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卡镇党建引领创乡村治理新模式

刊发时间:2020-08-22 A3版  作者:武凯雁

共建 共治  共享
芒卡镇党建引领创乡村治理新模式

  本报讯  (通讯员 武凯雁)  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围绕“配强一套班子、建好一个阵地、健全一批制度、完成一批指标、总结一批经验”目标任务,以“白岩村马落自然村(共34户167人)”“莱片村龙佬自然村(共80户317人)”为试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建立“网格”,实现农村管理全覆盖。按照“就近连片、便于管理”的原则,5-8户建立一个网格,由网格户推选出网格长,直接管理网格内各项事务;目前全镇2个试点共建立15个网格,推选出网格长15名。把农村党员干部和驻村党员干部划入网格,通过网格实现“党员干部+网格长+网格户”的组织形式,确保党的领导覆盖到全村的每个角落;制定党员干部责任清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党员户带头整改私搭乱建、挤占公用空地等事项,让党员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学有榜样。推行“积分”管理制度,把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支持参与治理、落实人居环境提升等内容纳入管理,结合当地本月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月评分表,助推突出问题的解决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强化“组织”,注入农村共治新活力。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带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产业培植等,建立完善和监督执行村规民约。激活志愿服务组织,助推环境卫生整治,引导群众树立植绿、护绿、爱绿意识,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来现身说法。根据需求培育社会组织,促进边民的自我提高、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搭建“平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设“圆桌”议事平台,完善议事流程,邀请村民参与讨论解决,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今年以来,2个试点共计召开11次理事会会议,5次协调会、恳谈会,让各类小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网格微信群、理事会微信群,发布各类政策咨询、善行义举榜、志愿风采展,发布表彰“最佳进步家庭”“示范小菜园”“美丽庭院”等;管好用好党建宣传栏、公示栏,做好党务政务公开以及本地信息文稿登刊上报收集展示。
  完善“机制”,构建农村自治共同体。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动群众人人参与,因地制宜,修订通俗易懂、简洁实用的村规民约,把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目前2个试点均已修订村规民约。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每月进行一次村寨环境集中提升,每月开展一次感恩教育,学习党的政策,党史国史,每隔10天轮流在2个试点召开治理工作调度会,形成互比互促互学、“你追我赶”的态势。
  明确“需求”,提升农村服务精准度。实施致富经营能手与党员“双向培养”,采取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通过帮助致富带头人申请资金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参与技能培训、协调租地用工等,使其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户;滇源牛壮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马落边民土地流转、劳务增收71.9万元;沧源博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边民共同发展沃柑种植600亩,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增收1000余万元。在意见箱征求、微信平台征集、网格走访、上门家访等基础上,形成家园美化、志愿行动、文化助力、边民心愿等需求事项,实行需求点单,因地制宜助农、惠农。采取农村夜校、法制走边关等方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提升边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返回
2024年05月19日  第875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芒卡镇党建引领创乡村治理新模式

刊发时间:2020-08-22 A3版  作者:武凯雁 【字体:大 中 小】

共建 共治  共享
芒卡镇党建引领创乡村治理新模式

  本报讯  (通讯员 武凯雁)  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围绕“配强一套班子、建好一个阵地、健全一批制度、完成一批指标、总结一批经验”目标任务,以“白岩村马落自然村(共34户167人)”“莱片村龙佬自然村(共80户317人)”为试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建立“网格”,实现农村管理全覆盖。按照“就近连片、便于管理”的原则,5-8户建立一个网格,由网格户推选出网格长,直接管理网格内各项事务;目前全镇2个试点共建立15个网格,推选出网格长15名。把农村党员干部和驻村党员干部划入网格,通过网格实现“党员干部+网格长+网格户”的组织形式,确保党的领导覆盖到全村的每个角落;制定党员干部责任清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党员户带头整改私搭乱建、挤占公用空地等事项,让党员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学有榜样。推行“积分”管理制度,把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支持参与治理、落实人居环境提升等内容纳入管理,结合当地本月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月评分表,助推突出问题的解决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强化“组织”,注入农村共治新活力。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带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产业培植等,建立完善和监督执行村规民约。激活志愿服务组织,助推环境卫生整治,引导群众树立植绿、护绿、爱绿意识,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来现身说法。根据需求培育社会组织,促进边民的自我提高、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搭建“平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设“圆桌”议事平台,完善议事流程,邀请村民参与讨论解决,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今年以来,2个试点共计召开11次理事会会议,5次协调会、恳谈会,让各类小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网格微信群、理事会微信群,发布各类政策咨询、善行义举榜、志愿风采展,发布表彰“最佳进步家庭”“示范小菜园”“美丽庭院”等;管好用好党建宣传栏、公示栏,做好党务政务公开以及本地信息文稿登刊上报收集展示。
  完善“机制”,构建农村自治共同体。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动群众人人参与,因地制宜,修订通俗易懂、简洁实用的村规民约,把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目前2个试点均已修订村规民约。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每月进行一次村寨环境集中提升,每月开展一次感恩教育,学习党的政策,党史国史,每隔10天轮流在2个试点召开治理工作调度会,形成互比互促互学、“你追我赶”的态势。
  明确“需求”,提升农村服务精准度。实施致富经营能手与党员“双向培养”,采取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通过帮助致富带头人申请资金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参与技能培训、协调租地用工等,使其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户;滇源牛壮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马落边民土地流转、劳务增收71.9万元;沧源博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边民共同发展沃柑种植600亩,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增收1000余万元。在意见箱征求、微信平台征集、网格走访、上门家访等基础上,形成家园美化、志愿行动、文化助力、边民心愿等需求事项,实行需求点单,因地制宜助农、惠农。采取农村夜校、法制走边关等方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提升边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