲一小坨锅盐埋入烫火灰加热,待汤中菜半熟,用勺盛一点猪油,取一二支干椒捻啐放入勺中,从火灰中取盐坨放入勺,将椒碎煳后放入汤,随着热盐坨遇汤水嘘的一声,锅内腾起阵阵椒香,这种吃法时下的乡间也不多用了。我仍偏爱煳辣椒加酱油的“辣子碟”,每闻到煳辣椒的味道,胃部就兴奋不已。
  辣,能催化味觉,本身却是痛觉,与酸甜苦涩不同。《说文解字》里说:辣,从辛,乃猛烈之辛味。辣味入口如灼,有剌戾意。辣椒是明代始传入中国的,在之前辣指的主要是古人常用的茱萸、花椒、芥末之类以痛剌激味觉的辛物。辣椒的传入无异于一场饮食革命,烈极无比的辣椒使过去的辛香料通通无法与之匹敌。明代《草花谱》载:辣椒称为“番椒”,其传入中国经由两路,北路由丝绸之路入新疆、陕西和甘肃,南路由海上入两广而至江浙、荊楚和西南。在长江流域的传播经由下而上,最先作食用的是贵州,地方志有“土苗用以(辣椒)代盐”的记载。传入的最初利用不太充分,有的甚至作观赏植物。至清嘉庆时黔、湘、赣、川渐有“种以为蔬”“无椒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且每饭必菜,非辣不可”之势。在四川两种伟大的椒相遇了,一种是原产中国的花椒,一种是原产美州的辣椒,电光火石般相遇在麻辣火锅滚滚的汤浪中,燃起的烈焰燃至每一个毛孔,“辣不怕,不怕辣”的威猛,让人光膀大汗,吃得血液奔涌,灵魂震撼,大痛大快。
  湘、川、黔是辣椒的核心区,素有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之说。其实在西南都有“无辣不成席,无辣无以食”的食俗,崇山峻峻,多湿多寒,辣椒传入400多年来,其温胃驱寒、缓解疼痛、调味消食的善意让各民族倍感温暖,终成蔬菜之首,家家常备,餐餐以佐。有人诗赞:初为青涩后雍容,沉淀时光得味浓。宁与菜肴经釜瓮,不和花林混林丛。常添辛辣帮人暖,每减腥臊解物庸。纵是平凡非冷漠,饮食史上著丰功。
  辣椒,平淡生活里提取的焰,亲人中的亲人,于秋天我们一起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