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刊发时间:2020-08-31 A2版  作者:戴春富

  本报讯 (通讯员 戴春富)  临翔区易地扶贫搬迁围绕小集镇、旅游景区、工业农业产业园区,乡村交通主干道、村委会周边等为聚集安置要素。“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300人133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09人1033户,涉及9个乡(镇、街道)29个村委会。
  结合实际制定搬迁实施方案,将民居房建设充分融合当地民族和历史文化元素,严格控制建房标准,打造特色安置点35个,特色民居房1334幢,配置卫生厕所,实现人畜居住分离。在民居房前后空地上合理布置绿色蔬菜、果树、花草及藤蔓植物,绿化美化家园。每个安置点主干道及入户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活动场所、垃圾池、路灯、污水处理、排水管网、绿化亮化的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实行垃圾处理统一集中清运,就医就学条件彻底改变。安置点建成海绵村庄20个,广播电视、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26个集中安置点纳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示范工程,占全区100个示范点的26%、占35个集中安置点的74.3%。
  将迁出地旧房旧物拆除,采取种植坚果、茶叶、蔬菜等方式进行复垦复绿,持续巩固提升核桃、茶叶、坚果、烤烟、生态鸡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安置点禀赋资源优势,打造培育新兴产业链。驿亭新村集中安置点充分利用附近空地,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引荐校友合作伙伴,由区供销社下属的蔬菜配送公司负责建设“云雾培”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配套建设生产景观设施、主题观光园和营销展示中心。让群众告别低效传统的土培栽种,云雾栽培技术成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移动的土地”,每天有70名搬迁群众轮流到示范园务工。凤翔街道中山村大银铺安置点打造竹编非遗传承旅游特色小镇,建成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竹艺馆,并通过创新竹编产业管理经营模式,形成村党组织负责发动群众参与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研发、拓宽市场、接收订单和销售,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质量把关,农户负责居家生产的“党组织+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忙畔街道小铺子安置点“以商招商和以房招商”的方式建设成为集乡村旅游、饮食文化为一体的餐饮服务融合发展特色集市。圈内乡炭窑村糯达安置点以茶为“媒”,以龙头企业带动和土地流转方式,打造农业产业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返回
2024年05月12日  第876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翔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刊发时间:2020-08-31 A2版  作者:戴春富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通讯员 戴春富)  临翔区易地扶贫搬迁围绕小集镇、旅游景区、工业农业产业园区,乡村交通主干道、村委会周边等为聚集安置要素。“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300人133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09人1033户,涉及9个乡(镇、街道)29个村委会。
  结合实际制定搬迁实施方案,将民居房建设充分融合当地民族和历史文化元素,严格控制建房标准,打造特色安置点35个,特色民居房1334幢,配置卫生厕所,实现人畜居住分离。在民居房前后空地上合理布置绿色蔬菜、果树、花草及藤蔓植物,绿化美化家园。每个安置点主干道及入户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活动场所、垃圾池、路灯、污水处理、排水管网、绿化亮化的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实行垃圾处理统一集中清运,就医就学条件彻底改变。安置点建成海绵村庄20个,广播电视、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26个集中安置点纳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示范工程,占全区100个示范点的26%、占35个集中安置点的74.3%。
  将迁出地旧房旧物拆除,采取种植坚果、茶叶、蔬菜等方式进行复垦复绿,持续巩固提升核桃、茶叶、坚果、烤烟、生态鸡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安置点禀赋资源优势,打造培育新兴产业链。驿亭新村集中安置点充分利用附近空地,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引荐校友合作伙伴,由区供销社下属的蔬菜配送公司负责建设“云雾培”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配套建设生产景观设施、主题观光园和营销展示中心。让群众告别低效传统的土培栽种,云雾栽培技术成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移动的土地”,每天有70名搬迁群众轮流到示范园务工。凤翔街道中山村大银铺安置点打造竹编非遗传承旅游特色小镇,建成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竹艺馆,并通过创新竹编产业管理经营模式,形成村党组织负责发动群众参与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研发、拓宽市场、接收订单和销售,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质量把关,农户负责居家生产的“党组织+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忙畔街道小铺子安置点“以商招商和以房招商”的方式建设成为集乡村旅游、饮食文化为一体的餐饮服务融合发展特色集市。圈内乡炭窑村糯达安置点以茶为“媒”,以龙头企业带动和土地流转方式,打造农业产业产融合发展示范区。