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利刃斩断登革病毒传播途径

刊发时间:2020-08-14 A1版  作者:彭先文 张天龙

  市疾控中心潜心用力参与《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

用科技利刃斩断登革病毒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俗地说,登革热就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人体而传播登革病毒的传染病。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等。
  10多年前,临沧首次发现登革热这种传染病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此可谓束手无策。那时候不止临沧,云南其他地方对这种传染病同样也知之甚少。通过十多年来大量的研究和无数的实验,如今,我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已经能够从容有效地应对登革热。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与我省对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研究及成果应用是分不开的。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与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历经十多年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是我省合力让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无处躲藏”的重要法宝,也是斩断登革病毒传播途径的有力支撑。这个意义重大的课题项目,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的办公室里,科长、副主任医师李华昌正在电脑前监测查看市内各监测点最新录入的虫媒传染病有关数据。运用澜湄次区域虫媒传染病联合防控平台,李华昌和同事能及时直观地掌握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媒介监测情况。“这个平台能够让我们第一时间知道边境地区虫媒传染病媒介密度的变化情况,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或者采取其他相应紧急措施,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李华昌边操作电脑边介绍。
  澜湄次区域虫媒传染病联合防控平台是登革热防控关键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登革热监测大数据库的重要载体。李华昌说:“这个平台是云南及周边国家,包括与临沧接壤的缅甸在内都在统一使用的平台,对我们国家开展登革热的预警预测以及掌握区域蚊媒密度变化情况灵敏性很高,是开展国际间联防联控的重要载体。”
  《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首次揭示了登革热跨境传播规律,创建了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登革热监测大数据库,首次揭示了宿主蛋白对DENV-2致病分子机制;项目首创边境特色的登革热防控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在云南及周边国家创建65个监测点或联防联控监测工作站,实现登革热实时动态预测预警,首创云南登革热网格化防控模式和登革热联防联控合作模式,创立了《云南省登革热监测与防控方案》等系列技术方案,并及时应用推广;项目创建了4个研究平台,出版专著4部、论文75篇,授权专利2项,授权著作权13项,培训人员5万多人次。
  李华昌介绍:“这个项目构建了我们边境地区登革热防控体系,为今后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架构,同时,寨卡、基孔肯亚热、裂谷热等虫媒传染病也能按照这个体系来防控。”
  云南边境地区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在临沧、德宏、西双版纳,三地的研究成果及防控经验对推动全省登革热防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诸多创新突破也是基于临沧等地的先行先试。“这个项目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临沧在边境地区登革热的监测防控、网格化的管理体系与联防联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兼具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李华昌说,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是临沧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区域,项目课题研究期间,孟定镇尝试开展网格化防控,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临沧还配合省寄防所做了埃及伊蚊抗性监测,与缅方开展联防联控,培训缅方相关工作人员,指导他们回去以后开展相关工作并向中方通报相关数据,系列防控工作和研究探索为全省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经验和依据。
  近年来,临沧市疾控中心注重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主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积极开展疾病防控技术深度合作与交流,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研人才,科研成果相继涌现。由中心独立完成的《临沧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控效果》《临沧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及防控技术应用研究》《临沧市登革热暴发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市级奖项。
  “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工作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大力培养科研有生力量,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学术团队,更好地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红兵表示。

返回
2024年04月27日  第874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用科技利刃斩断登革病毒传播途径

刊发时间:2020-08-14 A1版  作者:彭先文 张天龙 【字体:大 中 小】

  市疾控中心潜心用力参与《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

用科技利刃斩断登革病毒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俗地说,登革热就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人体而传播登革病毒的传染病。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等。
  10多年前,临沧首次发现登革热这种传染病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此可谓束手无策。那时候不止临沧,云南其他地方对这种传染病同样也知之甚少。通过十多年来大量的研究和无数的实验,如今,我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已经能够从容有效地应对登革热。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与我省对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研究及成果应用是分不开的。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与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历经十多年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是我省合力让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无处躲藏”的重要法宝,也是斩断登革病毒传播途径的有力支撑。这个意义重大的课题项目,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的办公室里,科长、副主任医师李华昌正在电脑前监测查看市内各监测点最新录入的虫媒传染病有关数据。运用澜湄次区域虫媒传染病联合防控平台,李华昌和同事能及时直观地掌握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媒介监测情况。“这个平台能够让我们第一时间知道边境地区虫媒传染病媒介密度的变化情况,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或者采取其他相应紧急措施,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李华昌边操作电脑边介绍。
  澜湄次区域虫媒传染病联合防控平台是登革热防控关键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登革热监测大数据库的重要载体。李华昌说:“这个平台是云南及周边国家,包括与临沧接壤的缅甸在内都在统一使用的平台,对我们国家开展登革热的预警预测以及掌握区域蚊媒密度变化情况灵敏性很高,是开展国际间联防联控的重要载体。”
  《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首次揭示了登革热跨境传播规律,创建了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登革热监测大数据库,首次揭示了宿主蛋白对DENV-2致病分子机制;项目首创边境特色的登革热防控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在云南及周边国家创建65个监测点或联防联控监测工作站,实现登革热实时动态预测预警,首创云南登革热网格化防控模式和登革热联防联控合作模式,创立了《云南省登革热监测与防控方案》等系列技术方案,并及时应用推广;项目创建了4个研究平台,出版专著4部、论文75篇,授权专利2项,授权著作权13项,培训人员5万多人次。
  李华昌介绍:“这个项目构建了我们边境地区登革热防控体系,为今后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架构,同时,寨卡、基孔肯亚热、裂谷热等虫媒传染病也能按照这个体系来防控。”
  云南边境地区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在临沧、德宏、西双版纳,三地的研究成果及防控经验对推动全省登革热防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诸多创新突破也是基于临沧等地的先行先试。“这个项目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临沧在边境地区登革热的监测防控、网格化的管理体系与联防联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兼具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李华昌说,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是临沧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区域,项目课题研究期间,孟定镇尝试开展网格化防控,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临沧还配合省寄防所做了埃及伊蚊抗性监测,与缅方开展联防联控,培训缅方相关工作人员,指导他们回去以后开展相关工作并向中方通报相关数据,系列防控工作和研究探索为全省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经验和依据。
  近年来,临沧市疾控中心注重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主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积极开展疾病防控技术深度合作与交流,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研人才,科研成果相继涌现。由中心独立完成的《临沧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控效果》《临沧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及防控技术应用研究》《临沧市登革热暴发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市级奖项。
  “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工作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大力培养科研有生力量,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学术团队,更好地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红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