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四章

刊发时间:2020-07-26 A3版  作者:沧江鱼

  仰望茶王
  三千二百年。人工栽培型。在香竹箐,面对茶王,所有的语言都是空洞,所有的抒情都是苍白。
  仰望和沉默,是唯一的姿势。
  敬畏和感恩,是唯一的态度。
  无从考证种子在谁的手掌上发芽,又在谁的怀抱里成长。泥土的腥味被三千年时光彻底淬炼,澜沧江流过的土地,时令分明、山脉肥沃、歌声饱满。
  沧江不息,一江沧水串联了三千年的故事及传说。天灾横虐,撕天裂地;战火纷飞,毁天灭地;病毒驰骋,遍野哀嚎。一念起,即使万水千山,但愿我心尤怜;一念灭,纵然沧海桑田,只盼此心不渝。
  什么是强者?不是心念一动绝杀千里的强悍,不是霸气侧漏撕天裂地的恐怖,而是在孤独寂寞中坚守本心,在红尘欲念繁花乱锦中不失初心。
  什么是伟大?不是位居巅峰的荣耀,不是万人之上的独尊,而是永保博爱之心,胸怀大地无私付出。
  苦难练就王者。灾难磨砺肌体。风雪凝聚风骨。三千二百年是个怎样的天文数字,掰起手指,没人能算清有几个轮回。
  唯恐惊扰了世俗,选择躲在山箐;担心掩盖了月光,选择掩身丛林。
  不曾想,却遗漏了香气。
  掀起了三千年茶界的浪涌。
  说什么沧海桑田,道什么宇宙洪荒,无数朝代汇聚惊讶的目光,王者的血脉能浸泡在我们的茶杯,是我们的幸运和福气。
  仰望茶王,我不能与以瞬间来计量的时间一一问候,但三千年的时光,我们用一杯茶来醍醐灌顶,许许多多来不及编排的情感,浩浩荡荡。
  在高枧槽,为一碗茶请安
  一个声音来自壶底,一缕香醇走过日月。
  在高枧槽,一路高歌的澜沧江揽住空悬的月亮。
  翻越千山万水,徐霞客携带夕阳的余晖,敲开一扇灌满中秋风声的门扉,敲开了一段前世相约的缘分。
  梅姓老人燃亮火塘,炭火通红,泉水滚烫,茶烤到叶黄梗泡。捏惯了锄头镰刀的手,表演不来舞台的完美茶艺,但对茶叶的虔诚和敬畏之情却深深融入每一个抖、烤以及望、闻、尝的动作中。茶香飘散开来,慰藉了徐霞客千里奔行的劳累与寂寞,更唤醒了一个游子的乡愁和激情。徐霞客在梅姓老人虔诚的抖烤里抵达灵魂的高度。
  郑重地落下惜墨如金的笔毫,一片茶叶用“太华茶”的名字挺立而起。太华茶没有在徐霞客的笔记里瞻前顾后,打包着“梅姓老人颇能慰客”的蜚语,流落五湖四海茶人的心田,用自己独有的芬芳唤醒属于众人的情怀。
  沿途的沟沟坎坎早已扎根,历史上的高枧槽并没有茶马古道吃香,所幸的是遇上了徐霞客。梅姓老人、徐霞客、太华茶能在这里邂逅,短短一夜,香飘千年,高枧槽正式成为太华茶的核心坐标。
  澜沧江不敢擅离职守,打着四百年前的鼾声,依然在默默守护着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马蹄印。1639年的油灯还在《滇日游记》里亮堂,为一波又一波追寻而来的笔墨,指点早已查无此人的地址。
  茶房寺早已荒芜,古渡已被江水淹没。新楼拔节的村庄,梅姓老人销声匿迹,成为高枧槽的一个谜。
  “滇红”之歌
  炮火毁灭了很多建筑、信任、生命和家业、情感、梦想。炮火也成就了很多遗迹、信念、重生和奇迹、信仰、新生。
  1938年,中原大地,炮火纷飞,枪林弹雨,一个叫冯绍裘的茶人携带红茶制作工艺躲过敌人的明岗暗哨,辗转来到顺宁(今凤庆县)这个茶香弥漫的净土。潜伏了几千年的大叶种,接到起航的号声。饱啜山风雨露的叶片,争先恐后挤进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程序,华丽变身。
  浴火重生。“滇红”是涅槃的凤凰,是浴火的红艳,是时代的绝唱。从硝烟炮火中启程,实业救国,一片茶叶把民族传承的精神烹煮成醍醐禅机。
  风雨彩虹。“滇红”醉了春花秋月,醉了风霜雨雪,醉了左顾右盼。从改革开放中迈步,实业兴国,一片茶叶把四海五湖的春风发酵为乡愁别绪。
  磨砺香出。“滇红”是高山的流水,是漂洋的名片,是一带一路的脚步。从世纪先锋中跨越,实业强国,一片茶叶把伟大复兴的梦想浸润出使命担当。
  蓝眼睛高鼻子黄皮肤的茶客提前进入醉梦,“滇红”不挑国度,香醇没有岔道。
  八十年后的今天,每一次悬壶冲水,都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练。条索醒来,就是一朵艳丽的朝霞,红艳入口,除了能化解愁肠百结,更能引出诗和远方。
  泡茶的姑娘,总是喜欢放下跌宕起伏的爱情,虔诚地把生活的流水编制在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韩信点兵等一套套繁琐的姿势里。她们用绣花针一样的心思,把黑夜扎出花朵,把乡愁戳出泪腺,把感恩绣出骨骼。
  一个人因一片茶而名,时代传颂,英名永传。
  一片茶因一个人而红,红遍全球,鸿运当头。
  八十年后的今天,冯绍裘老先生移交下的功夫技艺,充分吸取了时代的营养,张枝发芽,五彩缤纷,盛开在天南海北各大茶叶市场,还有操着不同方言的茶杯里。
  世界滇红之乡——凤庆,接过冯绍裘老先生的担子,用一片“滇红”浸泡乡村振兴的味道。
  鲁史古镇
  注满时光雕刻痕迹的青石板,不仅接受马蹄的督查,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阅。那坑坑洼洼的蹄印,自带几分清醒和宿醉。
  捋一捋历史的轻烟灰尘,楼梯街的起起伏伏,不敢离守,与屋檐下的飞燕探讨马帮铃声的新谱。斑驳的墙壁抖落一地青苔,唤醒虫蛀蛛黏的牌匾。用鲁史古镇曹姓老人的话说,延续六百多年的鲁史古镇,还在新时代的曙光里伸着懒腰。
  骆家大院木楼深处,一位白胡子老人正在火塘边翻滚着沾满沧桑的茶罐,抖烤古镇遗谱,顺带把古道咽喉驿站曾经的辉煌重新冲泡。
  三街七巷一广场的格局,经过六百年的洗涤,依然骨骼分明,经脉清晰。四合天井庭院深深,厚积流光;三坊照壁勾瓦翘檐,书香悠然。世居的居民虔诚守护着祖上移交的摊铺,打铁酿酒染布裁缝压面熬酱油做小吃,吆喝着匆匆远去的背影。
  黝黑的门窗,孤独地咀嚼心思。调皮的野猫,惊扰了心神不宁的石狮。饮马槽的水流不再潺潺,“俊昌号”茶庄的“明前春尖”还在走着流程。
  从小巷穿过,寻找打着油纸伞的文字,却引来“阿鲁司巡警司”的鼓声。翻盖一新的“巡警司”,工匠们企图用现代化的器械抚平六百年的褶皱,结果却雕刻不出一卷史料的平仄。
  我与一块下马石对质,龚彝龚尚书的马蹄是否铿锵,旅行家徐霞客的步伐是否踉跄,“护国军神”赵佑新的军靴是否彷徨。有多少人喝下负心请罪的酒,有多少人饮尽相思酝酿的泪,有多少人纵情仗义豪迈的茶。
  如果还有遗漏的笔墨,肯定是诗歌的地盘,它只栽种怀念、感慨和邂逅,不培育勾心、奸诈与淡漠。就像孩童一遍遍地搜索,散落墙角的惊喜。
  小心背负着茶叶陈酿马帮兴衰军家铁蹄与客家步履,鲁史古镇在络绎不绝的游客谈笑声中,按捺不住似春风蠢蠢欲动。

返回
2024年05月14日  第872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凤庆四章

刊发时间:2020-07-26 A3版  作者:沧江鱼 【字体:大 中 小】

  仰望茶王
  三千二百年。人工栽培型。在香竹箐,面对茶王,所有的语言都是空洞,所有的抒情都是苍白。
  仰望和沉默,是唯一的姿势。
  敬畏和感恩,是唯一的态度。
  无从考证种子在谁的手掌上发芽,又在谁的怀抱里成长。泥土的腥味被三千年时光彻底淬炼,澜沧江流过的土地,时令分明、山脉肥沃、歌声饱满。
  沧江不息,一江沧水串联了三千年的故事及传说。天灾横虐,撕天裂地;战火纷飞,毁天灭地;病毒驰骋,遍野哀嚎。一念起,即使万水千山,但愿我心尤怜;一念灭,纵然沧海桑田,只盼此心不渝。
  什么是强者?不是心念一动绝杀千里的强悍,不是霸气侧漏撕天裂地的恐怖,而是在孤独寂寞中坚守本心,在红尘欲念繁花乱锦中不失初心。
  什么是伟大?不是位居巅峰的荣耀,不是万人之上的独尊,而是永保博爱之心,胸怀大地无私付出。
  苦难练就王者。灾难磨砺肌体。风雪凝聚风骨。三千二百年是个怎样的天文数字,掰起手指,没人能算清有几个轮回。
  唯恐惊扰了世俗,选择躲在山箐;担心掩盖了月光,选择掩身丛林。
  不曾想,却遗漏了香气。
  掀起了三千年茶界的浪涌。
  说什么沧海桑田,道什么宇宙洪荒,无数朝代汇聚惊讶的目光,王者的血脉能浸泡在我们的茶杯,是我们的幸运和福气。
  仰望茶王,我不能与以瞬间来计量的时间一一问候,但三千年的时光,我们用一杯茶来醍醐灌顶,许许多多来不及编排的情感,浩浩荡荡。
  在高枧槽,为一碗茶请安
  一个声音来自壶底,一缕香醇走过日月。
  在高枧槽,一路高歌的澜沧江揽住空悬的月亮。
  翻越千山万水,徐霞客携带夕阳的余晖,敲开一扇灌满中秋风声的门扉,敲开了一段前世相约的缘分。
  梅姓老人燃亮火塘,炭火通红,泉水滚烫,茶烤到叶黄梗泡。捏惯了锄头镰刀的手,表演不来舞台的完美茶艺,但对茶叶的虔诚和敬畏之情却深深融入每一个抖、烤以及望、闻、尝的动作中。茶香飘散开来,慰藉了徐霞客千里奔行的劳累与寂寞,更唤醒了一个游子的乡愁和激情。徐霞客在梅姓老人虔诚的抖烤里抵达灵魂的高度。
  郑重地落下惜墨如金的笔毫,一片茶叶用“太华茶”的名字挺立而起。太华茶没有在徐霞客的笔记里瞻前顾后,打包着“梅姓老人颇能慰客”的蜚语,流落五湖四海茶人的心田,用自己独有的芬芳唤醒属于众人的情怀。
  沿途的沟沟坎坎早已扎根,历史上的高枧槽并没有茶马古道吃香,所幸的是遇上了徐霞客。梅姓老人、徐霞客、太华茶能在这里邂逅,短短一夜,香飘千年,高枧槽正式成为太华茶的核心坐标。
  澜沧江不敢擅离职守,打着四百年前的鼾声,依然在默默守护着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马蹄印。1639年的油灯还在《滇日游记》里亮堂,为一波又一波追寻而来的笔墨,指点早已查无此人的地址。
  茶房寺早已荒芜,古渡已被江水淹没。新楼拔节的村庄,梅姓老人销声匿迹,成为高枧槽的一个谜。
  “滇红”之歌
  炮火毁灭了很多建筑、信任、生命和家业、情感、梦想。炮火也成就了很多遗迹、信念、重生和奇迹、信仰、新生。
  1938年,中原大地,炮火纷飞,枪林弹雨,一个叫冯绍裘的茶人携带红茶制作工艺躲过敌人的明岗暗哨,辗转来到顺宁(今凤庆县)这个茶香弥漫的净土。潜伏了几千年的大叶种,接到起航的号声。饱啜山风雨露的叶片,争先恐后挤进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程序,华丽变身。
  浴火重生。“滇红”是涅槃的凤凰,是浴火的红艳,是时代的绝唱。从硝烟炮火中启程,实业救国,一片茶叶把民族传承的精神烹煮成醍醐禅机。
  风雨彩虹。“滇红”醉了春花秋月,醉了风霜雨雪,醉了左顾右盼。从改革开放中迈步,实业兴国,一片茶叶把四海五湖的春风发酵为乡愁别绪。
  磨砺香出。“滇红”是高山的流水,是漂洋的名片,是一带一路的脚步。从世纪先锋中跨越,实业强国,一片茶叶把伟大复兴的梦想浸润出使命担当。
  蓝眼睛高鼻子黄皮肤的茶客提前进入醉梦,“滇红”不挑国度,香醇没有岔道。
  八十年后的今天,每一次悬壶冲水,都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练。条索醒来,就是一朵艳丽的朝霞,红艳入口,除了能化解愁肠百结,更能引出诗和远方。
  泡茶的姑娘,总是喜欢放下跌宕起伏的爱情,虔诚地把生活的流水编制在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韩信点兵等一套套繁琐的姿势里。她们用绣花针一样的心思,把黑夜扎出花朵,把乡愁戳出泪腺,把感恩绣出骨骼。
  一个人因一片茶而名,时代传颂,英名永传。
  一片茶因一个人而红,红遍全球,鸿运当头。
  八十年后的今天,冯绍裘老先生移交下的功夫技艺,充分吸取了时代的营养,张枝发芽,五彩缤纷,盛开在天南海北各大茶叶市场,还有操着不同方言的茶杯里。
  世界滇红之乡——凤庆,接过冯绍裘老先生的担子,用一片“滇红”浸泡乡村振兴的味道。
  鲁史古镇
  注满时光雕刻痕迹的青石板,不仅接受马蹄的督查,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阅。那坑坑洼洼的蹄印,自带几分清醒和宿醉。
  捋一捋历史的轻烟灰尘,楼梯街的起起伏伏,不敢离守,与屋檐下的飞燕探讨马帮铃声的新谱。斑驳的墙壁抖落一地青苔,唤醒虫蛀蛛黏的牌匾。用鲁史古镇曹姓老人的话说,延续六百多年的鲁史古镇,还在新时代的曙光里伸着懒腰。
  骆家大院木楼深处,一位白胡子老人正在火塘边翻滚着沾满沧桑的茶罐,抖烤古镇遗谱,顺带把古道咽喉驿站曾经的辉煌重新冲泡。
  三街七巷一广场的格局,经过六百年的洗涤,依然骨骼分明,经脉清晰。四合天井庭院深深,厚积流光;三坊照壁勾瓦翘檐,书香悠然。世居的居民虔诚守护着祖上移交的摊铺,打铁酿酒染布裁缝压面熬酱油做小吃,吆喝着匆匆远去的背影。
  黝黑的门窗,孤独地咀嚼心思。调皮的野猫,惊扰了心神不宁的石狮。饮马槽的水流不再潺潺,“俊昌号”茶庄的“明前春尖”还在走着流程。
  从小巷穿过,寻找打着油纸伞的文字,却引来“阿鲁司巡警司”的鼓声。翻盖一新的“巡警司”,工匠们企图用现代化的器械抚平六百年的褶皱,结果却雕刻不出一卷史料的平仄。
  我与一块下马石对质,龚彝龚尚书的马蹄是否铿锵,旅行家徐霞客的步伐是否踉跄,“护国军神”赵佑新的军靴是否彷徨。有多少人喝下负心请罪的酒,有多少人饮尽相思酝酿的泪,有多少人纵情仗义豪迈的茶。
  如果还有遗漏的笔墨,肯定是诗歌的地盘,它只栽种怀念、感慨和邂逅,不培育勾心、奸诈与淡漠。就像孩童一遍遍地搜索,散落墙角的惊喜。
  小心背负着茶叶陈酿马帮兴衰军家铁蹄与客家步履,鲁史古镇在络绎不绝的游客谈笑声中,按捺不住似春风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